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 老 屋 的 灯</b></font></h1><font color="#010101"><b> 张亚连<br></b><b> 父母去世了,大哥一家搬进了新宅,老屋没人住了,大门锁了。大门上的锁一年难得开上一两次,年久便锈坏了,后来便不再上锁了。院中长满了草,原先受父亲照顾的香椿树、桑树,像被遗弃的孩子,隐于荒草之中。<br></b><b> 春天,香椿芽绿了,无人去采,夏天,桑葚熟了,无人去摘。院墙、屋子的后墙也多处倒塌,母亲的纺车被丢弃在屋角,上面挂满了蛛网。老屋,就在大门最后一次上锁的那一刻,完成了它的使命。这里住过多少代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父母在这里养育了他们的儿女,这里是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这里有我太多的记忆,记忆最深的便是老屋的灯。<br></b><b> 记得那时,每当夜幕降临,老屋的灯就会亮起来,窗户上、门里边会透出昏黄的光来,映在院中墙上地上,不是很亮,可是很暖。<br></b><b> 那时候,家里住的是单边的瓦房,点的是煤油灯。冬季的晚上,屋外寒风凛冽,屋子里,一家人坐在被父亲烧得热热的炕上,母亲盘腿坐在炕的一头手摇纺车纺着线,父亲在靠窗户的一头靠墙坐着,哥哥姐姐围坐在父亲身边,我则钻进父亲怀里,伏在父亲膝上,听父亲讲故事。<br></b><b> 父亲没读过书,可他肚子里的故事很多,大多是从戏文里来的,父亲也很会讲,我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我便知道,包公是好官,杨家将很厉害,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等,从故事中我也懂得了好多做人的道理。煤油灯则放在纺车跟前,为了省油,灯焰总是被压得很小,小小的灯焰如同黄豆粒一般大,发着暗黄的光。<br></b><b> 听故事的同时,有时我会回头看看父亲,他的脸被灯光映成古铜色,下巴上的长胡须也变成了金红色,他嘴一动一动,胡须跟着一翘一翘的,有趣极了,我会忍不住用手去捋他的胡须,父亲不管,任由我去淘气。<br></b><b> 隔上一段时间,父亲会从柿子棚上拾一碗柿子,经冻的柿子在水中泡上一会儿,变得又软又甜,好吃极了。享受美味的同时,我们也会辩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苹果和肉谁更好吃,苹果的核为什么长成那样,还叫核。<br></b><b> 被窝里,谁又撞到了谁的脚,一场腿脚大战便开始了,你蹬我,我踹你,母亲便会呵斥:“单子蹬烂了,看再铺啥。”这可是家里唯一的床单,是母亲纺线织出来的,为了床单,我们便消停了。<br></b><b> 花猫不知啥时候也跳上了炕,卧在被子上,圈成团呼噜呼噜睡大觉,黑影中,摩挲它的毛,便会有火星点点,并伴有“哔剥”的响声,上学的二哥说是静电,我也不知静电是什么东西,总担心猫身上会燃起大火,烧坏它,便不敢天黑再摸它。炕那头的母亲不紧不慢地摇着纺车,她纺线的动作很娴熟,右手摇纺车,左手从棉絮搓成的捻子里往外拉线,线拉到一定长度,抬高左手往锭子上上线,摇车、拉线、上线,不用灯,母亲也不会弄错。<br></b><b> 纺车跟前的捻子在减少,线穗在增大,一把捻子完了,一把又解开了。我不知道母亲给自己定了多少任务,记忆中,她总是纺个没完没了,嗡嗡的纺车声中,我合上了眼,纺车声中,我睁开了眼,昏黄的油灯下,母亲还在摇纺车,摇出了我们的穿戴,家里的铺盖。<br></b><b> 偶尔,母亲也会停下来,揉揉酸痛肩膀,会教我们在墙上做手影,母亲双手小指和食指一挽,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出现在墙上,中指无名指一动,墙上的小兔子的耳朵便动起来,后来我们还自创了狼手影,再后来狼与兔子进行大战。但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母亲总是很忙。<br></b><b> 后来,电灯取代了煤油灯,灯下,我们趴在老式的柜盖上写作业,母亲费力地从炕里头搬出豆芽菜缸,摆在炕沿上,准备换水。父亲在院子里就着门口的亮光,在修理农具。一家人各忙各的事。<br></b><b> 小孩子总是很贪玩,有时会玩过头,回家晚了,村子里很黑,树影绰绰,一阵风吹来,树叶刷刷作响,我便提心吊胆地穿行于树影中,总觉得背后有人跟着,心紧缩成一团,一路小跑到家门口,打开大门,看到屋里那黄黄的灯光,紧缩的心放松了,顿时心里暖暖的。偶尔打开大门,屋子里灯没亮,我们便都不进去,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等着父母归来,等着屋里的灯亮起来。<br></b><b> 时光匆匆,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屋废弃了,可老屋的灯依然亮着,它亮在我的心里,亮在我的梦中,几回回梦里,我又踏进了老屋,屋里又透出昏黄的灯光,我呼唤着父母,无人应,我醒了,满脸的泪。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一盏灯,它是那样亮,那样暖!</b></font><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