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96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十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知青总数累计达一千七百万人。</h1><h1>知青里面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h1><h1>还有很多家庭一家就有好几个子女上山下乡当知青(政策允许一个家庭留一个孩子在城里工作不下乡)</h1><h1><br></h1> <h1>这是我高中毕业集体照,里面就有六位同学下到新民公社(后山乡)当知青(三个在富强大队另外三个在大兴大队)</h1><h1>记得当初毕业前两周还在简阳住在贫下中农家中学农劳动,突然接到通知说是马上返校办理毕业手续,要提前准备上山下乡。</h1><h1>毕业照,照完不到一个月,记得是8月5日就出发下乡了(从1975.8.5这天开始我们就算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了)</h1><h1><br></h1> <h1>看看这里面哪位女生(现在喊美女)是我的同学?</h1> <h1>再看看哪位超哥(现在喊帅哥)是我的同学?</h1> <h1>最后看看我在哪里?</h1><h1>75届高中生下乡,“里扯火”地读了十年书,正好是文革期间,高中毕业水平还当不到现在的小学生……<br></h1><h1>毕业证都是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很有历史意义可以当“文物”收藏了!</h1> <h1>四十年河东</h1> <h1>四十年河西</h1><h1>帅哥在哪里(上面照片里找)?</h1><h1>别看今天的帅哥光鲜亮丽,四十年前他还有过一段令人唏嘘铭心刻骨的往事:<br></h1><h1>当年帅哥上山下乡时只有十六岁,由于年龄小家里不放心,第一次从成都返回冕宁后山乡桃园大队时,安全起见哥哥亲自护送弟弟回乡下,当火车进入到凉山彝族区时列车员开始查票。</h1><h1><br></h1><h1>花开两支,话分两头。</h1><h1>成都到冕宁泸沽火车票全价10.5元,现在看起来10元钱就不叫钱,但是,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就是两个多月的生活费,所以,知青坐火车混票是常态,即使要买票也不会买全票。记得下乡三年唯一一次买全票也是调动工作返城最后一次乘坐火车,当时之所以买全票,一是可以报销,二是有行李托运。</h1><h1><br></h1><h1>言归正传,两兄弟都被查出没有买票,于是,乘警把哥哥赶下火车,让弟弟留在车上(说起来好像还是开了一点恩,给了一点照顾,没有把两人都赶下火车),骨肉相连的亲兄弟就这样活生生地被一辆火车拆散,仿佛是要“阴阳两相隔”。</h1><h1><br></h1><h1>火车慢慢启动,车上的弟弟趴在窗口看着车下的哥哥绝望地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站台上的哥哥此时也是心如刀绞悲痛难当,这真是要“生死离别”的节奏。</h1><h1><br></h1><h1>就在火车开始加速,马上就要离开站台的瞬间,哥哥一下子热血冲上了脑门,于是,奋不顾身地冲向车门一跃而起双手牢牢地抓住了车门把手,此时,整个人悬挂在了车门外和呼啸的列车翻越山谷穿越隧道迎风同行……。</h1><h1><br></h1><h1>弟弟看见哥哥抓住了车门喜极而泣,立马跑到了车门口,隔着车门窗口,不停地叫喊,“哥哥抓住抓住,哥哥一定要抓住车门,千万不要松手啊!”。哥哥在车外也不停地安慰弟弟不要担心,哥哥一定不会离开你,哭声喊叫声伴随着火车车轮发出的轰鸣声火车继续向前加速行驶……</h1><h1><br></h1><h1>哥俩就这样互相鼓励着安慰着,懂事的弟弟还不忘拿出香烟点燃递到哥哥的嘴边,看着情深似海的兄弟,此时,哥哥吸着烟心中感到无比的温暖,这也是哥哥一生中抽过的最好的香烟!</h1><h1><br></h1><h1>火车还在继续前行,一路上车里车外两兄弟心中都在不停地祈祷,千万不要出意外。此时,他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火车能快点到达下一站,因为车里车外的煎熬真的是令人痛苦到窒息,每一分每一秒仿佛都是在“度日如年”。