<h3> 1946年5月,湖南,这位孩子展示他的食物,他在几个月里一直吃这些东西,那大块的可能是观音土。乔治·西尔克/摄。</h3><h3><br /></h3><h3> 1946年是一个特殊年分,八年抗战刚刚结束,百姓本可以修养生息,而内战硝烟即将燃起。而就在此时,中国南方发生了大饥荒,1946-1947两年间仅粤桂湘三省就饿死了1750万人。在湖南,1946年4-7月份,饥民们开始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至8月份,仅衡阳地区就饿死9万余人。1946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乔治·西尔克走进了湖南,为我们拍下了内战前夕湖南大饥荒时的民生影像。</h3><h3><br /></h3> <h3>1946年5月,湖南,街上卖食品的小贩,引来乞丐顾盼的眼神。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一位妇女背着孩子在田间采摘野菜。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饥荒难民披着被褥在回家的路上。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饥民聚集在一起观看这位老汉做糖饼卖。乔治·西尔克/摄。</h3><h3><br /></h3> <h3>1946年5月,湖南衡阳,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坐在这有阳光的石台上。乔治·西尔克/摄。</h3> <h3>946年5月,湖南,饥饿的孩子拿着空碗讨饭。乔治·西尔克/摄。</h3><h3><br /></h3> <h3>1946年5月 ,湖南,瘦弱的小男孩在黑市米店前乞讨食物。乔治·西尔克/摄。</h3><h3><br /></h3> <h3>1946年5月,湖南,衣衫褴褛的小饥民。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饥饿贫病的孩子在街上爬行乞讨。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女人和她的孩子乞讨食物。乔治·西尔克/摄。</h3> <h3>1946年5月,湖南衡阳 ,向灾民开放的粥厂</h3> <h3>1946年5月,湖南,饥民伸着空碗等待救济人士给打饭。乔治·西尔克/摄。 </h3><h3><br /></h3> <h3>1946年5月,半饥饿状态的农民在干裂的稻田里拉犁耕地。乔治·西尔克/摄</h3> <h3>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民国时代有人估计累计饿死人数有1亿以上。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使得饥荒就像一个魔咒笼罩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挥之不去,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饥荒的发生。</h3><h3> 自然灾难我们无法改变,但可怕是人祸,是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让历朝历代的百姓只能把吃饱肚皮作为一种梦想,终其一生在土地上拼命劳作,即使多收了三五斗,饥荒的噩梦终究挥之不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