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半个世纪 往事并非如烟

知青51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我们离开这座教学楼,离开学校,离开古城西安——“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font></h3> <h3></h3><h3><font color="#010101">  清晨,被分配在一个村庄的我们仨(永利、晓娟、吴更)与其他二十多名同学先后步履维艰地走出校门,踩上长凳,爬上卡车,与母校、古城、家庭及夹道送行的数万市民挥手告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卡车顶着风雪缓缓驶离市区,奔向那“遥远”的黄土高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寒冬腊月,雪花飞舞,乘坐卡车 ,奔赴“战场”。同学们坐在行李上,紧裹棉衣,相互鼓励,抗击严寒,终于在夜幕降临之时到达白水县林皋公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卡车把我们拉到林皋镇,换乘马车,不知晃荡了多长时间,进入到漆黑一片的高东村,卸下行囊进黑房,煤油灯下农民大妈盛饭递手上,不知啥饭稀里糊涂进肚肠,驱散了寒意,暖和了身骨。找到“宿舍“上炕睡觉。<br></font><font color="#010101"> 天亮了 ,钟声响起 ,下炕开门,妈呀,眼前沟壑纵横、白雪皑皑,昨夜跟随马车从公社到村庄的小路是平坦的啊,咋一夜间变成大山沟了?哦 ,原来是高东村庄在高塬边边。<br></font><font color="#010101"> 不一会,身穿黑背褡、花棉袄的男女老少围住小院,相争看望省城来的“洋学生”。<br></font><font color="#010101"> 第二天生产队就派我们下沟坡雪地中砍柴。<br></font><font color="#010101">  由于与高东村其他几位同学较为生疏,相处几日感觉不适,后又得知有本班的</font>同学在桃洼村。于是我们仨就找当时驻队的公社革委会井副主任,要求调队,经数日软磨硬泡,成功了。</h3><h3><font color="#010101">  于是借来架子车,装上行李,男生驾辕,女生推坡,行走十余里,又是在一个夜幕降临时,安营扎寨于桃洼村(该村原有本班同学邢克仁、安景洲俩人,还有高我们一级的学姐、学哥五人),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漫漫征程(吴更同学几天后又迁往哥哥插队的知青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一“漫漫征程”也为自己以后建立美满婚姻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font><font color="#010101">  (图片绿线上端是桃洼村,下边是高东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十多年过去,小伙变老头、姑娘成老太。他们相约重返林皋,去回味“接受再教育”的那个年代 。<br>  凝视挂着“人民政府”牌子的大院,思绪万千——&nbsp;那个年代它叫“革命委员会”,不仅是基层人民政府,而且是集体经济组织。<br>  林皋镇逢集过会,知青们从各个知青点汇集于此,除过购买生活必需品,还要进入公社大院,或主任书记或秘书文员的办公室里“热闹”一番......。</font></h3> <h3>如今的林皋镇已是渭北高原上的旅游胜地</h3> <h3>看看今天林皋镇宽阔的街道。</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插队落户的“陕西省渭南地区白水县林皋公社桃洼村”距公社所在地林皋镇约2.5公里,该村由上村和下村两部分组成,南北相隔约三百米,为何叫上村、下村呢?我猜测是地形的原因 ,北高南低,高称上,低称下。我们在位于“上村”的桃洼大队一小队“插队落户”,而“下村”有三个小队,还是“大队部”和“贫下中农协会”以及“小卖部”所在地,可见“下村”是繁华之地,“上村”则偏僻荒凉,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当然应在荒凉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路口曾是桃洼大队的砖瓦窑,距我们接受再教育的生产队有两里路。那个年代我们也曾做过“烧窑工”,将黄土和成泥,做成砖坯子,装进窑里,点火烧砖。几天后灭火降温,再将青砖取出,分给社员。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大人用肩挑,幼儿用手搬,将按人头分配的青砖搬回家中,等待修缮房屋。我们知青点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来自这里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如今砖瓦窑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果品冷库与民宅。</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进村的路是凸凹不平的小土路,晴天蹚土盖脚面,雨天泥水粘掉鞋。