</h1><h1><br></h1><h1>火车终于到达了下一站,哥哥又上了火车,此时的兄弟俩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们再也不想被分离!</h1> <h1>新民公社桃园大队女知青</h1><h1>摄于1976年(冕宁县泸沽镇照相馆)</h1> <h1>不是艺术照胜似艺术照的美照</h1><h1>“好看不过素打扮”知青的美都是自然美</h1><h1><br></h1> <h1>知青美照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照!</h1><h1><br></h1><h1>当兵可以说是知青当时最大的梦想</h1><h1>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h1><h1>知青当兵就是最幸福的人</h1> <h1>复兴知青来到富强九队和六队窜队,好比农村的走亲戚走人户!</h1><h1>那时候知青窜队是相当愉快的事,照片中有这桃园知青和富强知青的两个下到复兴的知青同学到富强来窜队,这是在富强六队的那个小桥上照的。</h1> <h1>还是上面这些相互窜队的知青,东窜西窜窜到泸沽镇照相馆来一张合影留念,为今天的美篇添光加彩。</h1><h1>这些知青年代保留下来的老照片弥足珍贵,收集了半天发现一个现象,十有八九都是女知青照得多。</h1><h1>这恐怕即是女人爱美的表现,也是女性在艰苦的环境里忍耐力和坚强要远远超过男性的性格特点吧!即便是在艰辛和枯燥的知青生活环境里,也不能阻挡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h1><h1>如果还需要例证的话,请接着往下看,四十年前女知青不仅要留下黑白照,而且还想方设法去拍美照和彩照。</h1> <h1>这张四十年前的美照和彩照(文物中的文物,又可以送进知青博物馆收藏)请听听“阿咪子”背后的故事:</h1><h1>这是我在当知青的时候,我们富强九队旁边山上就住着彝族,其中有个啊咪子(彝族姑娘)长得特别漂亮,还做得一手好针线。我就借用她自己做的新衣服走了20里山路再坐五毛钱的汽车先到冕宁泸沽像馆拍摄了这张黑白照片,然后又寄回成都请同学帮我送到成都照相馆做成了现在的彩照,几经周折才成就了这张“文物级别”的照片。</h1> <h1>田间地头休息片刻也要留下倩影“闪一张”</h1><h1>桃园女知青留着长长的辫子,她们就是传说中的“小芳”……</h1> <h1>响应号召“上山下乡”</h1> <h1>这是我们要下乡的知青走之前必去的地方,心里在默默的问?我们去几年?手臂一挥作了肯定的回答!你懂的!</h1> <h1>珍贵的知青临别赠言(文物级别可以送进知青博物馆)</h1><h1>送战友踏征程,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迎着青春无尽的风,满腔热血响应号召,战斗中去追逐梦想!</h1><h1>在校期间是同学,上山下乡立马成了战友。字里行间“火药味”十足,学习是战斗生活是战斗上山下乡是要继续去战斗。这样的战斗精神就是当时的革命精神。</h1><h1>赠言结尾赋诗一首,不是红梅赞胜似“红梅赞”:</h1><h1>红梅盛开红似火</h1><h1>分别不能称散伙</h1><h1>战斗友谊像红梅</h1><h1>开在心间永不落</h1> <h1>光阴似箭,转眼间五十年过去</h1> <h1>四十年前“为人民服务”的挂包是我们的“标配”,她不仅是装饰,更是代表着我们的“为人处事”。</h1><h1>照片中的五人小组,是我们这次冕宁后山乡知青聚会和接下来的“第二故乡行”的热心组织者。</h1><h1>五人小组今天“为知友服务”,在此衷心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今天的美篇他们功不可没,还要感谢新民公社知青铁杆群的群友们提供的美好回忆的老照片,最后还要感谢我们的摄影师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画面和记忆。</h1><h1>今天的美篇就是四十年前后山乡知青战友美好的回忆。</h1> <h1>今天是冕宁后山乡(三个大队:富强,大兴和桃园)知青四十三年后再相会的好日子,当年我们一起下乡的知青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年龄最小的知青才16岁。