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进徽州古城——阳春三月徽州自由行(1)

一鳴俊人

<p class="ql-block">徽州,安徽长江以南的一片独特的区域,历史上还包括现在属于江西的婺源。安徽省的名称来由,即取安庆之安及徽州之徽,合为安徽。</p><p class="ql-block">由于徽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山区,交通不便,农耕不利,乡民多贫穷。于是奋发读书而为官,或外出经商,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徽商。继而在家乡购地建屋,形成中国民居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派——徽派建筑。</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徽州包括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等六个县,现在绩溪归入宣城市,婺源归入江西上饶市,剩下的划入黄山市管辖,而徽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名称,只是一个区了。</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在歙县,还是保留着一个基本完整的徽州古城。这次3月下旬去徽州自由行,也是冲着这个徽州古城而去的。</p> <p class="ql-block">在无锡乘上了去歙县的大巴,途经无锡城西的阳山,只见沿途连绵不断的桃林,已是满枝粉红色的桃花。</p> <p class="ql-block">到达歙县已是下午,安顿住下了,即去古城。不远,步行20几分钟就到。途中走过古城外的练江大桥,此桥是2016年改扩建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向江中眺望,远处群山起伏,江水静静地流淌,不远处也有一座桥,那是一座老桥——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p> <p class="ql-block">很快到了徽州古城的城门前。</p> <p class="ql-block">看看时间不早了,这座徽州府衙是否还开放?还好,有半小时参观时间。</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后多有修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p> <p class="ql-block">府衙的大堂,高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这是古代一般官衙大堂都有的,显示办案公正。</p> <p class="ql-block">官老爷就坐在这张案桌后面,竹签一扔,案子就定局了。</p> <p class="ql-block">走出徽州府衙,广场对面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城楼,这就是古徽州的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p><p class="ql-block">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清代木构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府衙广场的左边,有一座城楼——阳和门。阳和门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走过这个门,就是进徽州古城区了。</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城,迎面矗立着一坐雄伟瑰丽、奇异独特的石坊,名“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又名“大学士牌坊”。</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石坊为仿木构造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形制为国内所罕见。平面是口字形,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11.4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全中国仅此一座。</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内,街道巷子纵横交叉,街名也很有特色。这条对着许国石坊的街道就叫“打箍井街”。</p> <p class="ql-block">这里以前有一口井,石质井圈的脖颈处凿了一道箍,所以叫打箍井。街以井名,2014年时古井尚存,现在走过街道没看到这个井圈,但是街名已存。(本图搜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打箍井街据说还不是古城最好的一条街,但是走进几步,就见右边一家名曰“素·舍”的店铺,门楣上有很精致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一座有砖雕的门楼,上面标志着“大徽班”。不过因时间过了下午5点钟,门已关。</p> <p class="ql-block">所谓大徽班建筑,就是曹氏二宅,建于民国,看来历史算是比较短了。它坐西朝东,二宅壁联,现在这里是徽班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离开歙县前的一天下午,再次进古城游览,也就走进了这个大徽班院门。这院子里挂着的大概就是当年徽班进京的几个戏班子。</p> <p class="ql-block">对着大门的院墙上有一块很大的砖雕,刻画的就是徽班进京的壮观场面。</p> <p class="ql-block">两院之间有圆洞门相通。</p> <p class="ql-block">圆洞门上的砖雕也颇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建筑有楼屋,作为原来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邸,楼屋多是卧室闺房所在。</p> <p class="ql-block">木结构建筑上雀替,都是十分讲究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作为徽班博物馆,这里展出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及实物。</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座古戏台,供演出之用。</p> <p class="ql-block">大徽班斜对面就是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故居,第一天去时也关门了。</p> <p class="ql-block">也是后来第二次进古城,再参观了黄宾虹故居,即黄宾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也是木结构,均辟为展厅。