当今变成平坦宽阔的柏油村道,经过桃洼,通向北马庄。北马庄是我们磨面的地方。<br>  <br> 请看“晓娟”同学对我们去磨面活动的描述:<br>  <br>  “”记得在队里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没有面吃了,<br>我和张永利拉着架子车去北马庄磨面,,,<br>  去的时候是上坡,回来是下坡路,我说你干脆坐在车上,我拉着你和粮食,四周漆黑一片,我拉着车子飞快的跑,听见狼在坟地里仰天长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了吗?前方右侧院落就是我们的知青点,那时没有门,只有半堵墙,墙外有棵树。<br></font><h3><font color="#010101">  曾记得冬季一天,饲养员大叔将一头临产母牛牵出饲养室,拴在这颗树上,黄牛在和煦阳光照耀下,围绕树干艰难旋转。“出来了 出来了” 人们兴奋的咋乎着,只见湿漉漉的小牛犊从牛妈妈肚子露头,缓缓落地。牛妈妈转身用舌头轻轻地舔着,舔着,牛犊前腿抻开了,后腿用力一蹬,站起来摇晃了两下,便迈开四脚,走到母牛肚下,吮吸起甜蜜的乳汁。<br></font><font color="#010101">  知青们“见世面”了!</font></h3></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的知青点,当今物是人非。知识青年返城后,生产队就将知青住宅划分或出卖给了其他需要住房的社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知青住宅的新主人,望着这几个“不速之客”,询问你们是干啥的?说明原委,女主人排除疑虑,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入新建的上房歇息(新建房在知青点原厕所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位老“知青” 灶房门前留身影,......<br>    当年在这个灶房中使知青们掌握了人生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做饭。<br>    每天俩人从耕作农田提前回来,讨论这顿饭如何做,谁做火头军,谁做主厨,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其实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饭,不是擀面条,就是熬苞谷榛子。但必须做成熟食,半生不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那时没有食油、没有蔬菜,面条舀进碗里,各自撒一把咸盐,就“香喷喷”的进肚充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曾经在这个知青点与男生共同“接受再教育”的俩个“小女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残垣断壁是那个年代“大队贫协主席”的住宅,坐落于知青大院,与知青点同时建起。不知道他原来居住何处,也许贫穷的就没住处 ,也许寄宿大队部,单身汉好打发。那时“贫协主席”可是了不起的“大村官”,住在知青屋对面,监督教育知青真方便。现在人去房塌贫协主席不复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乡第二年,生产队给知青划拨的“自留地”遗址。知青们在这里还种过一料麦子,四分地也能收割十斤八斤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桃洼生产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的饲养室。是知青点的邻居。<br>    “那个年代”知青们闲暇之时,到饲养室与骡、马、牛、驴玩耍开心,同时接受饲养员伯伯的“再教育”。如今人民公社已不复存在,但象征着集体经济的这栋建筑物仍巍然屹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村头遇见老队长等“贫下中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景州同学紧握老队长粗糙之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下乡时他任生产队队长。<br>  那个年代",全队的社员与知识青年在他的带领下与天斗、与地斗,为的是能使土地里生长更多的粮食,以维持生计。<br>    看看当今的照片,就知道他在年轻时是位帅哥,可是在那个年代,他不但帅,而且是“领导干部”,却三十多岁还是光棍,是清贫所至啊。以后我们才听说“教育我们”的他年四十多岁才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和谐快乐的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队长宅院与我们在时一样,几十年仍保持原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个院落是刚下乡时的女生宿舍,几个月后搬到隔壁拉纤嫂子家居住。