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杜,为何能成好友?

蕤の世界

<h3>图、文原创</h3> <h3>这几天每晚睡前看看钱穆老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讲到唐朝时期诗词,提到“大李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h3> <h3>还是同样的感觉,好奇,很好奇,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呢?彼此欣赏?仔细分析后,应该是杜甫有着宽厚、谦虚之心。他出生在文学世家,他的祖父是杜审言,也是挺有才华的诗人,杜甫推崇孔孟儒家精神,他尊重前辈和同辈的文人,比如他推崇宋玉,他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他还推重苏武、李陵与曹植,有诗云:“李陵苏武是吾师”,“文章曹植波澜阔”;并且也推尊陶渊明、谢灵运等前辈作家,对同时代的李白也极度看重;也推重岑参。</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br>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h5> <h3>杜甫比李白年少11岁,他应该是沉稳而儒雅的那种man,他在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处在长安,居住在如今的长安区少陵原畔杜曲,故他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在此过了段及其困苦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他具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心,虽然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心里还同情着贫苦大众的生活,他的《三吏》《三别》,四十九岁至五十九岁到成都浣花溪旁住着茅屋却还惦记着百姓的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h3> <h3>李白出生在商人之家,他信奉道家思想,他应该很浪漫的,读他的《月下独酌》就可感知,又是歌来又是舞,且还一个人!还有《将进酒》的豪迈。从他的《长干行》中能读出他也有最天真、最纯净的一颗心,特别符合中国人的那种长情。所以他并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来”,或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他家从中亚一路经商,最后到四川,因此他的第二故乡是四川江油,钱穆说过四川因为雾多,所以人容易浪漫和臆想,是否是真的?那英国的伦敦人岂不是要浪漫的一塌糊涂?!当然也可能是讲课中的一句玩笑话吧!这就是和杜甫不同之处,他好像不为生计发愁,但为了实现他的仕途梦,他也到了长安城,结识了玉真公主,后被举荐进宫,读《清平乐》时,就能想象他陪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的情景。也只是在长安一年后就离开了。</h3> <h3>杜甫是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李白是仙风道骨,老庄风度。而他们却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谊,杜甫曾在春、冬、天末、梦里想过李白,大概有15首诗为证。杜甫写给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而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回应。</h3><h3><br></h3><h3>站在沉香亭台阶上,看着四周只剩绿叶的牡丹,这个问题还是萦绕在心头,是以诗载道,亦是以文会友?不明白,或许也不需要明白,该是朋友无关乎年龄、学识,不是朋友即使近在咫尺,也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错过牡丹花期<br>遇上芍药正开</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