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南路小洋房背后的故事(原创)

海鸥

<p> 上海思南路是泰康路到淮海中路间的一条小马路,原名马斯南路,为纪念法国音乐家马斯南(Massener)而命名。思南路两侧滿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环境极为安静幽雅。</p> <p> 思南路是我经常路过或步行的地方,从我家到思南路康泰路走走只需要10分钟。</p> <p>  再沿着南段向北走,直至淮海路思南路也只要花20来分钟。若要仔细一路看看这里的文化底蕴,那就需要120~180分钟啦!海鸥今天就说说藏在思南路小洋房背后那些事……</p> <p>  漫步在这条蜿蜒的马路上,似有穿越之感。两边排开的皆是各式老洋房,洋楼门前有着开阔宽敞的花园,精致的黑色铸铁阳台、巴洛克风格的雕花圆窗、镶满卵石的墙壁。一幢幢老洋房,蕴涵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p> <p>  掩映在高大法国梧桐浓荫下的思南路,是一条浪漫气息浓郁的马路。步行这条北起淮海路、南至泰康路的小马路需要 20 分钟左右,读懂这条从无喧哗和热闹、处处弥漫着优雅味道的小马路,需要一个温暖的午后哦 ~</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上海众多的马路里,思南路不算长;北起淮海中路,南至泰康路。其中自皋兰路到过了复兴中路这约百米的路段里,就有中国当代史上三位杰出人物的故居: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span></p> <p>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p> <h3>  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h3> <h3>孙中山文物馆</h3> <p>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p> <h3>孙中山先生铜像</h3> <p>  张学良故居~1933年以后张学良曾三次来沪,换了三个住处,最后还是在如今皋兰路1号的洋房里住得最久,连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了许久。 这栋建于20 世纪30 年代的建筑是西班牙式的三层独立花园洋房,红瓦屋顶、乳白色的外墙,白色檐下装饰设计小巧紧凑。紧邻着复兴公园,倒是不难找,可惜张公馆高挂“谢绝参观”的牌子,现在的东家是某资本投资公司,普通游客只能在围墙外窥见一斑,想要入内参观得要路道够粗才行。</p> <h3> 在幽静的上海思南路上,沿马路东侧的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是一幢西式小楼房,为三层花园别墅,这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亦称周公馆。</h3> <h3> 关于周公馆的得名,还有一段曲折。1946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代表团致函国民党政府,要求“在上海拨予房屋一幢”建立办事处,但蒋介石却批示有关当局“希予婉却”。中共代表团只好通过各种关系,以6根金条的代价租下了这幢房屋,并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但国民党当局仍不同意将此地作为中共办事处。1946年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h3> <h3><font color="#010101">周公馆里历史图片随拍一</font></h3> <h3>周公馆里历史图片随拍二</h3> <h3>周公馆里历史图片随拍三</h3> <h3>周公馆里历史图片随拍四</h3> <h3>周公馆里历史图片随拍五</h3> <h3><font color="#010101">周恩来的铜像矗立在花园里</font></h3> <p>  周公馆是一幢四层法式花园住宅,编织得很紧很密的竹篱笆围墙连接着的黑漆大门里的建筑屋面用红瓦砖相嵌,折屋檐,外墙立面置卵石,清水砖相嵌,局部墙面采用水泥拉毛饰面。暗红色的木头百叶窗户,式样方圆不一,墙上密密的爬山虎从屋顶垂到地面。</p> <h3>表达一下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敬仰海鸥驻脚留影</h3> <p>  杨森府邸~思南路 36 号是一幢红砖木构坡顶建筑,典型的英国风格的花园住宅,爱奥尼克式的立柱、圆弧形的窗户透出浓浓的异国风情。在建筑南侧的宽敞庭院里,却以玲珑透空的假山石构成主景,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春天,花园里的 4 株高大茂盛的玉兰树开着硕大的白花,熏得半条街都是香的。</p> <p>  这里原为抗日爱国将领杨森在上海的府邸,他在这里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寓所里经常高朋满座。梅兰芳的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悦耳的唱腔。</p> <p>  启秀女中~思南路 37 号,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上海市启秀实验中学,前身为启秀女中,这也是抗日烈士茅丽瑛生前就读和任教过的学校。上世纪 30 年代,茅丽瑛在此学校担任英文教师,同时从事社会工作,担任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1939 年冬,为支援新四军和救济难民,茅丽瑛组织 " 义演 "" 义卖 " 等募捐活动,后遭汪伪特务枪杀。如今的启秀校园内,坐落着茅丽瑛的塑像。</p> <p>  袁左良旧宅~复兴中路口的思南路 41 号是袁左良的旧宅。袁左良,镇江人,1920 年代至 1940 年代金融业的知名人物,曾任金城银行襄理。</p> <p>这是一幢建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西班牙风格花园洋房,设计者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庄俊。这栋以西班牙式风格为主的现代建筑,还吸收了其它建筑风格的元素,主要是建筑西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半球形穹顶。