</h1><h1>我们这群知青战友年龄最小的现在也已经步入到了花甲之年。</h1> <h1>岁月沧桑知青大妈依旧貌美如花,不负年华!</h1> <h1>厉害👍了,中国知青大妈,今天拿出了压箱底的时装,盛装出席来了一场时装模特秀!</h1> <h1>云想衣裳花想容</h1><h1>岁月流逝,青春不老,人比花更美!</h1> <h1>岁月如梭,容颜易老</h1> <h1>不变的是永远灿烂的笑脸!</h1> <h1>青葱年华,岁月如歌,夕阳无限好!</h1> <h1>再看看当年张张笑脸都成了卖萌的“表情包”……</h1><h1>这张照片还有个小细节,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时,我以为后面知青手上拿的是“红宝书”。</h1><h1>下面是富强九队知青给我的答案:</h1><h1>复兴知青到九队串门,我们当时有个小收音机是我们唯一接收外面信息的来源,但当时跟本就收不到外面的信息,结果就成为了我们照相的道具。</h1> <h1>今天我们看到的知青大妈心态超级好,她们把这次聚会都当做一次盛会,比嫁女取媳妇还激动,精心打扮是要找回失去的“芳华”……<br></h1> <h1>不需要彩排,知青大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场时装模特秀,秀出人生第二春,秀出夕阳无限好!</h1> <h1>知青大爷们则是知青大妈时装模特秀最忠实的粉丝观众,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知青大妈(当年的知友)都是村子里的“小芳”,在她们身上看到的还是当年的“芳华”……</h1> <h1><font color="#010101">难忘岁月,岁月难忘!</font></h1><h1><font color="#010101">难忘新民公社后山乡!</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曾经住过的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曾经走过的路,</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曾经淌过的小溪,</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曾经爬过的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曾经一起劳动的乡亲。</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是后山乡(富强三队)我当年住过三年的知青点土屋,虽然简陋,但是环保生态,冬暖夏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四十年后的今天完好无损还是老样子,只是我们返城后,生产队的精准扶贫对象搬了进去……</font></h1> <h1>刚才看到的是四十年前的知青点土屋</h1><h1>这张照片就是四十年前住在土屋里的富强三队知青我和娄方庆……</h1><h1>上面看到的都是女知青的老照片,男知青几乎很少保留有知青时代的老照片,下乡三年我都不知道泸沽和冕宁有照相馆,这张合影照片我们都是回成都照相馆照的。</h1> <h1>富强九队知青爬山涉水回到曾经的土屋看望社员老阿妈</h1> <h1>富强九队知青土屋,这块大石头是当年知青休闲娱乐时,最爱爬上去的“舞台”。</h1> <h1>四十年前富强九队知青坐在大石头上吹拉弹唱,累并快乐着!</h1> <h1>上面的照片最后被收录到了梦落大凉山知青纪念册里,作为一段历史的小插曲被永久地载入史册!</h1> <h1>被收录的照片背后的故事还有这两位富强五队美女知青的功劳,因为有了照片中的二胡牵才出了这段姻缘:</h1><h1>最早二胡的主人是知青文艺宣传队王部长收藏保管的,照片中的两位美女知青当时也在宣传队,她们寻找机会把二胡“偷”了出来,可以理解当时知青生活相当枯燥乏味,能有一把乐器玩弄一下,真的能起到“排忧解愁”偷着乐的作用。</h1><h1>后来五队知青提前上调回成都工作,临别时她们把二胡送给了九队知青。