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树花开一一《西藏生死书》读后感

长岸一村

<p class="ql-block">生命恰似一树花开,春天来临,繁花盛放;人间四月芳菲殆尽时,花朵凋零、飘落,恰似人的生命从生到死的历程。仓央嘉措曾言:“这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p><p class="ql-block">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这一点许多人都明白,可真正能看破生死、坦然面对的又有几人?我的一位朋友曾因观看一则死亡视频,内心受到极大冲击,很长一段时间都心生阴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似乎也忌讳谈论死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句话虽有反对盲目迷信鬼神的意味,却在长期以来成为国人忌讳谈死的借口。或许是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恐惧,让人们对此讳莫如深。然而,死亡是每个人生命的最终归宿,谁也无法逃避。</p><p class="ql-block">《西藏生死书》却直面生死,且着重探讨死亡。在藏传佛教信众接受的死亡教育影响下,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似乎远不及汉人,从电影《冈仁波齐》中便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绝对的生死概念,一切不过是轮回或超脱。人活于世,便是不断修行。修行不足,便继续在六道中轮回;修行圆满,便能实现超脱。《西藏生死书》第三篇谈及死亡与再生,书中提到人死后会显现地明光,随后进入法性中阴阶段。若心性修炼不足,便无法把握超脱的机会,只能受本能习性驱使,重回六道轮回。以我浅薄的修行,难以对这一佛学理论做出评判。但我相信,人世的修行即便不会影响来世,也必然会对今生产生影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初心便是人善良的本性。</p><p class="ql-block">在《西藏生死书》第二篇临终篇中,有观点认为:一个人死亡时,若执念太重,将难以超度。这一观点难以验证,毕竟无人能亲身经历死亡后再将经历讲述出来。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因执念太重、怨念太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沉重枷锁,每日深陷痛苦之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佛劝人们学会放下,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某日在花园为花松土,原本阳光普照,却突然大雨倾盆,电闪雷鸣,狂风卷走落叶,而草丛中的蚂蚁仍在忙碌。风雨、阳光、雷电、蚂蚁、落叶,目睹此景,我不禁想起《西藏生死书》的内容,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生与死是自然定律,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规律和因果,不可强求、不可蛮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在强行、强求。《西藏生死书》第十章《心要》中提到“因、道、果”“见、定、行”两个系统概念,它们互为因果,皆源于事物的本源。“因”指我们的基本、本初状态;“见”指我们洞察事物本初状态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修行。</p><p class="ql-block">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人到40岁后就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如何待我,我便如何待人。这种观点显得狭隘而自私。人活于世,究竟是应该与万物为善、宽容待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呢?答案不言而喻。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要注意,“随心所欲”的前提是“不逾矩”,这代表着一种人生修炼的境界,与前文提到的狭隘自私的处世态度截然不同。人生短暂,修炼自身是一生的课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便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许多人每日上班、下班,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常常都在奔波的路上。《西藏生死书》第五章标题为“把心带回家”,这个题目和观点都十分有趣。禅坐能否让人观自在、把心带回家呢?我不得而知。但在这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份平静与淡泊,禅坐或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我有几位朋友常年坚持每日禅坐一段时间,我向其中一位询问禅坐时的感受,他说禅坐能让内心变得宁静,有时仿佛能听到天籁之音,感觉十分奇妙。</p><p class="ql-block">屈原虽已离世,但人间多了一个端午节,这正印证了那句诗:“有些人死了,但却活着;有些人活着,但已死了。”此时,我又想起《道德经》中的“死而不亡者寿” 。</p><p class="ql-block">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生命与生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p><p class="ql-block">大千世界,万物皆在生灭间循环。如今,人类已实现登月,并计划登陆火星,在科学探索上不遗余力,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然而,人类对万物之灵——人的生死研究却相对甚少。人的生死仅仅是躯壳的生灭吗?是否还存在精神层面的生灭?人的精神若视作一种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否同样适用?《西藏生死书》中描述的生死状态能否用现代科学加以证明?现代科学的认知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慢慢探索求解。量子纠缠现象的出现,不禁让人思考:一切科学最终是否都将归于哲学,而哲学又是否会走向神学?</p><p class="ql-block">如今,《西藏生死书》已读完,这本书让我从藏传佛教的独特视角看待死亡,感悟颇多。生命就像一树花开,生死乃人生大事。若能看破生死,或许便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不必让生活过于沉重,它本就是一段过程,也许死亡真的是另一段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