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不喜欢喝茶叶水,总感觉有股苦涩味。这几年有时会尝一尝黄山猴坑来的茶,……今年四月十二日猴坑开采,闲来无事,应先生朋友之邀,一家三口去赶场了。现在高铁去黄山太方便了,从无为站上车一个来小时就到了黄山北站,朋友的车接我们去太平,一路上细雨绵绵,两侧青山雾气缭绕,一股淡淡的清香扑窗而入,山上的茶园时隐时现,只见茶树间插着许多小牌子,一问方知那是粘虫子用的,茶叶是不打农药的,高山上本来病虫就少,茶叶的生长季又多在冬季,所以高山茶应该是环保的吧。</h3> <h3>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启程去猴坑。以前听说猴坑茶好,心里不免嘀咕:都说高山茶好,这猴坑不是在山洼处?……没想到猴呆的坑是在高山上!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岭,比昨日屯溪来太平路上的山更密更高,我们一直沿着山坡前行,突然一个急转弯然后便一边傍山一边临水,山是不见顶的峰,水在峭壁悬崖之下,原来猴坑是在太平湖畔!……</h3> <h3>山涧的水是太平湖的一部分,听说以前山路没开通时,去猴坑就从这儿乘船前往</h3> <h3>猴坑山腰村广场上的猴雕塑,有人说像采茶女</h3> <h3> 这里风景秀美,空气清新,雨停了,到处可见背着背篓的采茶人和晾着的茶叶,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最好的猴魁还要往山上去,这必得换本地人开的车才可上去,因为山路据说实在太崎岖了!上山的车每辆车费三百,为安全起见,规定一车仅限三人,我因晕车难受正不想上,顺便做个人情留在了山腰,没事满村闲逛,只闻到处是茶香,家家户户都在半手工制作猴魁</h3> <h3>山上能有这汪水真的好爽</h3> <h3>这是村边的茶山</h3> <h3>满载而归的采茶人</h3> <h3>又出发了</h3> <h3>看看猴𣁽是怎样做成的:</h3><h3>先翻炒使其柔软</h3> <h3>再人工喂入一个个转动的小孔里,出来后用手揉捏成形,一根根排列好才能送去烘焙</h3> <h3>压压平整</h3> <h3>烘焙</h3> <h3>这就是成品猴魁</h3><h3>看了猴魁的制作过程之后你还认为泡茶前的洗茶是可有可无的吗?</h3> <h3>我以前一直以为下面的茶叶才是真正的好的猴魁!这次才知道,它叫布尖!不是猴坑产的,制法也不同,猴魁是先炒软后揉捏成形,然后烘焙而成,茶叶里保存了原汁原味,布尖则是把鲜叶摊在布上压榨出汁液后烘烤制成,看上去色泽嫩绿,但泡出来的茶淡而无味,价格也便宜的多。</h3> <h3>上山的人回来了,听他们讲上山顶的路是单车道,隔一段会有一个会车位,两车相遇时,上山的车就主动倒车到那个车位处,待下行的车过去了再往上爬,再遇到车,便重复前法……大家心知肚明。这种行车方式也只有本地人适应了。</h3> <h3>这是女儿在山顶拍的,据说这几株茶是茶王,长在山顶处,己经上百年了!,山顶的茶园还在离这好几里路的山头上,采茶人清晨五点钟左右上山,中午十一点下山吃饭,途中要走一个多小时。</h3><h3><br /></h3> <h3>这是山顶采的鲜叶,可能因为太平湖诺大水面蒸发出大量水气,山上终年云遮雾绕,加之野生兰花遍野,茶树吸天地之精华,润兰花之清香,故所产之茶叶肉质肥厚,鲜嫩,冲泡后又自有一股淡淡的兰花香味,绝对是猴魁中的极品。唯𤠣坑独具!山顶茶为纯手工制作、炭火烘焙。因产量有限,品质上乘,所以虽然价格昂贵却仍供不应求。</h3> <h3>纯手工了!反正就这么点</h3> <h3>山顶的猴魁!果然与众不同吧?!</h3> <h3>这是洗好的茶,我好象闻到香味了!</h3> <h3>泡茶也很有讲究的!</h3><h3>我是不会喝茶的,也不喜欢喝茶,我说过我不喜欢茶的苦涩味。但是至今为止我喝过二次让我记忆美好的茶,第一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候市场不象现在这般繁华,单位每年清明谷雨时节会开车去泾县买茶叶,那一年,秘书帮领导买回一斤练溪火青。说是一位老太太在灶前吊着的一个瓦罐里用手翻炒了大半天才做出来的,看上去确实和别的茶叶长的不同:呈颗粒状,颗颗圆润饱满,闪着珠宝般的光泽!这斤茶叶十六元钱。比办公室买的茶叶贵几倍,是我当时工资的约三分之一,算是不便宜的。那时还不流行给领导送礼,也不搞公款消费,除了办公室用的普通茶叶,个人买的一律自己掏腰包。领导工资也有限,不舍得全要,多出半斤茶叶让秘书很是为难,我那时还没过小日子,不知柴米油盐贵,稀里糊涂就买下了那半斤带回家给老爸喝,一听价格着实让老爸心疼的不行,冲泡后说茶是好茶,就是太贵……我好奇喝了几口,感觉入口居然不苦不涩,余味还有点甘甜……</h3><h3>但第二年又带回的练溪火青却不是这个味了……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那个味道,但一直没再喝出过这个味,所以我很不喜欢喝茶,宁愿喝白开水。直到今天,喝了这杯茶后,猛然发现不仅不苦不涩!过了一会,舌尖竟会有一种馨凉的甘甜的津液往外溢,我真的觉得好开心!</h3> <h3> 刚出猴坑又跌入祁红的温柔乡里!</h3><h3> 先生的同学在祁门有个茶叶基地,先生说他是文人情结,来此的目的是拯救即将失传的祁门安茶制作工艺!安茶又叫黑茶,是在红茶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产品。