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高棉的微笑(一)

阿农(滕建)

<h3>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建国,公元9世纪至14世纪吴哥王朝为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h3> <h3>9世纪至15世纪出现的吴哥王朝,被称为高棉帝国,国势鼎盛,文化灿烂,版图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国之部份地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因为吴哥太靠近暹罗边境,柬埔寨放弃吴哥,迁都金边。</h3> <h3>金边皇宫也称四臂湾大皇宫,建造于1866-1870年 。坐落于柬埔寨金边的东面,面对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交汇而形成的四臂湾,属于典型的高棉式建筑。</h3> <h3>金边皇宫长435米,宽402米,里面共有20余座建筑物。建筑极富高棉传统风格和宗教色彩,多为黄、白两色,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h3> <h3>皇宫建筑的屋顶中央都有高高的尖塔,屋脊两端尖尖翘起,造型美观,金碧辉煌。</h3> <h3>柬埔寨皇宫,目前仍然是国王的宅邸。在皇宫里,我们可以参观到近数百年来皇家收受的珍贵礼品,祖母绿玉佛、镶满钻石的金、铜、银佛等,令我们联想起柬埔寨昔日繁华富有的高棉景象。</h3> <h3>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暹粒省内,距离首都金边240公里,是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也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br></h3> <h3>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被战争、病疫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直到1860年,法国植物学家亨利·莫哈特发现吴哥古迹群并向世界广为宣传,才使吴哥古迹重现光辉。</h3> <h3>吴哥古迹是个广义的概念,不只是狭义的单指大小吴哥窟,大吴哥和小吴哥只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吴哥古迹共有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茂密的森林之中,它古老而且神秘,是许多人神往的地方。</h3> <h3>大吴哥是指的吴哥通王城,占地近9平方公里,是国王阇耶拔摩七世所建的国都,也是吴哥文明光辉时代结束前的最后国都。</h3> <h3>巴戎寺,是大吴哥的中心,其最精华的部分则是整个通王城中最为精美的建筑。这里有蜿蜒的走廊,陡峭的台阶,最为经典的是哥德式风格的石塔,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神态各异,面带微笑的佛像。</h3> <h3>巴戎寺由49座大大小小宝塔构成一座大宝塔,其中最特殊的设计,是每座的四面各刻有巨大的佛像,面带著名的神秘微笑,其面容据说是融合查耶跋摩七世与佛陀庄严法相而成。</h3> <h3>中间最大的佛塔高约40米,其他的佛塔则如众星捧月般簇拥在它的周围。</h3> <h3>有人说,巴戎寺的“高棉微笑”是世界上最美最宁静的微笑,它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穿越国界,穿越天地万物,然后深深留在心中。</h3> <h3>佛像眼睑下垂,眼睛微闭,稍翘的厚唇,微垂的眼睑,扁平的鼻子,宽坦得前额和长长的耳朵,安详中带着几分神秘,悲喜不形于色。</h3> <h3>面对四方,象征着天堂与地狱,天上与人间,国王与子民,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的统一。代表着国家从上到下都应遵守的统一法规。</h3> <h3>神像即能看到从国王到每个子民的活动,又能看到天堂和地狱中的一切情况。他时刻在监督众人的一言一行,谁也不敢雷池一步。<br></h3> <h3>很久以来,塔上雕刻的四个面孔一直被代表着湿婆的模样。20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做出结论认为,雕刻这四个面孔的灵感很可能来自佛教,而不是印度教。而且就是国王的容貌,他具有像神一样的地位,他的目光注视着远方,仿佛小心地看护着他的臣民</h3> <h3>回廊上原本有木质的屋顶,而现在只能看到断壁残垣和巨大的石柱。</h3> <h3>巴戎寺的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h3> <h3>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h3> <h3>隔着数百年兴亡沧桑,她们仿佛要从静静的石墙上走下来,走进这炙热喧闹的人间</h3> <h3>经过千辛万苦,才来到了地球上的光线,透过五百年的窗棂,唤醒了正在沉睡的小仙女阿普萨垃,她立刻合着美妙的旋律,扭动纤细的身躯,为我们展示最美丽的舞蹈。<br></h3> <h3>据说小仙女的原型来源于宫中的舞女,难怪这些舞姿是如此的妙曼,这美丽的宫廷舞蹈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为最尊贵的客人表演。</h3> <h3>斑驳的光影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人类在如此伟大的建筑下是如此渺小。</h3><div>寺庙回廊上的浅浮雕述说着古高棉人民的故事。</div> <h3>当我面对这座雄伟的圣殿,看着它昂然而立之时,深深地被这远古的真腊文明和吴哥辉煌的建筑雕刻艺术所征服!</h3> <h3>吴哥寺,又称小吴哥,也叫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的最好的建筑,因此“吴哥窟”也被称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又因占地面积比通王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h3> <h3>它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被视为吴哥遗址群的代表,因此它出现在了柬埔寨的国旗上,骄傲地向世界展现着。</h3> <h3>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迹。</h3> <h3>小吴哥先为印度教寺庙,13世纪后,变成了佛教的寺庙。