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美,最美颐和园

ZQ

<h3><font color="#010101">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于北京西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它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改称颐和园,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font></h3> <h3>颐和园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h3> <h3>咸丰十年(1860年),颐和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许多珍宝被劫掠一空,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br></h3> <h3>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h3> <h3>东宫门,颐和园正门,“颐和园”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h3> <h3>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h3> <h3>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寿者”之意,改名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使节的地方。</h3> <h3>仁寿殿前的麒麟,铸造于乾隆年间,形状怪异,龙头,狮尾,牛蹄,鹿角,遍体鳞甲,是传说中的瑞兽,具有镇恶辟邪的作用。</h3> <h3>仁寿殿前的寿星石,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移来,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h3> <h3>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居住之地。慈禧,姓叶赫那拉,名玉兰,乳名兰儿,1835年11月29日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1908年11月15日卒于中海仪鸾殿。</h3> <h3>乐寿堂前的兰花树</h3> <h3>玉澜堂,是光绪皇帝居住之地,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h3> <h3>宜芸馆正殿,是光绪皇后在园内的寝宫,光绪皇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册立为皇后。</h3> <h3>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约60米。</h3> <h3>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四分之三,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h3> <h3>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h3> <h3>德和园大戏楼,为慈禧太后60岁生日修建,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高22.73米,分福、禄、寿三层,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戏楼。</h3> <h3>扮戏楼,是当年演员准备入场,存放和更换服装道具的地方。</h3> <h3>颐乐殿,建于光绪年间,是专供慈禧太后看戏的大殿,殿内正中设有慈禧太后看戏的宝座。</h3> <h3>看戏廊,是慈禧赏赐王公大臣观剧听戏的地方。</h3> <h3>昆明湖北岸</h3> <h3>长廊,全长728米,枋梁上有彩画14000余幅,号称“天下第一廊”。</h3> <h3>万寿山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建筑群依山而筑,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h3> <h3><font color="#010101">排云殿前的白皮松</font></h3> <h3>排云殿,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h3> <h3>东侧为“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h3> <h3>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h3> <h3>智慧海,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h3> <h3>万寿山后山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佛教建筑群</h3> <h3>须弥灵境(藏式部分)的核心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始建于乾隆年间,殿内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h3> <h3>苏州街,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h3> <h3>紫气东来城关,建于乾隆年间,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h3> <h3>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被称为“园中之园”。</h3> <h3>万寿山后的油松</h3> <h3>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h3> <h3>石舫,一条大石船,园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h3> <h3>昆明湖西岸</h3> <h3>耕织图石刻,绘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帝王、官府劝民勤农的重要形式之一。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考辨订正了元朝画家程棨绘制的《耕作》图21幅、《蚕织》图24幅,加御题识跋共48幅,双钩阴刻上石,历时3年完成。石刻图画精美,书法流畅,艺术性地展现了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h3> <h3>耕织图景区</h3> <h3>玉带桥,建造于乾隆年间,拱高而薄,桥身、桥栏用青白石和汉白玉石雕砌,呈曲线型,宛如玉带,故得此名,桥下为昆明湖的入水口,西通玉河,当年帝后乘船由清漪园至玉泉山,往返均过此桥。</h3> <h3>昆明湖南岸</h3> <h3>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西堤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h3> <h3>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h3> <h3>景明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在西堤柳桥和练桥之间,楼名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现建筑为一九九二年复建。</h3> <h3>罗锅桥</h3> <h3>昆明湖东岸</h3> <h3>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前湖中央,向东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上的廓如亭相连,岛、桥、亭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与万寿山遥相对应,岛上现有涵虚堂、广润灵雨祠(龙王庙)等景点。</h3> <h3>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园中的祈雨之所。</h3> <h3>廓如亭,面积达一百三十余平方米,是中国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此亭可四面观景,故名廓如,因形制为八角重檐,又俗称“八方亭”。</h3> <h3>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洞而得名,两边栏杆上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h3> <h3>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h3> <h3>铜牛,称为“金牛”,为镇压水患而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h3> <h3>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供奉文昌帝铜铸像。</h3> <h3>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h3> <h3>慈禧万寿用瓷</h3> <h3>光绪二十五年慈禧太后65岁万寿庆典贡品中的洋式钟表。</h3> <h3>知春亭,建于昆明湖东岸边,玉澜堂前的小岛上,北有山为屏,南面朝阳,得春较早,因此为名,此处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观景点。</h3> <h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h3> <h3>文中照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