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世界里的苏木图石窟

旭日

<h3>  在贺兰山以西巴彦浩特正北三十公里处,有一处远古地壳运动形成的熔岩台地。</h3> <h3>  形如断崖的高台沿南北方向呈弧形分布,经过千万年水流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现已经是砾石遍布,石骨巉露。</h3> <h3>  就在这台地中心部位,耸立着一处孤零零的红砂岩石小山,山势挺拔高耸,在一条长138米的险峻峭壁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据初步考证,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清代还在延续使用。这就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石窟建筑群之一苏木图石窟。</h3> <p>  阿拉善的好多人都听说过苏木图石窟,但究竟在什么地方却鲜为人知,大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其实,此处离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镇不远,从北环路出发,经过巴吉公路第一个收费站再向北行驶二十余公里,看到路中间有G307/1480路标时,就可以向西看到一片金色的冬青花海。</p> <p>  沿戈壁滩特有的一条沙土路向西行驶,就会看到,一望无际的金黄色世界里许多双峰驼漫步在冬青花丛中,悠闲自得地缓缓前行。</p> <h3>  大约穿过有三公里左右的金色花海就能到达苏木图石窟,此处的冬青在每年四月,花开得格外灿烂,一簇簇纯粹的金黄,孤寂绚烂地绽放在大漠戈壁。</h3> <h3>  虽然没有路人的欣赏,依旧长年累月坚守这片土地,不卑不亢,傲然芬芳!</h3> <h3>  身在此处,如果不知道跟前的石窟所在,就有可能迷失在这片金色的花海之中。此处旷野的苍凉和神秘,满滩遍野的金黄色,瞬间就会把久居城市喧嚣浮躁的情绪一扫而空。</h3> <h3>  走过这片辽阔的花海,在西南方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半圆型的红色小山。</h3> <h3>  山的北侧,仿佛有一条巨蟒在盘绕,头颅高昂,一啸冲天。</h3> <h3>  山峰下,似乎还有一头猛虎雄踞。这是否意味着借天地自然形成的青龙白虎镇守之势。</h3> <h3>  如果这样,山南侧那块黑色的岩石应该就是玄武了,但眼力有限,始终没有发现朱雀位置所在。</h3> <h3>  整个山型呈半圆弧度,这种地势大多会向中心聚集能量,我想中心处应该就是主窟所在了。</h3> <h3>  到洞窟位置只有一条羊肠小路,坡度较陡,攀爬时脚下经常下滑。</h3> <h3>  到达洞窟后就有了新修的木栈道,设计合理,可以供游人逐个参观浏览。</h3> <h3>  石窟群共14窟,16洞组成,大小不等,大者20平方米,小者5平方米,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窟内凿刻平整,抹有白灰,从洞窟大小判定,有部分没有完工。</h3> <h3>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风吹雨打自然风化,已有部分坍塌。石窟外有明显的侵蚀痕迹,门外有台阶,可向左右两方通往其它洞窟。</h3> <h3>  洞窟分为上下两层,靠南侧置有隧道,在其十几米处连接有出口,隧道较低,行走时需要屈膝而过。<br /></h3> <h3>  主窟有主尊莲花座和供台,左右两侧也各有供台。窟顶正中雕出64×64厘米莲花藻井,藻井周围隐约有32×32厘米大小的方格,方格内依稀可见坐佛画像及其他彩绘。</h3> <h3>  洞窟现还存有大约40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壁画内容为说法图和三世佛图,色彩以绿、黑、红为主调,绘制十分精细,看上去线条流畅,技法纯熟,栩栩如生。</h3> <h3>  小型石窟,长宽一般为3×3米,高1.5米,由洞口进深为4米左右。周壁制作平整,凿痕规整有序,佛龛窟壁绘有彩画,但大部已风化剥落。</h3> <h3>  苏木图石窟应该是藏传佛教文化向草原纵深传播的实证。一座小小的孤山,许多神奇的石窟,共同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又扑朔迷离的绘画雕刻艺术宫殿。这究竟是什么时代遗留下来的奇迹?又是什么人在此修行?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h3> <h3>  虽然根据石窟的构造与残存壁画的内容,推断其为西夏时期的遗作,但难于找寻到此处的文物佐证,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精巧的艺术,都足以令今天的人们惊奇、感叹,尤其是窟中仅存的壁画,经历了数百年仍色彩斑斓,实属弥足珍贵。</h3> <h3>  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艺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饱满浑厚,但并不沉重晦涩。古时候的僧侣们选择在这幽僻之地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打坐,锤炼自己的身心,绝对是很好的选择。</h3> <h3>  这是一座沉寂多年的藏传佛教石窟寺。在平坦的荒漠草原上,它的高大给人一种孤冷和神秘;尤其是在日落的夕阳中,它的美丽呈现出一种灿烂和辉煌。</h3> <h3>  站在荒芜戈壁吹过的风中,仿佛还能听到此处颂经的低吟浅唱,看到幻化出的庄严宝相,让人有一种想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的神圣之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