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 · “鹗”鸟来了

荒豆原创视界

<h3>认识这是什么鸟吗?</h3><h3>鹰?不确切,因为我上百度查找图片和资料反复确认,才确定这种鸟的学名叫鹗(e四声),而且属于候鸟,在咱鹤岗地区很少见!</h3> <h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古诗文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可你知道文中的“雎鸠”是指什么吗?就是“鹗”!</h3><h3><br></h3><h3>如果你喜欢拍鸟,那么近期一定会发现许多“鸟人”网站都有“鹗”的身影。四月以来,特别是这十天来,吉林舒兰、陕西西安北郊等地,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聚集,从早到晚的守候,只为能拍到“雎鸠”的精彩瞬间。或许你还不知道,咱美丽的大鹤岗也有“鹗”的光临,在哪?鹤立河水库(新水源)上游!</h3> <h3>这种鸟也曾出现在《山海经》里,“钟山山神烛龙有一个叫鼓的儿子,和另一个叫钦丕的人合伙将一个叫祖江的天神杀死在昆仑山的东南方,黄帝知道这事后很生气,将他们杀死在钟山南面的瑶崖。钦丕戾气不散,化做一只像雕的大鸟,白头红嘴,虎爪,背上有黑色斑纹,鸣叫的声音像鹄(hú,像鹅的一种水鸟),它出现在世上,世上就一定会有大的战乱。”这种鸟的名字就叫作鹗。</h3> <h3>中国古代有许多鹗的传说,鹗字从咢,从鸟,咢亦声。“咢”的意思是“血盆大口”、“大嘴”。“咢”与“鸟”联合起来则表示“大嘴鸟”。</h3><h3>这个字的本义是大嘴吞食的鸟。</h3><h3>中国古人对于神态危猛、目光锐利的鹗极为推崇,将目光四顾形容为“鹗视”或者“鹗顾”把推荐贤人称为“鹗荐”,汉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写的《荐弥衡表》中还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来形容弥衡的才华出众。此外,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象征爱情的“雎鸠”鸟,就是鹗,喜欢成双入对活动的鹗被人们化做美满爱情的象征。</h3> <h3>在现实中,鹗也是一种极为凶猛的鸟。食鱼的鸟多种多样,提起猛禽中的“渔夫”,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鹗。它双翅狭长、尾巴短小,很容易和其它鹰隼类猛禽区别开来。鹗的尾脂腺能够排出一种润滑羽毛的特殊分泌物,因此鹗捕鱼时,水不会打湿它的羽毛。鹗的脚爪构造奇特,在猛禽中也是少见;几个脚趾长而弯曲,外侧脚趾能够向后翻转,捕鱼时四个脚趾就成了二比二的抓握状态,脚趾下有发达的角质小刺,能够帮它抓住滑溜的鱼。觅食时它会站在岸边峭壁或者高大乔木上监视水面,有时候它会在水面上空盘旋,一旦有鱼浮上水面,鹗就会迅速折起双翼,像箭一样俯冲而下,贴近水面的瞬间鼓翼伸爪抓住鱼头掠过水面远去,升空数米之后右爪抓住鱼尾腾空而起,在空中抖落身上的水珠,然后在岩石或者树枝的停歇处享受美味去了。倘若有的鱼儿逃过一劫潜往水下,鹗也不会善罢甘休,它会迅速将双翅向上折合,瞬间潜入水底,水面上仅漏出一点点翅尖。因此,它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渔夫”。</h3> <h3>鹗,对于咱东北来说属于夏候鸟,也就是候鸟。每年3到4月来,11月左右向南迁徙。所以,一对鹗的到来引起众多摄影人围观就不足为奇了。</h3><h3>鹗分布于全球各地,喜欢群居,在鱼较多的水域经常会集中着密密麻麻的鹗巢。曾有人在北美洲一个不到1200公顷的地区发现300多个鹗巢。而内陆湖泊地带水域鱼类较少,因此鹗的数量并不多见。鹗都在2-6月进行繁殖,在岛屿海岸的岩礁或者河流、湖泊旁的树冠上筑巢。猛禽类的巢大都不甚讲究,而鹗的巢却建造的非常舒适,它们先用树枝搭建起轮廓,然后在用枯草、苔藓等柔软的植物铺垫成厚厚的凹状,巢窝内再铺上羽毛、碎布等。鹗的巢建成之后多年使用,甚至可以使用十几年之久。鹗对生活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必须要大面积多鱼的水域,而且不吃死鱼,只抓活鱼。</h3><h3><br></h3><h3>东方白鹳落户嘟噜河湿地,“鹗”又出现在新水源,能不能有这样一个结论:鹤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好到一定程度了,这和鹤岗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森林城市”的目标必将实现!</h3><h3><br></h3><h3>(鹗鸟常识感谢度娘,图片感谢老天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