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邂逅琼瑶是从少女时期看的电视剧《哑妻》开始,从此就迷恋上了琼瑶与雪华,他们也成了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鲁豫一样,我的爱情观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h1> <h1> 琼瑶早期的电视剧作品都是经典,《哑妻》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整部作品弥漫着文学与艺术气息,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佳,结尾还体现出了禅的味道。 </h1> <h1> 短篇小说《哑妻》是琼瑶的早期作品,年轻的琼瑶虽然比大多数人的体悟要深些,但小说里对依依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只是轻描淡写。所以,电视剧比小说体现得更深刻,厚重!在《六个梦》 中《哑妻》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剧集对于爱情的思考俨然已经超出了故事本身,达到了更高的审美层次。 </h1> <h1> 一个人要看过几次爱凋谢 <br> 才甘心在孤独里冬眠 <br> 最初的爱越像火焰 <br> 最后也会被风熄灭 <br> 为什么幸福都是幻梦 <br> 一靠近天堂也就快醒了 <br> 或许爱情更像落叶 <br> 看似飞翔却在坠落 <br> 过尽千帆的琼瑶感悟到世事无常,永恒的只有日月星辰。 所以,琼瑶让依依淡漠的对柳静言留一下了:“嘻,笑,怒,骂都是假,贪,求,思,慕只因痴”的遗言。</h1> <h1> 千帆己过,沧桑历尽,琼瑶文笔出神入画, 她弘扬的爱情以理想,诗意为基调,可《哑妻》却是个异数。方依依悲剧性的婚姻故事,与琼瑶弘扬的完美爱情有很大的差距。琼瑶在编织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不相信他们会白头偕老,不可抗拒的命运是她为依依悲剧爱情所注的注解,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依依的失语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知道他们重归于好,结局还是一样的无奈,她将爱深深埋藏,无声地付出。依依的爱从不言语,却比一切都有力。无声的爱,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一切。 </h1> <h1> 方依依与柳静言之间的爱情也不再唯美纯粹,更多的是面对现实时的残酷与无奈,而依依对待残酷爱情的态度,令整个故事的内涵得到了升华。“爱”之一字因她在几十年间无言的付出而变得哀婉动人,催人泪下。</h1> <h1> 佛语说:“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对于依依而言,大爱无声,当十封信唤不回丈夫的心,她默默将胸中烈火般的热情收藏于心,矜持而骄傲地品尝八年的孤独滋味。病榻前弥留之际的依依投给柳静言意味深长的一眼,其实她早就不恨他了,只是内心的高贵让她不愿成为柳静言的负累。她不愿成为为爱卑微乞讨的可怜人,宁愿做孤独站在云端的施爱者。爱情如苦酒,苦涩却浓烈,痛入骨髓,毕生难忘。 </h1> <h1> 故事的开头,依依说:“情痴之人,不怨天,不尤人,就只好自苦了。”很多时候,快乐只是稍纵即逝,快乐过后,必定有更大的痛苦。依依摘下心爱的金锁,不是要遗弃,只是为了要忘记,唤不回离奇去的背影,留不住往日的宴宴笑语,既然已失去,何不让一切都尘封,都埋葬,都忘记。 当年的义海情天,如今却成心碎肠断的地湮没。 </h1> <h1> 一个拥有着如此大的生理缺陷女子还可以美得如此动人,生命的不公反而给予了她别样的气质。现实生活中,正在承受苦难的人很多,可是在苦难面前还楚楚动人的却并不多见。 依依爱得不卑不亢她对待爱情节制而有尊严,身体上的残缺与人格上的完整,使这个女子熠熠生辉,她懂爱,会爱,并且值得被爱,她用一种纯粹的方式诠释了爱的真谛。让《哑妻》整个故事得到了升华。 </h1> <h1> 或许因为是哑妻,它让语言变得多余,而更多的是需要展现的神态,是内心世界,是情景氛围。雪华用一双眼睛,以及肢体语言把方依依演得出神入化,刻骨铭心,成为全剧的灵魂。 </h1><h1> 《哑妻》曾在1991年荣获金钟奖连续剧大奖.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雪华剧作之一.之所以得奖,是因为比起一般的爱情故事来深刻,回肠荡气,令人扼腕稀嘘!加上雪华那双大而传神的眼睛,饱含深情的演绎,让依依鲜明的立于银幕.看过此剧的每一位观众都会有很深的感触。</h1> <h1> 看过无数遍哑妻无语中的深情,无语中的悲愤,无语中的辛酸。忘不了在圆明园空旷的废墟中哑妻一遍遍用畸形的嗓音呼喊着丈夫的名字,忘不了在落日的黄昏中孤儿寡母用手比划着她们的孤独的内心世界,忘不了哑妻最后一次在车站送自己父母那对深深眷恋的眼眼睛与心酸的脚步。</h1> <h1> 前半部,蜜月期间的依依美得让人眩晕,温柔如水,细致周到,蕙质兰心,多才多艺,让人感叹世间怎有如此女子,让所有正常人望尘莫及。 </h1><h1> 后半部和柳静言决裂后冰冷期的依依,更是有一种令人心醉的美 。没有了泪水,没有了笑容,也没有了原先秀丽的发但是那种冰冷简朴的美让人更为心醉。 </h1> <h1> 宝剑锋从磨砺出”,十七年艰辛磨成的一剑出鞘,又有谁能与之争锋?就连才貌双全的莫雁华都不战而败、灰飞烟灭,何况是柳静言这样一个凡夫俗子? </h1> <h1> 那个洞房花烛夜,我相信每个看过哑妻的人,都会被那样一张梨花带雨的面容给震撼了吧?“昔日横波目,今做流泪泉”----------依依的那两滴泪水,是无助?是伤心?是彷徨?是心酸?是委屈?是遗憾?还是相思无人懂的落寞?千缕柔情,万般思念织成的网,你又怎么逃的开? </h1> <h1> 爱情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是灿烂的,也是短暂的。和那个残酷的现实相比,他们的爱情的结局似乎只有两种,不是在现实的残酷里彻底崩溃消弭于无形,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达到永生。 </h1><h1> 柳静言的离家出走,既是逃避也是一种救赎————对爱情的一种救赎;男女的爱情的最高境界总是灵肉合一的。但是对于现实的恐惧(生出聋哑的后代),柳静言救赎爱情的方式是逃避。 </h1> <h1> 由始至终,柳静言爱的只是方依依。他的爱情对象是专一的。之前他不选择莫雁华,因为他爱的是方依依;之后他选择绫子,还是因为他爱的是方依依。只是男人注定比女人难耐寂寞,谁叫他们的荷尔蒙和女人的不一样呢? </h1> <h1> 柳静言的可恨,是普天之下男人共同的可恨之处;柳静言的可悲,却是普天下女人的共同悲哀了。男女因不同而相互吸引,产生爱情;但是也因为不同,才分生了那么多的离合悲欢、、、、、为了精神的爱不被肉体的冲动毁灭,他选择了绫子,因为她有些地方象依依。------如果这真的也算是一种爱情的话,只不过在现实的面前,他的爱情显得是那么渺小、苍白和无力。 </h1> <h1> 依依救赎爱情的方式是抗争。这仿佛不应该是她的性格,但是却恰恰是她的性格。依依是柔弱的,但是这决定了她是坚韧的。从小她就要克服很多对于她来说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但是每次她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在挫折和打击面前,第一个站起来的人永远是女人。外表刚强的人,内心往往脆弱;外表柔弱的人,内心往往坚韧。 </h1> <h1> 柳静言逼迫她打掉了那个她梦寐以求的男孩,粉碎了她想完成自己理想的希望——做一个柳家合格的少奶奶。 8年的离别,依依经历了从怨恨到悔恨,从悔恨到思念,从思念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从绝望到死亡的过程。 </h1><h1> 在救赎爱情的战场上,依依始终是那个孤独的勇士,血染了战袍,把情仇爱恨的红旗扛到最后的胜利的勇士。她过度地燃烧了自己,用生命点燃了行将枯死的爱情之灯。 </h1> <h1> 所以柳静言,你难道不该一步一叩首地顶礼膜拜吗?你埋怨她8年后对你的冷漠,你难道不知道,你的那点伤情别绪是何其渺小和可笑? </h1><h1> 依依你也觉得委屈吗?也许在你的十七年教育字典里没有委屈这个词语,但是我知道你也会委屈。结婚前的十七年你的爱只是一种理想和教诲,所以你可以接受莫雁华做静言的姨太太,甚至是更多的其他女人。 </h1> <h1> 然而8年的离别,却又是怎样的一种煎熬?爱情有毒,小酌怡情,深饮伤身。而依依却早中毒已深。依依把自己的爱情埋藏在心灵的深处,象藏于地底的陈酒,弥久而愈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失望,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悔恨。 </h1> <h1> 爱恨情仇和着岁月的尘埃,一层一层地覆盖上来,在依依的心上结了厚厚的茧。莫道不相思,相思催人老,而老掉的有何止是岁月?还有爱情! <br> 所以柳静言,你怎么能奢望三言两语就能慰籍一个快要绝望的灵魂?所以依依你不该打开你心灵的那道口,爱情的陈酿,一旦开了口,怎能不醇香隽永? </h1> <h1> 依依曾经用尽她所有的意志埋藏她的爱情,但是她最终却还是忍不住品尝了一口,8年相思酿成的酒。 </h1> <h1> 哀莫大于心死,依依的结局到底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給人看。”当所有观众在期待着“团圆”的时候,故事的发展却由“生离”徒然转向了“死别”,中国的悲剧通常都是这样残忍,以死来划句号,不留给观众一点点的期待和遐想。 </h1> <h1> 自《六个梦》以后琼瑶剧就开始走下坡路,值到一部《烟锁重楼》,因为雪华的出演挽救了收视率,(我个人觉得这也与雪华的精湛演技有关)。此后的作品就只是纯粹的娱乐大众,虽然作品中都有琼瑶的特色主题,也有收视率,但文学,艺术价值是不能与前期的电视剧作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曲高和寡”,也应验了那句话:“现代社会是一个只有形式没有深度的时代”!</h1><h1> 注:文字来源于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