<br> 记得刚下乡的那个冬天 ,天气冷啊。好在睡的是热炕,只有炕烧热,寒夜也暖和。炕要烧的热,燃料要保障。还好 ,队长允许知青使用场上堆放的麦笕。经常是男生帮女生到场里从麦笕幾子上抽出麦笕,盛筐提回 ,塞进炕洞,一筐不够就再提一筐。点燃麦草,熊熊烈火燃起,炕面温度就慢慢地升起。<br>  有一天女生垂头丧气埋怨炕洞麦笕放的太多,半夜把她们烧得醒来,直觉得屋内烟雾弥漫,赶紧点灯观看,浓烟来自炕上 ,随即提起被子,扒开褥子,我滴妈呀,一个大洞呈现眼前 ,提下褥子塞入水盆,此时发现炕坯已经微微泛红。幸好发现及时未酿大祸。<br>  以后再也不敢“浪费”队里的麦笕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打开院门走进院落,居住的房屋没变。<br>  晓娟说的“景州身体好,给女生帮忙 ,上树摘杏从房上仍下来,我们抢着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院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这位老妈妈是我们生产队的妇女队长,近九十高龄,是一位老党员。我们敲她家大门时,老人家将大门开一条缝,看着我们说:“我不认识你们,不能进来”。时隔四十余年,“那个年代”的小伙、姑娘都变成了老头、老太,不让我们进门说明老大妈头脑清晰,有防范意识。当得知我们是“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时,她打开大门,热情招待,不一会便能叫出我们的名字。<br>    “那个年代”,这位妇女队长没有以再教育者自居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而是向关心自己子女一样的给知识青年力所能及的照顾与帮助。<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妈妈开门让我们进院,瞅了一会,就叫出四十多年前知青们的名字——这个是利肖,那个叫漫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老妈妈把我们拉进她的卧室,打开柜子,取出柜中收藏的糕点,招待这些当年的“知青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与老妈妈共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生产队记工员,和知青们的年龄相仿,后来参军,复原后进县城国企工作,国企倒闭回家种地,现在拿着退休金,经营家里的耕地果园 悠哉悠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记工员宅前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记工员媳妇给我们赠送礼物——苞谷榛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渭北高原特有的院墙院门——院墙是用夹板做模子,把黄土装进去,一层一层用石锤一下一下捣瓷实,直到合适高度。然后掏门洞,装上合适木板,院墙院门就好了。这样的土墙历经风吹雨淋,百十年不倒,像长城似的坚牢稳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乡两三年,女生没有住知青点的新房,一直住在这个院落,直至返城。<br>  俩女生故居门前留个影,再慢慢到回忆那“蹉跎岁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女知青原房东“拉纤嫂子”的新宅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拉纤嫂子是位优秀的农村妇女,那时丈夫在矿上工作 ,一人在家既要上工,还要照顾年幼小姑子,直至出嫁。对住宿他家的女知青也是多加关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拉纤嫂子丈夫退休返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进拉纤嫂子的新院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在生产队仓库也看不到这么多粮食。<br>    那时白水旱塬不但缺水,更缺民以食为天的粮食。缺粮即缺天,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我!<br>    冬去春来,麦苗返青,可待不到拔节抽穗,家家户户粮囤底朝天,老鼠都逃窜。<br>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br>    生产队长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场,你用木锹他用叉,不时就将那休眠已久高高的麦笕稽子推到铺平。牵来骡子,套上碌碡,一遍一遍,碾来碾去,腾笕扬场,麦粒现身。<br>    会计指拨算盘,保管架起秤杆,社员撑开布袋,笑容挂在眉梢,巧妇灶台忙碌,娃娃不再哭喊。<br>    知青们不在乎分到的几斤腾笕麦,因为有“那个时代”特殊政策的照顾——吃返销粮。从十里开外的国家粮库拉回好几袋麦子,有白蒸馍吃了,农民好不羡慕。一日,看到一小伙拿着黑黄色的馍馍,知青想尝其味,又不好意思开口,索性跑回灶房拿来白蒸馍,用两个白馍馍换一个黑馍馍,味涩带甜,询问后才知道那是糜子面馍馍,也算开了“洋荤”,农民更是“换有所得”。