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聚会兄弟情》

老菱角

<h3><br></h3><div> 接到战友聚会的消息,是在莺飞草长,百花齐放的四月初。</div> <h3><br></h3><div>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高射炮兵63师607团一营炮一连战友协会在战友群里酝酿已久的聚会,在郑州市战友的精心组织下,终于尘埃落定 ,确定了聚会日期和聚会地点——2017年4月14日至4月16日,河南省郑州市天河大酒店。</div> <h3>战友聚会,30多年了,真没想到我们还会再相聚。在荥阳乔楼部队驻地,我们分别时,才21岁左右。30多年,足以将青春年少的后生,演变成岁月沧桑的老汉了。近几年,微信流行,信息畅通,看到身边、周围曾经当过兵的战友聚会,令我羡慕不已。什么时候,我们六O七团高炮第一连的战友们能够相聚?多少次在梦中与战友们相聚呀!</h3> <h3>终于见面了,4月14日,当风驰电掣的高铁,由湖北省武汉高铁站到达河南省郑州火车站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打的士前往这次聚会的场地——天河宾馆,只见宾馆一楼大厅人声鼎沸,先行到达的战友与组委会的战友们相互间嘘寒问暖,交谈甚欢。</h3> <h3>  当我踏进大厅后,搜寻的目光首先与这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的老班长张义民聚焦了,他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人过知天命的年龄,仍然精神焕发、精明干练,热心快肠,我们热烈地握手、拥抱。</h3> <h3><br></h3><div> 随后,我又见到了我们尊敬的兄长郭德宇老指导员,为组织好老一连战友们的这次聚会活动,他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因连日的操劳,老指导员面容略显憔悴,但他依然保持着在连队时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笑容笑迎各位战友的到来!</div> <h3><br></h3><div> 30多年啊,弹指一挥间,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如今天各一方,今天,亲如兄弟的战友们再集结,像阔别多年的游子找到了组织那种感觉。相认、惊叫、拥抱、欢跳,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一幕幕上演。</div> <h3><br></h3><div> 没有变,变的只是时间的叠加,大家脸上多了“山川”和“沟壑”。而每个人青春的气息还在那儿,活泼的、顽皮的、文静的、淡定的……把中间的岁月掐掉,我们仍然都是21岁左右的英武战士。</div> <h3><br></h3><div>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看未然,你看,这一群久别重逢的老男人、老战友们为啥流下了眼泪,那是激动的泪水,那是真情表露的泪水。</div> <h3>  都说男人是钢做的,青年时代的帅气在于他年轻活泼的朝气蓬勃,中年男人的帅气有如大山般的情怀,任尔春夏秋冬、岁月蹉跎,兀自笑看花开花落。 <br></h3> <h3><br></h3><div> 我随后又见到了河南省郑州市的战友周鹏,当年身着军装英俊潇洒,现在的他仍玉树临风 ,举手投足更显成熟干练;炮一连战友圈里的活跃分子之一的重庆老兵邹玉宝,一袭巨龙腾飞的黑衣衫再配以招牌式的发型,给人以青春不老的阳刚气息;还有好人缘、湖北钟祥同年兵、小个子江士贵,当年在连队时见人一脸笑,乐意助人为乐,有时训练之余为给战友们逗乐而拿大顶、玩倒立。</div> <h3>  还见到了当年连队的文书、武汉老兵张斌,身体发福不少,但佩带眼镜的面容更显温文尔雅;当年连队的金嗓子、江苏徐州战友苗新刚,中气仍然不减当年,军歌依然嘹亮悦耳。</h3> <h3>  当天我还见到了我当班长时一个班的战友:杨建峰、刘红伟、周亚军、吴文星等,我们相拥一起并合影留念;在与曾在一个班的战友、大个子孙志南见面时,他一个熊抱将我抱起。湖南战友陈久经依然保持着开朗的性格。</h3> <h3>  我还见到了山东籍战友谭德银,我们是同年兵,后来同为炮班班长,当年英武帅气的山东汉子,可现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皮肤黝黑粗糙,已活脱脱成为农村大叔的形象了;当天还见到了分别三十多年的老班长文进常等好多好多战友。</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还见到了河南遂平县的同年兵刘建华,当年在河南确山靶场高炮实弹演习时,身为二炮手(填弹击发炮手,一发炮弹带弹头重约45公斤)的他,因果断处理了一起炮弹自动上膛卡壳突发事故,在千钧一发之际,他及时人工将炮弹推上膛并击发成功,为此荣立三等功一次;而今搞个体运输物流的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意气风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当天晚上的欢迎宴会上,郭德宇指导员代表组委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酒辞,之后,分别三十多年的战友们把酒言欢,相互敬酒、推杯交盏、高潮迭起,直到很晚很晚……</font></h3> <h3>  当天晚上,我与同住一室的湖北京山老兵曹怀德彻夜长谈,当年炮一连乃至整个607团海拔最高的巨人(身高1.9米以上,当年的军装和被子都是特制的),如今也难抵岁月神偷,慢慢变老了,但不论岁月如何沧桑变幻,我们相见尽在谈笑间。</h3> <h3>  第二天,我们一行一百四十多人,分乘三辆大客车及几辆小车前往荥阳,去参观魂牵梦绕的军营——原高炮63师师部,到达原师部营区大门时,哨兵们持枪向车辆行注目礼并放行(预先已由现役战友跟老部队协调好)。