</p> <h3>  思南路39-41号-上海文史研究所~思南路41号,是西班牙和伊斯兰风格结合的花园洋房,这里原来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头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曾任金城银行行长,金城银行是旧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之一,成立于1917年,总行位于天津, 总经理和董事长是赫赫有名的大金融家周作民。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迁到上海,建成金城银行——现在江西路福州路口的交通银行大楼,当时周作民为了慰劳有功之人,特地将思南路的房子送给当时是秘书长的袁左良。</h3> <h3>  思南路 44 号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卢汉的故居。卢汉,云南昭通人,1940 年代寓居于此,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曾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抗战胜利后他代表中国军方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h3> <h3>  义品村由 22 幢一模一样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组成。</h3> <h3> 住宅群的屋顶为红瓦双坡面,局部采用折屋檐,外墙集卵石、清水砖、黄色的水泥拉毛装饰等为一体,东西面上有小窗作为点缀,南北面是宽大的落地窗,在东南角上有一大二小三个漂亮的拱圈。</h3><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二层大阳台旁有室外楼梯通花园,并设有半地下室</font></h3> <h3>  现在义品村从东延伸到重庆南路,北延伸至复兴中路,并重新取名为思南公馆。</h3> <h3>  薛笃弼故居~思南路 61 号是法式风格的独立式三层洋房,周围环抱着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 3 棵广玉兰,占据了 500 平方米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这里曾是薛笃弼先生故居。</h3> <h3>  陈长蘅故居~思南路 57 号,是陈长蘅的故居。陈长蘅曾赴美留学,1917 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9 年后任金华新成初级中学校长。</h3> <h3>  张静江旧居~张静江曾经住在思南路 70 号。他早年经商,有着很厚的家底。曾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旁开过一家专卖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金石、字画等的贸易公司,公司挣来的钱就拿来资助给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h3> <h3> 李石曾旧居~思南路 70 号还住过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留法第一人的李石曾先生。李先生早年留学法兰西,曾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著名的 " 豆腐公司 ",他还在巴黎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为中华饭店。</h3> <p>  曾朴寓所~我国近代畅销小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在思南路 81 号的一幢花园洋房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岁月。曾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及前卫的文艺理论。他住在思南路时,和儿子一起办了份《真善美》杂志,上面有他翻译的法国小说。父子俩还在家里办了一个法国文化沙龙,里面聚集了当时上海滩最风流潇洒的一批文化人。</p> <p>梅兰芳寓所~1931 年 " 九一八 " 事变后,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梅兰芳离开北平缀玉轩寓所,全家迁居上海,就蛰居在今天的思南路 87 号(原马斯南路 121 号)。梅兰芳的书房里挂着清代书画家金冬心真迹及 " 梅华诗屋 " 斋额,一画一书悬挂在书斋墙上,后人就把这里称之为 " 梅华诗屋 "。</p> <p> 这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屋顶采用孟沙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就比较陡了。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感觉十分明快。</p><p><br></p><p><br></p> <p>楼房前有个颇大的花园,梅兰芳常在园中散步、吊嗓子、跑圆场。楼中最高一层由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间。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p> <h3>  漫步在思南路上,一切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感觉的触角异常灵敏。</h3><div> 岁月在这里仿佛停滞了,这片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法租界街区,一如往昔的沉静,只是悄悄地爬上墙头的老藤,依附在台阶旁的陈年青苔,暗示着这条路曾经历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蕴藏着无数悲喜的人间故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