<br>    而今不缺水、不缺粮,看看乡亲家中小山似的玉米——食不裹腹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知青点建成前,男知青寄宿农民家这间屋内。<br>  那个年代,农村跳蚤特别多,夜晚睡在这屋里的炕上 ,都能听到跳蚤蹦蹦乱跳,可劳作一天的知青竟然不受干扰,躺在炕上酣睡到天亮。唯那跳蚤屎污染被单使人气愤又无奈。<br>  知青点建好后搬过去睡床板,才避免了跳蚤的污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房东夫妇怀抱孙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进那个年代生产队“会计”家,这个院落旧貌变新颜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坐在会计家宽敞明亮的屋内 ,畅聊那个年代桃洼村的人和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的景州同学,聚精会神聆听会计的介绍,思索着桃洼村翻天覆地的变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会计养猪一大群,猪圈干净卫生没臭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红公鸡绿尾巴,拎到集市变钱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右侧那位是那时的生产队保管员。<br>  在集体经济年代,保管员责任重大。集体财产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那时生产队库房与知青同院,也是与知青点同时建成,两坡流水的三间大房,比我们知青一坡流水的厦房气派多了。<br>  保管员时常来往我们知青院落,手持库房钥匙,进入库房存取物资。知青也时常随之而入。库房里有一个粮食囤,里边盛的麦种,几袋赖豌豆等堆在墙边,占地最多的是一堆煤炭,它就是烧砖的燃料。我们做饭烧火没燃料时,也就设法进库房取煤,保管员有时也会提供方便。<br>  保管员还保管一杆大秤,收获的季节,都要靠他手拨秤锤,按人口、份量秤好,装进社员粮袋。<br> 那时物资虽匮乏,但保管员的权力仍是重大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旱塬有了自来水。......<br>    “那个年代”白水旱塬各个村落饮用的都是“窖水”,一个生产队在村口地下挖一口窖,雨水、雪水从地面流入水窖,供全队人口饮用。春季的青黄不接,不仅指粮食,还有饮用水。<br>    春旱使窖水枯竭,怎么办?开启村里的唯一一口井。井水好啊,为何不用?哈哈,因为那口井太难用了。只有在春季窖水枯竭时大队才安排使用,全村四个小队分四班使用,每个小队使用六个小时,昼夜不停。我们小队派五人井中取水,架子车上一个汽油桶,一盘大绳。两个水桶在井中轮番上下,四人共同搅动辘轳,一人扶绳提桶,把搅上来的水倒入汽油桶。将汽油桶拉回分送到社员家中。<br>    要知道那口井有多深,告诉你深度的测量方法:拿一颗石子扔到井里,转身解开裤带开始撒尿,待你撒完尿系好裤带,回头才能听到石子落水的响声。<br>    使用井水的确不易,只好饮用那窖水。窖水也有优点,那里有“肉”,我们从窖里取水倒入灶房的水缸,撒点白帆使泥土沉淀,清水中鱼虫蠕动,里边再放几条金鱼,人饮水,鱼食虫,多么有意义的“那个年代”......<br> 再听晓娟同学对窖水的叙说:“”白水实际上没有水,我们吃的都是窖水。很大很深的坑,让雨水流入窖里。雨后一桶窖水打上来,上面飘着羊粪蛋,树枝,树叶,水的颜色很黄,哪顾得上这些,罩LV一捞,就下面条了,,,“”。<br>    今非昔比,自来水进入农家院,窖填了,水没断。留下的是“那个年代”的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铡刀,现代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 ,它就是戏剧《铡美案》里黑脸包公判处陈世美死刑,执行时使用的刑具。在农村是饲养牛羊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手动工具、农具基本淘汰。<br> 此行能见到还在使用的铡刀,当然想起那个年代跟随贫下中农给牲口铡草的往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农家院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这棵柿树,想起那棵柿树。<br>  这颗大柿树,那个年代没有它,那时这里还是庄稼地 ,现在建成上村的又一条街。<br>  为何看到柿树想柿树呢?因为那个年代有一个“柿树故事”。<br>  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知青们趁着月光 ,到地头崖畔的大柿树上“摘”属于集体所有的柿子,这颗树上的柿子个头特大,被称为“升柿”。我们摘了有两书包。悄悄回到灶房,倒入大铁锅内加水升温。明天甜甜的升柿就能下口了。众人个个兴奋无比。此时一男生说“不好了” ,“咋了”,“民兵连长给的主席像章丢在大柿树那儿”,“那可是证据,赶紧去找回”,“月亮下去了,漆黑一片,咋找” ,“没事 那颗像章是夜光的”。