</h3> <h3>  进入营区后,首先在旅史馆门前集合,由老部队首长致欢迎词并集体合影留念。<br></h3> <h3>  然后在现旅史馆几层展览大厅里,战友们驻足在珍贵文物前,聆听着参加了抗美援越战斗的夏克庭老连长讲抗击美帝的战史;听女兵讲解员娓娓道来老部队的光荣历史,重温着高炮63师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 </h3> <h3><font color="#010101">  参观完师部大院后,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荥阳乔楼镇的原34462部队61分队(原高炮63师607团一营一连营房),老营区历经岁月的变迁,早已物是人非了,在军营里几年时间,我们在这里,摸爬滚打同训练</font></h3> <h3>  在这里,引吭高歌唱军歌;在这里,学习文化练本领;在这里,同住同吃如兄弟;在这里,我们哭过、笑过、跳过、闹过,太多的零碎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h3> <h3><font color="#010101">  真是时光一去不复返呀!而这里的一草一木因岁月的更替,新老兵的交替,依旧是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气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老营房、新操练场上,我们老兵一行端坐在观礼台上( 本着保密的准则,我们全体老兵在进操练场前全部关闭手机),亲眼目睹了一场现代化兵器——“红旗7”导弹的实兵演练,以及传统兵器“五七”炮连的操练。</font></h3> <h3>  这是一场现代兵器与传统兵器的完美结合,让我们这些老兵切实感受到我军在强军路上,精兵强将,立足打赢的铿锵步伐。<br></h3> <h3>  观摩完兵器操练后,我们老兵一行又来到原607团团部,惜日的团部大院现已改为导弹营的生活、学习区了,我们一行先参观了原炮一连连队的荣誉室。<br></h3> <h3>  我们的炮一连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场上两次荣获集体二等功,鲜血染红的军旗、奖旗、战功着著的巨大荣誉极大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奋发有为,继往开来。<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参观完老连队荣誉室已临近中午就餐时间了,在原炮一连指挥仪排排长、安徽籍现役大校张泽建的协调指挥下,老兵们参观了连队炊事班的现代化炊事工具,然后列队、唱军歌后走进食堂,愉快用餐,重温了连队食堂的集体生活和美好时光。</font></h3> <h3>  进餐完之后稍许休息,我们一行又乘车前往中原著名风景区—— 郑州邙山黄河游览区 。这里的古典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起伏的山势上。<br></h3> <h3>  进入核心景区,首先映入眼睑的是炎黄二帝的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是目前国内最雄伟的雕塑之一,二帝坐南朝北,背依邙山,面对黄河。<br></h3> <h3><br></h3><div> 漫步走到五龙峰环抱的山脚下,有一尊名为“哺育”的塑像安坐在梅花形水池中,塑像造型是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神态和蔼慈祥,格调高贵素雅,象征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div> <h3>  “登北邙居高瞰远气象万千广阔无垠伟伟乎中州大地;观黄河抚今追昔波涛澎湃奔流不息悠悠然华夏摇篮。”正是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魅力所在。</h3> <h3>  第三天上午的座谈会上,首先由原炮一连副连长,后来曾担任防空旅旅长的陈志伟向全体战友们简要介绍了老部队的发展、变迁史。然后由原炮一连河北籍老指导员、后来曾任一营教导员的田春明按花明册点名, 每一位与会老兵在重温连队例行点名生活中,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昂头挺胸应声答“到”!<br></h3> <h3>  随后,曾经的炮一连老连长刘秉臣也登台“秀”了一把,只见他有板有眼的登台下答口令:全体都有了,起立,稍息,立正,然后举手向陈志伟旅长行军礼并报告,部队集合完毕,请指示!陈旅长回军礼并下答指令,按大会程序继续!紧接着与会的每个战友简要地介绍阔别30多年后生活、家庭、工作情况</h3> <h3>  30多年青春流逝的记忆,岂止是这短短数小时能够概述,其中酸甜自知、冷暖自知;一生难得相聚于此,报个平安终究最好。<br></h3> <h3>  当天中午的战友分别宴会上,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亮点,现场包、吃饺子是序幕,唱《驼铃》歌曲是压轴,一个序幕,一个压轴,将整个分别宴会推上了高潮,现场有好多战友按捺不住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h3> <h3>  河南太康籍战友杨建峰属少数民族、回民,他从家乡太康自带本地羊肉及自家秘制配料,现场调馅、揉面、擀面皮,与到会的战友、军嫂们一起包制“杨建峰牌”清真羊肉水饺,这一品牌水饺,用真情作皮,用友情作馅,包的是悠悠岁月情,吃出来的是浓浓战友意。