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寒文集(第十五集)

我是你们的小可爱

<h3 style="text-align: left;"><b>之四十三 廉者不媚俗</b></h3><h3><b>之四十四 增强抵腐定力 “治心”是根本</b></h3><h3><b>之四十五 领导干部要培养情商</b></h3><h3><b>之四十六 好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作者简介:烈寒,求学时原为烈汉,意为刚烈的汉子。从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后,觉得“对敌人应该象冬天般寒冷”,遂更笔名为烈寒。近年来,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及《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发表一些小文,以笔耕刻印岁月。现将散见于各处的拙作予以收集整理,且作人生一小结。</b></h3><h3><br></h3><h3><b>结束语:终于发完了,没想到近几年竟然有近五万字的作品,真应了那句话“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俱往矣,在此搁笔之际,谨向关心我的朋友们及辛苦整理文集的“我是你们的小可爱”表示衷心地感谢!</b></h3><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廉者不媚俗</b></h1><h3><b><br></b></h3><h3></h3><h3>每次诵读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绘着莲花的水墨丹青。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借此表达自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后人心中对莲花寄托着一种异样的情感,莫不将其视作廉者的化身而推许。</h3><h3>廉者,莲也。廉者不媚俗,更显其风骨。</h3><h3>廉者不媚俗,则不为俗所困。明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贪污成风,贿赂公行。每逢朝会,百官献银百两,始得王振一见;献银千两,可得酒食款待,醉饱而归。于谦时任山西巡抚,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就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绢帕、麻菇、线香这些土产去?”于谦写下《入京》一诗作答:“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挥挥衣袖,两袖“清风”洞穿世俗,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留下一段佳话。</h3><h3>廉者不媚俗,则不为俗从众。战国时,屈原在楚国不愿“蒙世俗之尘埃”,屡遭他人谗言与排挤,两次被流放。举世皆浊,他不想“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他不能“哺其糟而啜其醨”。流放期间,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王能够召回自己,为国效力。在楚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之后,屈原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两千多年来,一个民族用一个节日祭祀他。世俗的尘垢,又怎会遮挡住端午夜空的那轮皓月?</h3><h3>廉者不媚俗,则不为俗失性。庄子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意即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这个人本末彻底颠倒了。东晋陶渊明崇尚“安贫乐道”。他在彭泽当县令时,郡里派出一名督邮来督察。县吏告诉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会对大人不利的。”陶渊明长叹一声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就取出官印,辞官而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在世俗中失去本真,封建官场少了一位“另类”,中国文学史上却出现了第一位田园诗人,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h3><h3>纵览历史画卷,廉者灿若莲花。他们在世俗之中挺直脊梁,品行方正,清白高洁,不肯为一己之私招权纳贿,不愿为一丝一粒损伤名节,其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这些人中,又何尝没有廉者的影子?</h3><h3>廉者,民之表也。共产党人践行党的宗旨,就要做一名廉者,敢于冲破世俗的樊篱,不为俗所困,不为俗从众,不为俗失性,坚持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戒奢、吃苦在前;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诚若是,那面绣着镰刀斧头的光辉旗帜,必将在朵朵莲花的映衬下更加鲜艳!</h3><h3>本文原载于2017年《河南党风廉政建设》</h3><h3><br></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增强抵腐定力“治心”是根本</b></h1><h3><b><br></b></h3><h3></h3><h3>“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面对无处不在的物质诱惑、花样百出的“围猎”手段,如何增强抵腐定力,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必答题。</h3><h3>增强抵腐定力,当摒弃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腐化“发酵剂”。有的领导干部看到土豪一掷千金,“眩于五色之惑”,觉得自己是“叫花子和龙王爷比宝”,心里不平衡了,失落之余一门心思要圆“发财梦”,结果毁了前程。江苏省涟水县交通局党委原副书记王文成曾愤愤不平:“我付出比老板多,凭什么他们是富豪我是穷官?”心态失衡导致防线失守,他先后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60.2万元、购物卡1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h3><h3>增强抵腐定力,当摒弃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腐化“麻醉剂”。许多领导干部“伸手”时,大都存在侥幸心理——有的只收“可靠之人”送的钱,自认为“他的嘴很严”“十分安全”,却忘了“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的固执地认为“反腐败是隔墙扔砖头,不一定能砸到我”,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手、不收敛,“不见棺材不掉泪”;有的对自己的“演技”超级自信,一面俭朴示人、标榜廉洁,一面窃喜于“闷声发大财”,暗中享受“低调的奢华”……正是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心存侥幸中,在“一定轮不到我”的自我麻痹里,众多腐败分子亲手按下了“通往监狱”的倒计时按钮!