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 一、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一)村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 。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支书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稳定的“顶梁柱”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的“主心骨”。这一“主心骨”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联系群众,下情上达。村书记是联系群众的第一线人,把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愿望要求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广泛收集并及时向上反映,上级党组织才能够了解到群众的情绪、倾听到群众的呼声,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引导群众,宣传政策。党的方针政策、上级下达部署的任务要得到群众理解、接受和掌握,需要通过村书记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解难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组织群众,落实工作。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地贯彻落实,各项任务地顺利完成,最终还要依靠村书记去组织、带领群众扎实奋斗,否则再好的主张也无法变成现实。四是团结群众,凝心聚力。党的凝聚力最终要体现在村书记的向心力上,只有把广大党员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是发展的“领头羊”。加快发展是群众最大的期盼,也是村书记最重要的职责。可以说村书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村的命运,如果村书记路子广、办法多、水平高,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就多一些;反之,村级经济就难以发展,村民也得不到实惠。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村书记既是领导者、决策者,又是组织者、示范者。如何因村制宜确定发展思路,制定规划目标,创新发展举措,完善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等等,都需要村书记做出正确地决策,并带领群众组织实施。 三是稳定的“顶梁柱”。目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地推进,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村党支部书记要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学会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规范工作程序。村书记直接面向群众,接触群众,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老百姓有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首先要找你村书记,这就需要你们去调处、去化解。大到村庄发展的规划方向,小到鸡毛蒜皮的两家吵架,村书记都无法回避。在群众眼里,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的形象。你办事公道、作风正派、不谋私利,能带领群众走致富道路,就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广大群众对党真心拥护;反之,如果办事不公,只想着自己或家族利益,就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甚至引发各种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 (二)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按照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的决议,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农村支部书记的职责概括的讲,就是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具体的讲: 一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者。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抓好农村党的建设是村支书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建好阵地、健全制度,努力争创“五好”班子。要带头弘扬团队精神,处理好与班子其他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关系,团结和带领村支部、村委会干部,齐心协力搞好村上的三个文明建设。要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坦荡的胸怀、公道正派的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其他村干部作出表率。 二是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者。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者,村支书要组织群众认真学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要自觉接受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带头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坚决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谋划发展,致力于发展,是村级党支部一切工作的主题和灵魂。作为村支部书记要善谋发展之路,敢破发展之难,永务发展之实。所谓善谋发展之路,就是要审时度势,超前思维,吃透村情,科学决策,确定本村的发展思路,把握本村的发展重点,打造本村的发展亮点。 四是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作为村支书,一定要充分发挥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的作用,把村上的水、电、路、就医、就学、维稳等公益事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努力搞好本村的公益事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加强公益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农村和谐稳定的维护者。要求稳定、保平安、谋和谐,是村支部书记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抓好村级治保会、调委建设,健全村级治安防范网络,落实治安防范责任。要坚持经常性的排查矛盾纠纷和不安全隐患,积极预防矛盾纠纷和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现的矛盾纠纷要积极应对,认真调解,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村组、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农村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良好风气。要带头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卫生,带头易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带头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反对铺张浪费。 六是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者。村支书既是一个村的领导者,又是全体村民的公仆。因此,作为村支书要真心待民、想民,尽心为民、富民,全力安民、爱民,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心群众的疾苦,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要充分尊重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多考虑群众冷暖,少琢磨个人得失;多考虑群众需要不需要,少琢磨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虑群众满意不满意,少琢磨对自己有利无利。凡是不顺民心的事,一定不能办;凡是不得民心的事,更要坚决反对。要特别关心农村的贫困户、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送去关爱。在生产方面,要当好技术员、营销员,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 二、充分认识我县村党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村党支部书记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完成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村党支部书记本身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筛选,我县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党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观念陈旧,作用发挥不够 。 伴随着劳务的大量输出,农村人才流失量相当大,有知、有智青年大多外出,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在村干部队伍中,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年轻人数只占到党员的10%,而且50%的党员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没有担任村干部,除了种自己的责任田,为家庭搞一些副业收入外,不知如何发挥党员作用。 (二)党务工作不熟悉,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 部分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时间短,不熟悉党务知识,不会做党务工作,主要表现在有支部会议记录简单、不规范,内容不详实,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没有详细记录,记录成流水账;存在补记、漏记现象。再加之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兼职,本身承担较多的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以抄代学”的现象;满足于照本宣科,学习的针对性不强,没有把学习同本单位实际和个人思想改造紧密相结合。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的不实,流于形式。 (三)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方式方法陈旧。 一是威信不高,给工作和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有的村任人唯亲,不是依照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基本条件来选拔,更有甚者有的村带有黑色性质,群众意见很大,更不用提什么政策宣传,开展工作等基本了。 二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些领导同志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管理社会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 四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五是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其原因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强;村“两委”定位不清,关系不顺;宗派势力、家族势力斗争严重,书记和主任各是一派的“代表”,水火不相容;个别村干部素质太低,有的甚至是村霸。 (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目前,村级账务白条入账、收入支出全凭“一张嘴”或“一支笔”的现象非常严重,许多村干部以自己素质低,不知道如何做账为由,从中搞鬼,套取国家资金,村级账务极不规范;同时在我国,农村一般只设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文书三人,村文书兼任会计极为普遍,这种财务制度毫无规范可言,特别是有些村甚至村支部书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权力的过于集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村干部贪污案件的发生,而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与目前我国农村干部人员组成过于简单是密不可分的,人员的过于简单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三人共同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为: 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二是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不归,不学习,不过组织生活,地方党组织在管理上缺少有效措施; 三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有些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很少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平时开会出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党员不仅不发挥作用,而且做群众的尾巴,鼓动村民与村班子作对,给现任村班子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致使村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六)思维方式封闭,经济发展路子偏窄。 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些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缓慢。比如招商引资,村干部一再宣传发动要招大商引大资,但当大商大资引进来时候,一些群众或干部又囿于当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推三阻四,导致商招来了却留不住。再比如干部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村民只是道听途说,缺少了解,行动缓慢迟疑。所以基层干部应当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也应该组织村民群众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 (七)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化,自我意识膨胀。 据调查有30%的党员经常在外打工,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有所滋长,出现了对党的前途信心不足,党性观念淡化的离心倾向。从思想素质来看,有的农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开拓意识、竞争意识。从能力素质来看,有的农村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和传统经验来开展工作,工作中缺少新思路、新措施。从培养新一代新党员来看,农民入党积极性不高,有的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有村庄多年不发展一名新党员的不良现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