于是几人又向数百米外的大柿树走去,老远就看到散发着绿色荧光的园形纪念章,捡起拿回,摘柿子的事不会被人发现了。<br>  第二天,一大锅“升柿”泡熟,一个个进入知青们的肚肚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这些头戴白帽的妇女,还以为是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其实不然,应该是为了预防风吹黄土落头顶,起到卫生防护作用。<br> 看她们聊的多么开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村的老街道,是那个年代唯一的一条街道 ,十几户人家十几个宅院,门前院后均是可耕地。现在耕地上建起一排排宅院,原来的一条街道变三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桃洼村也有公安警务室,想必这里的社会治安也存在问题,但愿派出民警能为桃洼村民村民保平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桃洼村民委员会,也就是那个年代的 大队部。 当年大队部在下村的一个小院,开会学习就在大队部的煤油灯下,早来者进门上炕,晚到的就顺势疙勼在门旁,支书读报学文件,完了散伙,学的啥 ?没听到。</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上村”与“下村”的道路上,留有知识青年的脚印、汗水以及抹不去的记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人生之路何时尽?但愿无尽头!</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林皋水库大坝——那个年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方针指引下,白水县各个公社的壮劳力汇集于林皋,靠架子车将塬上黄土一车一车拉下沟底,一层一层经两辆“东方红”牌履带拖拉机碾压,白水河上筑大坝,髙峡出平湖。这里是我们知青下乡两三年最主要的锻炼场地。<br>  请听晓娟同学的回忆:<br>  《两年多就是修水库,三班倒,一车重土拉到山下,再把空车拉到山上,,,<br><br>经常夜里1点接班,又是1点下班,都路过一片坟地,,,<br><br>坟地也是狼经常出没的地方,深秋一天夜晚下班,深夜一点多路经坟地,前面老乡已经走很远了,每次都是我们三个女生拉在后面,,,<br><br>前面老乡一直再喊:打狼,,,打狼,,,没看见狼,前面是高高的土捻,那天晚上月光很亮,狼在土捻下面的黑影下飞快的跑,但是一点儿也看不见,离土捻有十多米时,我突然看见一条大公狼飞快的跑,狼跳起来,向我们三个女生飞扑过来,,,<br><br>我本能地突然蹲下,发出了低沉,男人般的吼声,,,旁边小肖,曼平,也同时蹲了下来,发出了男人般的吼声,,,<br><br>狼突然扭身,身体落在了离我们两米多的地方,跑了,,,<br><br>蹉跎岁月,,,》<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修建水库是为了将旱田变水浇地,增加农作物产量。当今耕地荒芜 水渠毁,水库变为旅游地,当年的建设者不掏银子莫想进……。</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当年的林皋水库,如今变成碧波荡漾之湖泊,还被命名为“林皋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渭南市大力宣传、吸引游人的“旅游胜地”。</font></h1> <h3>黄土高坡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林皋湖</h3> <h3>  五十年前曾经一个锅里搅稀稠的五位同学</h3> <h3>是老太吗?</h3><h3>NO,NO,NO</h3> <h3>仍是盛开的鲜花、八九点钟的太阳。</h3> <h3><font color="#ed2308">五十年后,在白水县林皋公社插队的部分同班同学再相聚——虽我们顶秃发白皱纹上额头,但精神心态决不逊色于年轻人,健康快乐携手奔跑于夕阳路上是我们的共同心愿……</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可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已远离我们 ,希望已不在我们身上,只能祈祷夕阳缓慢落山,让当年的“知识青年”再多蹦哒几年……。</font></h1><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 <h3><br></h3><h1><u><font color="#ed2308">纪念我们赴白水县林皋公社插队五十周年</font></u></h1><h1><font color="#010101"><b> 1968.12.28~2018.12.28</b></font></h1><h1><u><font color="#ed2308">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同学及其他老三届知青</font></u></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