九队知青如获至宝,从此,劳动之余经常登上屋后的大石头“舞台”,一拉一唱其乐融融,有了这把二胡的陪伴,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没有了烦恼,有的都是欢声笑语,二胡成了她们最好的“朋友”……</h1><h1><br></h1><h1><br></h1> <h1>知青文艺宣传会里有很多人多才多艺。</h1><h1>李绍英战友现在还是冕宁县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她们编排的舞蹈也进入到了知青博物馆……上了中央电视台</h1> <h1><font color="#010101">知青生活唯一的娱乐就是吹拉弹唱除此之外,再有就是富强大队的知青一周或两周可以到滑石矿工厂上面(滑石矿在山顶上,生产队在上下,“上山下乡”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尽管路上来回要两个多小时,我们还是会乐此不疲……</font></h1> <h1>富强九队知青</h1><div><br></div><h1>富强大队地处夹皮沟,一二三四队在夹皮沟的下游相比之下比较好些,九队十队在最远端的上游靠近马鞍山,那里土地贫瘠条件最差,再往上走都是彝族生产队了。</h1><div><br></div><h1>九队十队知青最辛苦,特别是九队女知青。他们赶一次场要比我们一二三四队的知青多走十几里山路(我们赶一次场,都要走十里山路,五里公路),好在十队最远是三位重庆知青,他们都是重庆崽儿“爬坡上坎”不在话下……</h1><div><br></div><div><br></div><h1>说到马鞍山那是冬季农闲砍柴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原始森林。早就听社员说过砍柴是劳动强度最大的体力活,一般的社员都吃不下这个苦,只有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才能拿下这个“体力活”。</h1><h1><br></h1><h1>知青烧柴都是花钱买或者用白酒换,后山乡是彝汉混居的地方,彝族住在山上汉族住在山下,彝族社员下山办事或赶场时,都要背上一捆柴下山来卖或换一瓶老白干白酒。一捆干柴火100斤左右,用八毛钱一瓶的白酒就可以换取一捆柴,所以,当时知青特别是女知青基本上都是用酒换柴火。</h1><h1><br></h1><h1>70年代买白酒要凭号票,每个人一张票只能买半斤白酒。在彝族地区白酒和酒票都是稀缺资源,对于嗜酒如命的彝胞就是无价之宝,记得当时形容彝族喝酒有句话说得好“啰啰见了酒,打死都不走”,所以,和彝族人用酒换柴“划得着”。</h1><h1><br></h1><h1>问题是我和娄方庆都喜欢喝酒,舍不得酒票,所以,我们准备上马鞍山自己砍柴。</h1><h1>我和娄方庆曾经去马鞍山砍过几次柴,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们一生中的极限体力挑战项目。凌晨两点顶着月亮星星出发,推个鸡公车在凹凸不平的夹皮沟山间小道来回穿行,三十多里的山路要到中午时分才能到达。</h1><h1><br></h1><h1>到达马鞍山山脚放好鸡公车,这时才拿出早餐干粮(接近一斤米做成的饭团)边走边吃朝山上走去,爬到半山腰找到碗口粗的树木一阵砍伐,再把砍倒的树木宰成一米五左右的长度捆成两堆捆,每一捆150斤左右。</h1><div><br></div><h1>先用背架子背起其中的一捆下山,背起150斤重的柴火下山,时而背时而拖,一路上不知要摔倒多少次,每次摔跤爬起来再把150斤重的柴火重新捆在背架子上,最后还要蹲下→起身→背在背上,看似简单的三个动作必须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完成,往往还要反复几次才能背到背上。下了山把柴火放在鸡公车旁,休息片刻喘息未定又要出发上山去背下一捆柴火。</h1><div><br></div><h1>等两捆柴火都背了下来,已是下午时分,于是,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路,太阳落山徬晚时分赶到富强十队重庆知青住处,一是休息,二是喝点水吃顿饭。</h1><div><br></div><h1>补充了能量恢复了体力,接着又继续上路。好在我们那里是月亮城,晚上的月亮皎洁明亮,地上掉颗针都找的回来。