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全长1183米,与华山路、五原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泰安路这五条永不拓宽马路弧线相连,是至今保存最好、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h3><h3><br></h3><h3> 武康路是魔都第一大文艺清新路,也是老外集中地,汇聚了众多名人故居,遍布各式花园住宅,有地中海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法式或英式,间或走过三三两两的老外,恍惚间仿佛身处欧洲某个城市。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孙家花园</b></h3><h3><br></h3><h3> 武康路1号即华山路831号的孙家花园,位于武康路华山路路口,故有两个门牌号码。</h3><h3> 孙家花园是面粉大王孙多森、孙多鑫兄弟住宅,他们的祖父是清光绪皇帝老师,其外祖父是李鸿章的大哥,有了这层家族背景,孙氏兄弟很自然得到华山路武康路口这块地皮,1918年建造此花园住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莫觞清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2号,丝绸大王文莫觞清旧居,文革初期为市委写作组机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路12号</b></h3><h3><br></h3><h3> 这里是一家透着浓郁英式复古的时装小店。</h3> <h3> 一道围墙把武康路40弄里的五幢欧陆风格的花园洋房与外围的嘈杂分隔开来,虚虚实实地遮掩着洋房的前世今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康绍仪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40弄1号住宅,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康绍仪旧居。董大酉设计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小楼,拉毛贴面,屋檐和窗口都有半圆型装饰,正门是双螺旋的立柱,卷花和卷草的修饰花纹,正中是贝壳式样的装饰,整个门面很华丽。</h3><h3> 唐绍仪,这位曾先后追随袁世凯和孙中山的政治家,颇有政治才干,任内阁总理时大力提拔宋教仁和蔡元培等人。1938年9月30日,唐绍仪被戴笠派来的特务杀害在这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武康路40弄2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康路40弄3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颜福庆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40弄4号,建于1923年,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中国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旧居。</h3> <h3> </h3><h3><br></h3><h3> 武康路40弄5号,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花园住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立夫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楼前有小花园,可惜现在都改为水泥平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刘靖基住宅</b></h3><h3><br></h3><h3> 武康路99号,建于1928年,原为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电影《色戒》中,李安把故事的主要发生地选在此。这座洋房大门紧闭,透过围墙可以看见红瓦陡坡,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出浓郁的英伦风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陈果夫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107号,英国乡村式建筑风格,陈果夫旧居,陈立夫、陈果夫这对兄弟,当年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当时社会上一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孔宋两家管钱钞”之说。当年重要的政治人物在此落户,为武康路披上神秘的色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顾祝同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109号,民国高级将领顾祝同旧居。1946年他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顾祝同却是遭遇一场惨败,“国军”最精锐的七十四师(军长张灵甫)全军覆没。顾于1948年改任参谋总长,又遭到辽沈、淮海两次战役的两次大败,1950年随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利纪生故居</b></h3><h3><br></h3><h3> 武康路111号,原英商利纪生寓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巴金故居</b></h3><h3><br></h3><h3>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巴金因喜爱院子里的两棵广玉兰,1955年后巴金曾居住于此。这一住便是近半个世纪,这里成了巴金在上海的最后寓所,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随想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密丹公寓</b></h3><h3><br></h3><h3> 武康路115号,建于1931年,装饰艺术派风格,采用了当时最时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入口处采用内凹手法,在门上逐步出挑。出墙呈曲线形,多变的卷涡与大象形似,故称为"大象屋"。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居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周作民旧居</b></h3><div><br></div><div> 武康路117弄1号,中西合璧混合式建筑,由范能力设计,曾是原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旧居,解放后至文革,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与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曾先后居住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李及兰、曹荻秋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117弄2号,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原国民政府军事参谋次长李及兰、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曾居住于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德利那齐宅</b></h3><h3><br></h3><h3> 武康路129号,邬达克设计,建于1930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罗密欧阳台</b></h3><h3><br></h3><h3> 武康路210号,是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屋顶坡度较缓,半圆券和矩形的门窗散布在各个面上,显得丰富多彩。