</h3> <h3>吴哥寺由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参道、正门、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为中心的五座尖塔所构成。</h3> <h3>柬埔寨古代先民极富智慧,吴哥寺全部用每块重达8吨的石块砌起,而且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粘合剂,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而且整个小吴哥是先堆砌后雕刻而成,其精湛的技艺和智慧令人叹服,没想到古高棉竟然也是如此的发达。</h3> <h3>吴哥窟内装饰浮雕丰富多彩,刻于回廊的墙壁,廊柱,窗楣,基石和栏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雕工之精湛,又令人赞叹不已。</h3> <h3>这些浮雕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最常见到的是整墙的仙女浮雕,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h3> <h3>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h3><div><br></div> <h3>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让信徒在攀爬过程中体会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h3> <h3>当我手脚并用,像朝圣一样,像壁虎一样爬上最高的塔顶鸟瞰大地时,只会是奢侈的、完全的陶醉和骄傲。</h3> <h3>走在这空荡荡的、潮湿的、布满窗子的藏经阁里,早已不见曾经堆满经书屋子,却见到正在冥想的僧人,让这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增添了不少声气。</h3> <h3>当太阳的余晖投射到莲花座上时,让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整个平时黑黢黢的建筑,这时居然犹如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黄金。</h3><div><br></div> <h3>当太阳完全落下,莲花宝塔褪去了华丽的金色,天空却出现了美丽的玫瑰红。</h3> <h3>吴哥窟不愧为世界文明遗产,极具东方宗教文化风貌,它宏大的规模、精湛的艺术、历史的内涵,着实让人震撼。</h3> <h3>神牛寺:因陀罗跋摩一世是一个孝顺的国王,在建都于当时罗洛寺群所在地时,强调要先修建供奉湿婆与祖先的宗庙—神牛寺,再修建当时的国寺,所以神牛寺也是整个罗洛寺群中第一座建立的寺庙。</h3> <h3>前面的三座塔供奉湿婆和国王的男性祖先,后面三座供奉的是女神和女性祖先。</h3> <h3>神牛寺的得名于它中央庙塔面前的三座砂岩公牛雕像,这些雕像的主人公是南迪,就是身为湿婆坐骑的白色公牛。</h3><h3>本来这里是有三座神牛雕像的,其中有一座因为损坏严重已经没有了,而剩下的两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h3> <h3>在印度教文化中,神牛楠迪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神牛寺也是供奉湿婆神的庙宇。</h3> <h3>塔玛农遗址为12世纪初之建筑,庙中主神为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仳思奴神,现由中国专家负责维修,维修过程中依现行法令规定,后续所补上之石墩或石柱都不可有任何雕刻,以此作为与遗迹之区别。<br></h3> <h3>战象台又叫战象坛建于阇耶跋摩七世公元1125-1215时期,用来举行游行和庆典仪式,也是国王的阅兵台。</h3> <h3>战象台阶下的墙壁都是密密麻麻大巧不工的佛雕,象鼻连地,虽然已经破败但仍不失精巧,仿佛还可以忆想起当初举将封帅的场面。</h3> <h3>象鼻式的建造思维,巨石垒成的雕塑,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意。</h3> <h3>可以设想一下在吴哥王朝的鼎盛时期,国王头戴皇冠,坐在金色华盖遮着的“龙椅”上,向列队走过的士兵和迈着方步缓缓而来的战象群招手致意的盛况。</h3> <h3>塔普伦寺位于柬埔寨吴哥城东约1公里处,位于吴哥窟南部33公里处,四周长、宽据说原有1000米、600米,尊奉婆罗门教和佛教,当地人称之为“小吴哥窟”,但是现在崩落毁损的情况相当严重,目前只剩下长、宽各为40米及30米的内层围墙了。</h3> <h3>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塔普伦寺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br></h3> <h3>加亚华尔曼七世统治真腊的时间在1181年到1201年,他即位时大约已过五十岁,在1186年为了纪念母亲,即下令着手兴建塔普伦寺。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如果说巴戎寺体味的是古代高棉人的艺术天赋的话,那么塔普伦寺则让人感受的就是大自然的令人敬畏之力。</h3> <h3>据说1439年吴哥城受到屠城的命运,有人说全城的人都被杀死,有人说战争后死了很多人,活着的人都逃亡出去,没有回来,吴哥城变成了一座空城。</h3> <h3>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吹,雨淋,种子被风吹来带走,在缝隙间,在墙角边上,种子发了芽,生了根,根须蔓延索寻,找到了泥土,逐渐长成大树,把整堵墙推倒,把整根石柱拔起,一棵种子在废石中顽强生长变成了参天大树,一根根树枝就,这样与古寺纠缠不清。</h3> <h3>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由此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h3> <h3>结实雄大的塔普伦寺,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Kapok)树所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h3> <h3>而今卡波克葱茂 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份而一并保护。<br></h3> <h3>塔普伦寺因拍摄电影《古墓丽影》而名噪一时。</h3> <h3>巴肯山是吴哥古建筑群附近海拔最高的一座小山,在迁都吴哥城之前,巴肯山在9世纪曾是高棉王朝都城的正中心,耶输跋摩一世在山上建起了巴肯寺,面朝东方,象征着众神居住的须弥山,供奉湿婆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