伴随着星星月亮“昼夜兼程”,等回到富强三队知青点时刚好一个对时~凌晨两点……</h1><div><br></div><h1>最后一次砍柴仿佛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在返回生产队的路上,推着满载300斤左右的柴火的鸡公车,路过一座小桥(应该是富强六队),由于石板桥面不平,再加上体力透支,双手紧紧握住的鸡公车把手左右摇摆重心偏移,人也站立不稳,顷刻之间连车带柴翻滚到了桥下,鸡公车一边的把手被折断。“说时迟那时快”好在当时我的反应快,车要翻滚的瞬间我弯腰让斜挎的背带滑落的同时也及时地松开了手,否则,滚到桥下的除了车和柴火还得搭上我……</h1><h1><br></h1><h1>如果,当时我反应慢一秒就会连车带柴一起摔到桥下,冬季河沟里基本没有水,都是裸露的大石头,人要是摔下去一定会“非死即瘫”……事隔四十多年了,写到这里想想还在后怕。后怕过后是庆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今天的幸福满满,还要感谢马鞍山的砍柴经历!</h1><div><br></div><div><br></div><h1>三年的知青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地劳动,练就了一身的肌肉,体力也达到了极限高度,记得一次生产队背粪劳动,背一百斤粪(牛圈里的谷草和牛粪沤出来的粪)走一里的上坡路记一个工分,我最多背起了295斤一次就记了三分工……今天看起来那简直就是在挑战极限,在“玩命”……</h1><div><br></div><h1><br></h1> <h1>这就是当年去马鞍山的山沟之路</h1> <h1>远处云雾缭绕中的大山就是马鞍山,雅西高速通车后,现在汽车可以开进马鞍山了</h1> <h1>富强九队知青亲如一家,四十年前一同前往看望同队知青的老母亲</h1> <h1>富强六队知青吃馒头</h1><h1>这张照片看似土气实则经典,这张照片不需要多高的摄影技术,五位知青自然流露出来的动作表情就是最好的“pose”。</h1><h1>看的出来吗?五位知青中其中有两位是同胞亲姐妹。<br></h1><h1><br></h1> <h1>下乡容易返城难</h1><h1>下面我们听听这张知青招工返城证明背后的故事:</h1><h1><br></h1><h1>我当时调回成都时是这样的,1979.10.8这天中午我收工回到我的小屋,突然听到小广播在喊,请富强九队知青何清治速到新民公社来。我急忙就往公社跑,妈哟!那是十多里路啊,到了公社才知道是我妈妈单位来招我回成都(当时我队就只有我一个知青没有回去了,大家可想而知孤零零的我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招工干部叫我马上回生产队开三级(生产队,大队,公社)证明,我当时就像长了飞毛腿“打了鸡血”似的,一路狂奔跑回生产队。自己写好证明去找队长,队长不在家,就找到队长的老婆把章拿来盖上(没交任何农用工具),然后又立马跑到大队去盖章,接着又是一路狂奔送到公社盖章,最后总算盖齐了三个大印,就有了今天看见的这张证明,忙了半天结果最后谁也没要我这个证明。“歪打正着”没想到保留至今的证明,现在成了珍贵的“文物”。</h1><h1>当天晚上招工干部就把我带到冕宁县城住下,第二天体检完招工干部就走了,临走时招工干部对我说,你们那个地方好恼火哟!我一天都不想多呆(领导同志你才呆一天啊,我是整整三年哦,你可能无法想象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办完招工手续我才慢慢回到生产队收拾好行李,回家了……</h1><h1><br></h1> <h1>能当上积极分子的知青代表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推荐上大学,参军,招工都会优先考虑。</h1> <h1>大兴大队知青和工作组同志合影</h1><h1>文革期间的农村工作组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巡视组,也相当于我们在校期间的工宣队,按照再早点的说法就是特派员……</h1><h1><br></h1> <h1>我们富强大队的知青合影,四十年过去,虽然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即便生活坎坷也都能坚强面对!</h1><h1><br></h1> <h1>今天照片中的11位富强知青,还有两位“冬泳人”(猛追湾冬泳队的我和第一排左边第一位的川大冬泳队的美女)……正是知青生活的磨练,我们才有了今天敢跳入冰冷刺骨的水里冬泳的毅力和勇气!