<br></h3> <h3>  聚餐尾声,全体战友合唱的一曲《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将整个宴会推向了高潮,当时,我们连的老连长,老指导员以及全体战友集体合唱,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br></h3> <h3>  几任老连长、老指导员、老排长们已满头白发,尤其是我当兵时的第一任老连长李星吉一直在情不自禁的抹着眼泪,当年在训练、学习之余,他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他幽默风趣的笑话,伴随着我们度过了辛苦的训练之余时光,在当兵的几年中,他们如兄长般从训练到学习,从作息到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战士。 <br></h3> <h3>  三天相聚的时光虽说很短暂,但战友之间的真情很深远,此次盛况空前的战友聚会,在以郭德宇指导员为首的筹委会的精心组织下,在陈志伟旅长、张泽建大校的协调下,在老排长王庆华,老班长张义民,老战友刘子彦等郑州市战友齐心协力的操劳下,还有湖北钟祥战友季家新自携单反,甘当无名摄影记者,为战友们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瞬间。正是无数热心战友的默默奉献,才让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度过了三天美好的时光,让老兵们大有一种回家的感觉。<br></h3> <h3>  在此,我谨代表参加这次集会的战友,向你们致一崇高的军礼!道一声,你们辛苦了!</h3> <h3>  紧凑而又愉快的三天时光在弹指间流逝了,但三十多年的战友之情将是恒久不会改变的!如果说能够改变的,那只是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战友之情,逝去的是易老时光,留下的是战友情怀。<br></h3>   三天,实在是太短暂、太短暂了。就让我们在心里铭刻吧,即使变不成风景,也可以变成一幅油画,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回首时,用心慢慢品味!<div><br></div> <h3>  宴会结束和老首长及战友们话别后, 我应邀与河南省许昌市刘红伟、周亚军、宋扬等几个战友迎着淅淅沥沥的雨水准备前往许昌,我怕我的眼泪控制不住再次流淌,我只有在心里默默地为老首长和战友们祈祷祝福,祝大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且行且珍惜!</h3> <h3>  “高高兴兴的来,平平安安的回。”祝各位战友在返回的旅途上一路平安!到家后要互报平安,才不负此次战友聚会的初衷。<br></h3> <h3>  我们一行冒雨走到距酒店约20余米的停车场,刚到地下停车场门前,这时,只见我当新兵时的老班长文进常和河南濮阳市的老战友们,还有郑州市的李政老班长在雨中冲我们打着招呼(之前我们在宴会厅已道过别),当时,我激动的心情如四月的雨天般,淅淅沥沥、难以平静,这正是:“人间四月故地游, 战友聚会乐悠悠, 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风细雨拂心头”。<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于是,我快步上前,与几位在此候车的尊敬老班长、老战友们拥抱并在雨中合影留念,与老班长、老战友再次道别后,我们一行八人分乘两辆车,风雨兼程地赶往美丽的莲城——许昌。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达许昌后,再次感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当晚宴会上,当地战友十几人(30多年未见的战友王绍甫也来了),战友们在欢快的气芬中享用了美好的晚餐,然后大家在宾馆里相谈至深夜才散去。</font></h3> <h3>  次日早上七点钟,30多年未见的同班战友王建生早早的来到宾馆,他不顾头天晚上十二点钟从浙江义乌跑长途客运回许昌尚未休息好,着实令人感动!八点钟左右,刘红伟夫妇俩及宋扬等人来到宾馆再三地挽留我继续在许昌玩耍,因我坚持要走,他们一行几人开车将我送到许昌东站,我与大家一、一握别后,登上了返程的高铁。<br></h3> <h3>  这次中原之行,千言万语归纳成这样一段话:“ 战友情谊,人间大爱,峥嵘岁月,凝集一起,中原之行,情深无限,岁月流金,铭刻心间,一世兄弟,一生真情”!<br></h3> 至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的大作《战友颂 》,该文章写得好:找一个理由,和战友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div>一口老酒、一声老哥,热泪盈眶……</div> <h3>  通过细细品味,感受到了经历沧桑巨变和世态炎凉的老人,心灵的指向却仍是军营、战友!</h3> <h3>  令人遗憾的是还有很多战友因忙于工作、生活而未能成行,但相信我们炮一连的战友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战友之情将如涛涛不息的黄河水一样,蜿蜒奔腾,延绵不断。</h3> <h3><font color="#010101">  不论今后老部队移防到祖国的任何地方,而黄河之畔、中原郑州(荥阳),将永远都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八三年老兵宁以禄书写于2017年4月</font></h3> <h3>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高射炮兵63师607团一营一连战友,郑州聚会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原高射炮兵63师的全体战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