福建省周宁县李墩镇老区办原主任蒋景怀,利用职务之便,拿扶贫款放高利贷,结果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2个月。“我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这事神不知鬼不觉,就大着胆子干了……”吞下自酿的苦果后,蒋景怀悔恨地说。</h3><h3>增强抵腐定力,当摒弃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是腐化“添加剂”。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为了工作“白加黑”“五加二”,劳苦功高,在物质上“找补”一下无可厚非;有的觉得一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组织上“点将”总忘不了他,但在提拔时却“排不上号”,于是满腹委屈,自暴自弃,开始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用“收一点”“捞一把”弥补组织对自己的“亏欠”……补偿心理成了贪腐行为的“心灵鸡汤”,其害无穷。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钟金松,27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其“落马”时已是有43年党龄的老党员。“自己贡献大,捞点算啥?”正是变异的补偿心理,让钟金松没有倒在枪林弹雨中,却倒在了糖衣炮弹前。</h3><h3>诱惑常见,“围猎”常有,对付一次两次的腐败袭扰容易,可能否经得住一次接一次的轮番攻击呢?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同理,与腐败这个“大敌”作斗争,“治心”才能增强抵腐定力。走出不良心理的“迷魂阵”,修得百毒不侵的“心法”,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拒腐蚀、永不沾。</h3><h3>本文原载于2018年1月1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领导干部要培养情商</b></h1><h3><br></h3><h3>据报道,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原巡视员郭京毅,利用手中修改、解释商务法律法规的权力,实施高智商犯罪,隐蔽地按照行贿者需求设计制度,实现利益输送,受贿人民币845万余元,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h3><h3>“郭京毅式立法腐败” 案警示我们,廉洁与智商无必然联系,却与情商息息相关。“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是决定干部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通过培养情商拒腐蚀、永不沾,主要做到以下两点。</h3><h3>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权力周围,诱惑频现。领导干部要稳得住心神,不盲目从众,不胡乱攀比,不放纵“小恶”,将道义担在肩上,把责任放在心中,时刻小心不良心理左右自己的情绪,不因一时冲动,揣着明白干糊涂事。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原副局长肖明辉,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海南。他在剖析自己犯罪原因时说:“从小我养成了过度自信、自傲的心理,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什么都比别人强,攀比心理极为严重,整天做着‘人上人’的梦。”结果,肖明辉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h3><h3>其次,要妥善处理人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联系中出现了各种人情关系。别有用心者总是会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对权力设圈套、图谋不轨。领导干部要冷静对待亲情、友情,待人让人情在,处事让公正在,不因私害公,不以情枉法,不为情所困,谨防情感失控、权力 “出笼”。湖南省湘潭市原副市长朱少中,收受他人钱财大都是在节日期间。他说:“这些人和我的关系都很好,我收的钱很多是他们以‘人情’的名义送的。”朱少中在“人情腐败”中陷入犯罪的泥潭,最终因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h3><h3>情商为廉洁之匙。领导干部唯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培养情商,处事不为情绪所支配,不被人情所挟持,廉洁自律、廉洁从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h3><h3>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7月19日第6版</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好鸟</b></h1><h3><br></h3><h3>老伴退休后,王局长一直寻思着买只鹦鹉陪她逗乐解闷。同乡老张知道后,就对王局长说:“我送你一只。”</h3><h3>第二天早晨,王局长到公园,老张把鸟笼子递给王局长说:“这家伙是我老领导养的。前天老领导刚退休,现在又迷上了摄影,没时间养它,就把它送给我了。”王局长接过笼子,见那鹦鹉扑棱起来叫个不停,笑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这小东西见我不认生呢,是只好鸟。”</h3><h3>和老张道别后,王局长提着笼子回到家。刚见到老伴,就听那鹦鹉操着生硬的普通话问:“带鸟食儿了吗?”老伴吃惊地瞅着那只鹦鹉说:“这家伙嘴馋呀,见面就要吃的,怕不是什么好鸟。”王局长用手指点着鹦鹉说:“你这小东西,以后可不能要别人东西,记住了吗?”那鹦鹉像是听懂了王局长的话,低头躲在了角落里。王局长笑着对老伴说:“这小东西得教得驯才懂事呢。你看,它也知道错,好鸟!”</h3><h3>半年后的一个早晨,王局长在公园遛鸟时,碰到了老张。老张把王局长拉到一边, 神色慌张地说:“老王,我正要找你。赶快把这只鸟放生吧,这家伙妨主。”王局长疑惑地问:“不就是一只鸟嘛,咋会妨主呢?”老张有些磕巴地说:“我那老领导……昨天 ‘进去’了。我现在才知道,都是这家伙向人要‘鸟食儿’惹的祸……”王局长沉默良久,缓缓地说:“这小东西到我家后,也向客人要过几次‘鸟食儿’,每次我除了训它,还饿它半天。”他伸出食指逗弄着笼子里的鹦鹉说:“现在好了,它不但不向人要‘鸟食儿’了,而且对送来的‘鸟食儿’,还知道拒绝。”</h3><h3>那鹦鹉见王局长晃动食指,立马条件反射地欢跳着叫道:“不要!不要!”老张一听,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他禁不住说道:“乖乖,这小东西还真是一只好鸟。可惜呀,我那老领导没把它教好。”</h3><h3>原载《领导科学》杂志2018年3月上</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