</p> <p class="ql-block">故居后院。</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1865—1955),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打箍井街与十字街的十字路口。古城中的很多路灯就是这样挂在墙上的灯,上面有一个徽字。</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街上,两边的建筑间距有时很小,抬头只见一线天空。</p> <p class="ql-block">拐到了新南街。看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子拐进了一条有台阶的小巷,前面有牌坊,感觉会有些看点,就走上去。</p> <p class="ql-block">这座双柱的石牌坊,是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名为吴氏世科坊。为吴氏家族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间,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人员而建。</p> <p class="ql-block">一处高墙下的拱券门,装饰有福字的白铁皮包的门紧闭着。猛然看到门框是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叶挺囚禁处”,只是门上有纸写着“私人住宅,谢绝参观”,只好望门兴叹。</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同月,叶挺被俘后,由宁国押往江西上饶途中,路过歙县时,被囚禁在当时的空军招待所(现中山巷3号房屋)。如今,静谧的巷子少有行人,神秘的古巷幽雅寂静。然而当站在老屋前,走在巷子深处,似乎又听见叶挺将军愤怒而沉郁的脚步声响起,那坚毅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处宅院的门楼前,只见门楼上保留着精致的砖雕,可惜人物的头被敲掉了。那个过去了的十年,毁掉了多少珍贵的文物遗产啊!</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城的商业街——大北街。</p> <p class="ql-block">大北街与新南街交叉口,有一座建筑上面有一只钟,故称为钟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了斗山街,这是一条有多处明清古建筑的老街。这里就是叶氏贞节木牌坊,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后来已经成为民居的门楼。</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徽州木牌坊较多,因不易保存,因此能够留存到今天的木牌坊就显得十分珍贵。最为珍贵的还是其横额上所标的双龙圣旨和玉玺印,说明了此牌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牌坊就这样坐落在本来就不宽的小巷子里,但是居然能够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在街道两边对峙着。有些看得出已经过修葺。</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多前的大标语还在高墙上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看到一座牌坊,已与墙体混合。这是黄氏节烈砖门坊,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已到华灯初上时分。走到一个小巷与斗山街的丁字路口,见一座宅院外墙整修一新。</p> <p class="ql-block">宅院的大门敞开着,里面的厅堂亮着灯,正有人在吃饭什么的。感觉想了解一下古城居民的生活,于是在得到主人同意后,走进这个宅院厅堂。</p><p class="ql-block">厅堂的中堂位置挂着画与对联,而天花板上有现代式样的顶灯,还有吊扇。说明这户人家也很会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中堂下的供桌上,一盆蝴蝶兰开得正艳。八仙桌边,主人家的哥俩正在对酌,兴致雅然。</p> <p class="ql-block">厅堂很大,还有电视机挂在木隔壁上,右侧有一对小夫妻正在逗着孩子,其乐融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询问主人,这自家居住的古建筑,修葺时费用有没有政府补贴,回答是全部自己出的。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够将偌大一座建筑修葺一新。</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进古城也再次走到了斗山街,为了看一下杨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杨家大院是官宦人家宅第,建于清中叶。宅第规模宏大、空间宽敞。</p> <p class="ql-block">正厅后面有天井,楼屋,这里也是大户人家的后院,外来客人一般是不进来的。</p> <p class="ql-block">听说这里有一口古井,叫蛤蟆井,就再寻找过去。</p> <p class="ql-block">果然不远处一个小院子里,有一口井,墙上有石碑刻着“蛤蟆井”字样。</p><p class="ql-block">蛤蟆井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地那时缺水,百姓见蛤蟆聚集,遂凿岩挖井,清泉喷涌,水质甘冽,幷名之为蛤蟆井。</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的一个出口附近,还有一座石牌坊,谓“豸绣重光坊”,名称很复杂。牌坊建于明崇帧年间。双柱一间三楼,型制简朴。东西额仿分别镌楷书"豸绣重光"、"龙章再锡"四字,其下均镌"赠文林即山西道监察御史江应晓,庚戌进士山西道监察御史江秉谦"。</p><p class="ql-block">江应晓、江秉谦均为歙县人,崇祀乡贤祠。牌坊上的“豸绣重光”中,“豸绣”为御史所穿礼服,借指身前担任监察御史之职的江应晓、江秉谦二人,“重光”意为恢复名誉。“龙章再锡”,系指江秉谦曾含冤获罪革职回家后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官职。</p> <p class="ql-block">走出徽州古城,城墙边有陶行知的塑像,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瞻仰这位出自歙县的中国著名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歙县的历史上出了很多名人,如黄宾虹、罗聘、陶行知等。这些名人构成了徽州文化的重要部分,也让歙县这座古城充满了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