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吕店霍沟——人面桃花相映红

师佬

<b>  “红不软”是近些年新研发的桃子品种。其特点是个大、色红、肉脆、保质期长、便于运输收藏。因此,倍受消费者欢迎。</b> <b>  洛阳伊川吕店镇霍沟村,这些年因种植“红不软”桃而闻名远近。每年3月底4月初,村子周围上百亩桃花绽蕾吐蕊,次第开放。红粉粉、白盈盈,香气袭人,招蜂引蝶。远远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b> <b>  2018年4月1日上午,伊川县“第一届红不软桃桃花摄影诗词采风节”,在吕店霍沟隆重开幕。除了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各级领导外,前来祝贺助兴的还有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飞霞流云艺术社、洛阳旗袍文化沙龙的100多位大妈,伊川县艺术学校的10名汉服表演模特,洛阳市天鹰摄影俱乐部的上百位摄影师及洛阳市诗词学会的几十名作家。</b> <h3><b>  一时之间,彩球飞舞,红旗飘扬。荷“枪”扛“炮”(摄影器材),名家汇萃;披红戴绿,佳丽云集。霍沟——这个平时冷清偏僻的平原小村,顿时热闹了起来!</b></h3> <h3><b> 各级领导讲话之后,接着是飞霞流云艺术社演员们的歌舞表演,但最精彩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旗袍文化沙龙大妈们的旗袍走秀。</b></h3> <h3><b> 这些大妈们年龄大约都在五、六十岁左右,然而个个身材高挑,神彩飞扬。穿上五颜六色的旗袍来,更显的庄重典雅,大气时尚。</b></h3> <h3><b>  她们时而展开折扇,时而撑起花伞,时而一字行走,时而变换队形,色彩交替,光怪陆离,风起云落,蔚为壮观,并与村庄四周盛开的桃花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b></h3> <h3><b> 其实,就在开幕式广场上精彩演出的同时,桃花园里也早已热闹了起来。身著华丽古装的那些艺术学校的学生们,有的站在桃花树下,有的坐在桃树行中的草坪上,摆弄着各种姿式,供那些手握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拍照。</b></h3> <h3><b> 这些学生正处于豆蔻之年,妙龄花季,个个芳华灿然,青春烂漫。加之训练有素,功底深厚,举手投足,千般媚态;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她们置身于桃花丛里,宛若天女下凡,瓢飘欲仙!</b></h3> <h3><b> 在这桃花盛开的季节,在这如诗如画的春天,人事物境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姑娘们陶醉于表演,摄影师们入迷于拍摄。霍沟沉浸在桃花的芬芳中!</b></h3> <h3><b> 当日天气晴好,艳阳悬空,正午后温度骤升,桃花园里热气蒸腾。穿着彩装的姑娘们或弹琴,或吹箫,或盘坐沏茶,或搔首弄姿于桃花间,笑容灿烂,毫无倦怠,一丝不苟,专业钟情,看着实在让人既怜惜又心疼!</b></h3> <h3><b> 这些姑娘个个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她们在满足摄影师的拍摄需要、做出各种造型的同时,还充分展示出深厚的功底和才华,弹琴时真的是弹拨着一首美妙无比的曲子,吹箫时真的是吹奏出一支婉啭动听的歌曲……。</b></h3> <h3><b> 刹那间,一幅壮观的画面出现了: 霍沟桃园琴瑟阵阵,笛箫袅袅;广袖轻舒,群带飘舞!单从那些上窜下跳不断换场、忙碌而奔跑着的摄影师们,你就可以看出平时拍腻了摆拍的他们,今天的场面真可以说是视觉听觉的饕餮大餐,千载难逢的拍摄盛宴!</b></h3> <h3><b> 中国历代写桃花的诗文很多,但最有名的莫过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唐代崔护的“桃花诗”(题都城南庄)。</b></h3> <h3><b>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桃花源里那种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平等、祥和的生活环境,让多少后人企羨不己、心向往之。可惜除了发现它的武陵渔人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碰到这种奇事。</b></h3> <h3><b>  但在今天,你也不必为此遗憾。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一下桃花源中,那种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厚道的农家民风,只要在桃花盛开的时节来伊川霍沟就是了,霍沟定会让你不虚此行!</b></h3> <h3><b>  至于说到崔护的“桃花诗”,可能有人没读过。我们不妨抄录于后:</b></h3><h3><b><br></b></h3><div><b>‌ 题都城南庄</b></div><div><b><br></b></div><div><b> 去年今日此门中,</b></div><div><b> 人面桃花相映红。</b></div><div><b> 人面不知何处去,</b></div><div><b> 桃花依归笑春风。</b></div><div><b>其实,此诗很有名,诗人也因这首诗而留名于世。</b></div> <h3><b>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故事》记载,诗人崔护年少多才,一年春天到都城长安(今西安)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城南庄一户人家讨水喝,见到一面如桃花的姑娘,美妙之极,过目难忘。</b></h3> <h3><b>  第二年因不堪思恋之苦又于同日找寻此地,无奈桃花依旧,人面不在!据说,此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原因是着墨不多,但女子的美艳无比和诗人的迷恋痴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b></h3> <h3><b>  如果诗人至今还活着,亲眼目睹今天如云的美人、众多的佳丽,置身于霍沟此时此刻“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醉人场景之中,那他一定会美到摸不到北,找不到回家的路了!</b></h3><h3> <b> (此文中部分照片是引用“天鹰摄影群”群友们的,如有异议,本人将立即刪除。)</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