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所企业办小学

洪伟讲故事

<h3>  华新小学校创办于1924年,校区设在沧口大马路西坦宿舍院内,是青岛华新纱厂(青岛国棉九厂)投资创办的青岛市最早的学校之一。</h3> <h3>【缘起】 青岛华新纱厂1919年底开工,建厂初期发展迅速,获利颇丰。二十年代初职工达到1200余人,员工子女增多,附近没有学校,教育问题亟待解决。</h3> <h3>【殖民教育】 至1922年日本已在青岛建立了六大纱厂,对中国民族企业--华新纱厂形成包围阵势。日本殖民当局已先于华新在沧口设立了“沧口寻常小学”(后改为沧口日本国民小学-青岛22中旧址),优先招收钟渊、宝来、富士纱厂的日本人子弟入学,并兼收中国学生,企图进行奴化教育。</h3> <h3>日本先后在青岛市区设有五所小学;并在鱼山路附近建立日本中学(现海大老校区),与小学实现连读。 </h3> <h3>【文化自信】 1923年青岛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前身)开工时,以优厚的待遇从华新挖走大批熟练工人,仅摇纱工序四百工人就有二百多人跳槽,至使华新当年亏损大洋32 万元之多。在危难之中,华新纱厂采取“六项改革”,提高员工待遇,借款建设小学、医院、宿舍等设施,他说:企业可以亏但文化不能输,赢得了职工赞誉,逐步扭亏为盈;至三十年代中期,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h3> <h3>  华新纱厂常务董事周志俊风趣地说:“在文化上中国永远是日本的老师。何以见得?有书为证。只要打开日本的教课书就会发现日本文化的一半是从中国学来的……”。</h3> <h3>【初级课程】 华新小学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教学大纲编排课程,聘请高级师范学校教师任教;招收华新子弟和日商纱厂中国工人子女入学。据不完全统计,华新小学先后培养六十届毕业生近两万人,有的一家三代人都曾在华新小学读过书。</h3> <h3>青岛华新小学校民国二十五年度(1936年)课程表</h3> <h3>【师生情深】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小编和小伙伴们在国棉九厂小学(华新小学)上学;半个世纪后我们依旧记得那些慈祥的面孔,学友刘永昌还能清晰地叫出每个老师的名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