</h1><h1><br></h1> <h1>巾帼不让须眉,川大冬泳队美女泳友,泳龄超过十年比我还要早几年!</h1><h1>“冬泳人”也是这次知青聚会热心的组织者之一👍👌</h1> <h1>这是桃园大队知青,西昌冕宁县新民公社(后山乡)知青铁杆群,群友,知友,战友三圣乡马帮寨四十年后再相聚,这里最要感谢的是桃园大队的几位老大哥知青去年底组建起来的铁杆知青群的召集,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四十年后再相聚!</h1><div><br></div> <h1>75年下乡78年79年返城,四十年后的今天再聚首……</h1><h1>忆往昔蹉跎岁月稠,</h1><h1>看今朝夕阳无限好!</h1> <h1>男生军便服女生工作服也是那个年代的标配“时装”,能有一套军便服或工作服就是当时的“礼服”,穿上这些衣服一个字“港”</h1> <h1>桃园九队知青</h1><h1>那时离后山乡最近的照相馆(也有近二十公里距离)好像也只在泸沽有</h1><h1>今天看来能够留下知青时代的倩影,路再远也值得拥有!</h1> <h1>再见还是昔日少年 </h1> <h1>依旧是记忆里的容颜。</h1> <h1>如今印入眼帘的即便是光头,也会联想到昔日浓密的黑发,透过白发看到的也是青丝!</h1> <h1>铁杆群与众不同,我们这群战友都是五冶子弟,很多都是从小到大的同学,幼儿园还是朋友,并且我们的父辈相互之间大多都认识。</h1> <h1>三张照片拼图变成了同学会,上面照片是大田坎小学同学合影,中间照片是我的同学,右边是小学初中同学,左边是初中高中同学…… </h1> <h1>没有开场白,没有祝酒词,话在酒中,干杯🍻</h1> <h1>这位热心的美女组织者,永远都是在当志愿者,知青年代“为人民服务”,今天“为知友服务”……</h1> <h1>整,干饭了</h1> <h1>马帮寨山寨火锅真有点农家乐的味道,知青聚会选在这里很巴适!</h1> <h1>还是那么豪爽洒脱,好像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知青生活,大碗喝酒大碗吃肉。</h1><div><br></div> <h1>当年青葱芳华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大爷大妈。</h1><div><br></div> <h1>岁月沧桑,青丝也有了“雪染的风采”</h1> <h1>岁月难忘,举起碗中酒</h1> <h1>想当年青春无悔,看今朝夕阳无限美!</h1> <h1>哥俩好</h1> <h1>好哥俩</h1><h1>富强二队三队知青战友,同住一墙之隔的知青点</h1><h1>返城后都在上海宝钢工作</h1> <h1>感谢摄影师用镜头为我们的相聚留下美好 , 留下回忆。</h1> <h1>桃园知青</h1> <h1>姐倆好</h1> <h1>好姐倆</h1> <h1>姐妹仨</h1> <h1>三姐妹</h1> <h1>帅哥美女</h1> <h1>美女帅哥</h1> <h1>五朵金花</h1> <h1>岁月流逝,青春不老!</h1><h1>我们这位最年轻的知青帅哥也到了花甲之年</h1> <h1>75年下乡我们属于新知青,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属于老知青。</h1><h1>我们都是坐公交车有人让位“坐黄板凳”的大爷大妈了!<br></h1> <h1>岁月如刀刻在了知青大爷们的脸上,虽然满是沧桑,归来仍是少年!</h1> <h1>【热土一方待我情</h1><h1>此生难忘润育恩】</h1><h1>2018.4.28 后山公社二十位知青代表,将带上锦旗回到第二故乡,代表成都后山乡知青去看望曾经的贫下中农父老乡亲!<br></h1> <h1>最后敬上两碗酒:</h1><h1>一敬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热土一方待我情,此生难忘润育恩”,感情深一口闷!</h1><h1><br></h1> <h1>二敬下周返乡感恩知青代表,请你们带上后山乡全体成都知青的问候。喝下这碗酒,为你们践行,祝你们一路顺风顺水!</h1> <h1>大兴大队知青年前返乡探亲,三个月后明天又准备再出发回到第二故乡探望父老乡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