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美之“做作”

i小鱼

<h3><font color="#010101">  周作人说过:“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天大的理抵不过“我高兴”。人活天地间,不高兴、不痛快的事儿太多了、占的比例太高了,在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文艺一点,不着调一点,纯粹个人主义一点,生活会美好一点,梅花就落满了南山。</font></h3> <h3>  前两天微博上又有一个大型掐架——一个网友晒了自己的早餐,很简单的酸奶杯和牛油果三明治,照片拍得很美,看着就让人心生愉悦那种。 但,这张照片下的评论简直惨不忍睹:各种谩骂、讽刺、嘲笑,论调就一个:“做作!活得真实一点不好么?”</h3><h3> 嗯,直到现在,还是有人情不自禁地以自己的消费水准和生活方式不请自来地去评判他人——凡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不可想象的,都可以轻松下结论:“装逼”。</h3><div> 还好,现在的社交网络经过一轮一轮的价值观更迭,大部分用户已经懂得什么叫做霸凌、网络暴力,一个人只要没做违反道德与公义的事,自己想怎么吃、怎么穿、怎么生活,都是自己天然的权利并完全可以自我感觉良好。</div><div> 所以,许多人都发声支持了那个晒早餐的网友,我也转发了,只因为我也时常分享我喜欢的东西、我热爱的生活。</div> <h3>  我曾经也不懂——用成套的碗盘杯碟、干净的桌布,把食物摆摆整齐再吃,为什么要被耻笑?</h3><div> 不把照片拍得好看、赏心悦目,反而要拍得难看、不忍卒视,才叫接地气?</div><div> 自己挣钱,大大方方买精致的东西、去环游世界,为什么是装?</div><div> 我后来想明白了:对不起,杠精认可的地气我才不要接,我只想紧紧拥抱我的“做作”——毕竟,生活是要往好了过、往随心所欲过、往自在快乐过。而不是按别人的标准遮遮掩掩地过!</div><div> 比如,越是郑重其事地面对食物,越不容易产生暴风般不假思索掠夺一空的念头。</div><div> 一包速冻馄饨,稀里糊涂迅速煮熟,方便汤包直接倒在煮熟馄饨的沸水里白蒙蒙一片。能吃吗?当然能吃,而且三分钟就可以解决。但如果再多一点点时间,把馄饨和汤分成两个锅呢?多洗一个锅,可以收获清润的汤底,飘着煮到正好的馄饨,再加点葱花蛋皮丝,是不是色相滋味会更好些?</div><div> 烹饪的过程犹如布局列阵,脑子里有了大致梗概,再一点点填满。从视觉开始,瞧着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泡,蒸汽升腾,掐着时间闻到隐约的面香,调个有鲜味的汤头……最后找个晶莹的白色薄瓷碗,小心翼翼盛好,在桌上垫张灰白棉麻桌布。</div><div> 吃之前吹口气,稍微晾一下。馄饨分量不多,也就六七只浸在汤里,却由于之前的用心铺垫,附属碗碟相应配合而变得隆重,在添加了色香味相的立体层面感受之后,简单的速冻食品成为独居者的深夜慰藉,又或者是给家人爱侣的用心之作。</div> <h3>  谈起仪式感,我也想起一个女孩。她坐标上海,目前的收入主要是博士研究生补助和科研工资,加上一些零星稿费,可能月收入也就5000元,包括了租房在内的所有开销。女孩给我发来了她自己做的小水族箱照片。她说这是她从小就想拥有的东西,如果要让水族品牌上门造景至少7、8000元,但通过淘宝把材料买全自己搭建大概只是十分之一。于是她花了两周时间去各个论坛学习,如何造景、开缸、闯缸、鱼病防治和环境控制,在小浴室里一遍遍刷洗石头和木材,终于在房间里置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h3><div> “在能力范围内让自己过得高兴”,她说,“虽然没钱,但我有精力和时间呀。只要有想法,人不会过得太失望的。” <br></div><div> 你看,身处在物质风暴中的年轻人也同样能平衡金钱与生活享受。这就是属于我们每个平凡人的仪式感,它不与金钱挂钩,也不是故弄玄虚的做作。也许有时它会成为别人评论你的一个标签,但更多时候,它是一种以自己可负担的成本为代价,让你获得“有滋有味”人生满足方式。你可以选择大张旗鼓地进行,也能静悄悄地独自实施,无论什么路径,最终受益人都是你自己。<br></div><div> 十年前,台湾作家舒国治写过一篇《台湾最远的咖啡馆》。开头就是友人问他最近在干嘛,他说,跑去台东都兰的咖啡馆去喝咖啡。友人惊叹,哇,台湾最远的咖啡馆。<br></div><div> 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消费方式,根本无法用算式衡量。他去那么远喝咖啡为了遇见谁吗?没有。那里的咖啡特别名贵了不起吗?也不是。<br></div><div> 投入和产出完全不符,有什么性价比可言?<br></div><div> 他只是莫名其妙地喜欢那个地方。一坐下去五六个小时不想起来,也不想换地方,“像是这世界没啥事要去处理似的”,这样一种舒服。也可以形容为全身地放松,对平常的自己的遗忘。这种感受我也偶尔有过,比如某年在巴黎路边小店里手握着一个浅蓝色陶瓷杯子时。完全说不上来的一见钟情,并不是因为其外貌如何出众,而是在拿着的瞬间,已经预想了端着它坐在自家书桌前喝咖啡的样子——简直就是《西雅图夜未眠》里女主角形容爱情就是magic的那个瞬间。它挺重的。欧元折算下来也不便宜。90%可能是中国做的而且淘宝上铺天盖地。但我舍不得该刹那脑海中形成的预想,这种被击中的状态并不经常发生。如今这个杯子已经在案头陪伴了我整整八年,陪我熬过数十万字的撰写。</div> <h3>  丰子恺在《无用之美》里谈论绘画的作用。博物馆里的梅花图是教学生分辨花蕊花瓣的,而诸君手中扇子上画了朵花并不会多一点凉风。前者是实际有用的,后者是无目的无用的——但只有无用的绘画,才是真正的美术绘画,其本质是美。美是情感的,不是知识的,是欣赏的,不是实用的。它是人生的慰藉,以此来潜移默化消解我们的不安。</h3><div>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种无用之美。它不一定能解决基础需求,却可以制造出理想中的场景与氛围,助你脱离平常,去感受全新的自己。一杯难忘的陈年的好酒,甘愿提前半年预定的饭馆,只能观赏一周的鲜花,都令人无法割舍。<br></div><div><br></div> 庄子说,能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人生经历当然需要努力奋斗,需要实际考量,时刻付出辛劳与心忧,但同时也不能缺少偶尔的“无所求”——没有目的性地去做些事,“浪费”些时间,在心动却并不见得完全使用的物件上花费金钱。<div>  这些无用与无所求,承担起你的心灵需求,它们令你从焦灼中解脱,帮助你获取舒适,在一个又一个扪心自问“活着到底为什么”的深夜里给予答案:活着是为了创造,也是为了享受。是不断前进,同时也能随意栖息。</div><div> 当小王子对玫瑰倾注情意,玫瑰就因此变得珍贵。<div> 生活亦是如此。<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