</h3><h3>我们来得早了点,安茶还没开始制做。我们参观了同学的茶叶基地和制茶车间以及屯满了用小竹篮装置好再用竹叶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安茶仓库。,据说红茶放置是有年限的,而安茶则是愈放久愈淳香。</h3><h3>茶艺少女给我们冲泡了各档次的红茶和黑茶,一番品尝之后,我们一致认为上等的红茶和黑茶的味道都不错,而黑茶尤佳!它入口时是那种柔柔的、暖暖的、既淳又厚的感觉。如果在冬日的下午,偎在窗前的炕桌上,喝着暖暖的金黄淸亮的安茶,看着窗外漂洒的雪花,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h3> <h3>祁门安茶(黑茶)的传统包装是不是很有创意?</h3> <h3>上好的黑茶</h3> <h3>小姑娘为我们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的冲泡</h3> <h3>看着就有感觉</h3> <h3>这是当地特产字豆糖,用它作为安茶配点十分合适,——文化气息扑面而来</h3> <h3>茶足饭饱之后同学领我们去看茶叶基地顺带游山玩水……</h3><h3>这次来祁门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品尝了上乘的红茶和安茶。搞清楚了红茶黑茶的意思,。二是见识了祁门深处如诗如画的美景,尤其是那一片与世隔绝的金丝楠木林……</h3> <h3>知道树上挂着的白色物体是什么吗?听本地人说那是树蛙产的卵,小树蛙蜉化后直接跌落到树下的池塘里连回家的路费都省了</h3> <h3>在祁门群山深处有一处金丝楠木林,据说是明代时当地一商贾带回栽植的,经历这么多的年代,它己经繁衍生息成一片参天古树,</h3> <h3> 车载着我们沿着河岸绕山一周,又回到了原点。一路上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清澈的河流,真的是风景如画,不时的还有几株古树从路边闪过,,让人应接不暇,我随便拍下几张,</h3> <h3>从祁门出来顺道去了西递,晚上宿在宏村,住的民宿,与快捷酒店果然不同,游过宏村又去歙县品了当地的滴水香,自从喝了山顶的猴魁总会与他比……在歙县,他们去山上看茶叶,我找同学去逛歙砚市场:这是来徴州的又一大收获,一一见了老同学、逛了歙砚市场,见了雕砚的大师,得了方老坑的砚台,还学了歙砚鉴赏的皮毛!</h3> <h3>这块老坑石雕成的歙砚,主人说要卖几百万元人民币!?</h3> <h3>宏村村头的古树</h3> <h3>我们在宏村住的民宿</h3> <h3>如诗如画</h3> <h3>下午来到屯溪,准备住新安江边的民宿,太贵,改宿老街上的民宿一一二楼的木板房,真的是道地的民间居所!木条拼接的顶棚、地板、墙壁,破旧关不严的古旧雕花木窗,老式的木板床、老旧的桌椅,狭窄粗糙的洗手间……四处透气,开了一夜空调,好象没什么作用。一个同学说的好: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怀旧可以,舒适度不够。所以:以后我们这一辈出门还是老老实实住快捷酒店是最佳选择!</h3> <h3>新安江边,</h3><h3><br /></h3> <h3>树长在很深的地下。看得出树是被刻意保留下来的</h3><h3><br></h3> <h3>乘游船游览十里画廊</h3> <h3>新安江边的民居!在𡽪州随处可见这种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建筑。一开始说住民宿,我以为一准是住在新安江边的这些房子里</h3> <h3>游船有四次靠岸,我以为这次最值!这株千年的古樟确实难得一见,比宏村村头那棵树大多了!</h3> <h3>先生的同学竭力推荐我们去呈坎,说是比西递宏村更值的一看的古村落!</h3><h3>于是我们再次返回歙县</h3> <h3>呈坎一一藏在深山的明珠</h3> <h3>呈坎八个自然村呈八卦形分布在八个山头上。目前供参观的是离公路最近的中心位置</h3> <p>呈坎的古建筑大多为三层,这和西递宏村的两层楼房明显不同。村里的建筑明显高大雄伟。想来这里的住户更加富有!</p><p>丫头观后不由感叹:……仇富之心油然而生!</p> <h3><br /></h3><h3>呈坎的汪家祠堂壮大雄伟,正厅里有四根这样的金丝楠木大柱子,每根价值人民币四亿元</h3><h3> 丫头这一抱可是四个亿人民币哎</h3> <h3>呈坎村头</h3> <h3>带着对呈坎的赞叹我们重进歙县古城。</h3><h3>这是遗留下来的古城门遗址</h3> <h3>位于歙县古城内的八角牌坊</h3> <h3>整修过的府衙。整个办事体系还是很完备的,最后面是一座休闲花园。看来自古当官的都是既会工作也会享受的</h3> <h3>……古老的徽州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气息,让人留连往返。到𡽪州一定要自由行!而且要慢慢游!美食也是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街头那数不清的小吃,单就𡽪菜一项就够让人回味无穷了。女儿和她老爸都不仅是美食爱好者也是实施者,不知这次徽州之行后我能否在家中吃到仿制的𡽪菜珍品!</h3> <h3>民以食为天!就让我们这次的𡽪州之行在这划上句号吧!有机会一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