最出彩的是对着转角的二楼窗户的网红"罗密欧"阳台,与"朱丽叶"家的阳台如出一辙,高度适中,仿佛就是留给"罗密欧"们去爬的。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以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这个充满爱情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严裕棠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212号,大我国近代机器制造业先驱,大隆机器厂创办人严裕棠旧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开普敦公寓</b></h3><h3><br></h3><h3> 武康路有两艘船,一艘是武康大楼,另一艘就是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这块地是块边角料,设计师独具匠心,将其设计成三棱体,楼房的转角弧度为锐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郑洞国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274号,建于上世纪20年代晚期,现代派建筑,二层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曾居住于此。</h3><h3>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之一,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东征和北伐,1948年在长春起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世界学校旧址</b></h3><h3><br></h3><h3> 武康路280弄,世界小学的前身为上海世界学校,由李石曾、蔡元培和张静江等开办于1936年。这三人均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学校创办之初只招收名人子弟,为出国做准备。如孙中山的孙子,杜月笙的儿子都曾就读于此,其中的杰出校友有诺贝尔奖得主高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庭</b></h3><h3><br></h3><h3> 武康路376号武康庭,坐落于昔日法租界,2010世博会此地定点接待游客,现在汇聚了餐厅、花店、葡萄酒店、带有浓郁异国情调的咖啡馆和时尚品牌小店等,是一个时尚人士汇聚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郭泰祺故居</b></h3><h3><br></h3><h3> 武康庭的入口处,是一栋红砖英式住宅,此楼为民国时期外交官郭泰祺的府邸,解放后老演员张翼一家住在三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意大利总领事尼隆纳官邸</b></h3><h3><br></h3><h3> 武康路390号,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花园住宅,现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其状特异,底层东、西、南三面均为贯通的敞廊,此等地中海风格住宅,上海仅遗二处,另一处在高安路63号励家花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周旋故居</b></h3><h3><br></h3><h3> 武康路391弄1号,周旋在三楼住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马步芳旧居</b></h3><h3><br></h3><h3> 武康路392号,巴洛克风格,国民党高级将领马步芳旧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兴故居</b></h3><h3><br></h3><h3> 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又称"黄公馆",建造于民国初年。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了上海国际图书馆,是我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世界社旧址</b></h3><h3><br></h3><h3> 武康路395号,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原总统府咨政李石曾主持的北平研究院旧址。两翼完全对称的主入口处,这与一般住宅建筑只有一个往往是位于中间部分的入口大不相同,体现了手法大师帕拉第奥建筑对称性的特点。巧妙的是,两翼入口采用入门台阶进入塔什干式抱廊,再分别向左右折向大门口,由此直接方便地进入二层客厅及其他主要生活功能空间。这既是入口方便进出功能性的体现,又表现出近人亲民的味道。在一进一出的有限空间里,形成了体面的空间序列。台阶隐藏在柱廊后面,使得建筑的外立面平整无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武康大楼</b></h3><h3><br></h3><h3> 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交界处的武康大楼(旧名诺曼底公寓),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出自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于1924年在这个路口30º夹角的地方修建。</h3><h3> </h3><h3> 1942年前,这座公寓里没住过中国人,大多是在电车和自来水公司供职的外籍职员。抗战胜利后,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把大楼买下来,这里曾住过吴茵、王人美、郑君里、赵丹等演员。</h3> <h3> 武康大楼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清水暗红砖,典雅古朴,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棂,第八层则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 </h3> <h3> 武康路上的各式建筑犹如一个世界建筑博物馆,那些上海滩上的大人物及他们的传说,好比中国近代史中的回忆录。春夏的时候满眼绿色,树叶在阳光的作用下由嫩黄色渐变到深绿色,阳光透过梧桐闪漏下来,地上光影浮动。秋冬的时候,金红色的树叶铺满了街道,踩在脚底沙沙作响…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梧桐树掩映下,咖啡厅、面包店散落在街边,走在这样的一条街上,无疑心情一定是美丽而浪漫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