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得,有人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是的,如果我们心静了,就无须真正远离喧嚣,无须真正远离纷扰,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寻得桃源入口,头枕清风,尽享人生美丽风景。</h3> <h3>喜欢静静地读一本书,将书中最为动人的句子摘抄下来,却不单单只是为了喜欢其某个句子其中的含义,亦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而是从书中,从每一个词,每一句,每一段行文中,以心来感受其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其作者的情感与胸襟。而真正扣人心扉的文字,无需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而是由心而发的肺腑之言,亦是最为质朴的文字,至真、至善、至美。而诗词之美,亦在于其慷慨激昂,或是婉约清丽,或是浓郁苍凉,或为缠绵悱恻,或为空灵寂静,如同一曲梵音,在心间久久回荡。</h3> <h3>在众多的山水田园诗词中,我最爱王维与陶渊明的诗。尽管他们都是在饱经岁月的风霜之后,而无奈地选择退隐山林。亦有几分的消极的思想。但他们,却又都同是淡泊名利,不媚世俗,傲视权贵,洁身自好之人。他们的心,亦是经浑浊的世态浸泡过后,却仍明净无染。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达观与从容,更是达到了荣辱皆忘的境界。而陶渊明,亦是如此。生逢乱世,他自知以一己之力未能挽救黎民百姓,只能选择归隐田园,摆脱种种的缠缚,他笔下的桃花源,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最为美好的愿望与想象?</h3> <h3>看惯了红尘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看惯了都市的繁华,也许我们都早已身心俱疲。也许我们都曾向往着陶渊明笔下的那片桃花源,渴望着终有一日能割舍下一切世俗的缠缚,返璞归真,远离这滚滚红尘,抵达那不染凡间烟火,没有世俗纷争的桃花源。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小小庭院,修篱种菊,纵情山水,不再过问红尘俗世,所有的惊涛骇浪,世事如何地变化无常,都再与我们无关。但试想,即便有朝一日,我们亦能同古时的隐士高人一般,归隐山林,与世无争。但如若我们食着山肴野蔌,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却仍旧心系这烟火红尘,如若你的心静不下来,亦忘不了红尘里的恩怨是非,亦或是功名利禄,那即便身处桃花源,心灵亦是无法真正做到波澜不惊。又怎能做到身心舒畅愉悦?</h3> <h3>真正的修行,未必是你端坐蒲团,手捧经卷,耳听梵音,清心寡欲,就能到达佛的境界。真正的平静不是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平静来自内心,勿向外求。花开有声,风过无痕。坐亦禅,行亦禅,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不刻意的去追逐,一切遵循自然的规律,开心轻松,过好每一天。那些经历过的,即使再美好,终究只能是一种记忆;得到的,就好好珍惜,然后在失去时坦然地告别。看淡得失了无忧.....</h3> <h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亦或许,在世上的每一处都是桃花源。这一处桃花源,或许在红尘喧嚣之处,或许于山林野泉之所,或溪流隐蔽之境,只要你心中有梦,理想不灭,终能寻到。又或许这片桃花源,就藏隐在我们每个个人心底的某个角落,只有当你拂拭去人世尘埃,放下万千杂念,舍弃一切浮名虚利,方可与之相遇相亲。</h3> <h3>修行何需躲到深山远林,只要内心清净,我亦是可以贪恋凡尘烟火,守着简单的流年,哪怕享受尽人间的富贵荣华,亦或是历经颠沛与磨难,亦不忘初时心境。心灵依旧犹如身处水云间,如闲云野鹤,洒脱自在。</h3> <h3>“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修行当在红尘,不必离群索居,亦无需做到不食人间烟火。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这风尘起落的人间。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人生,当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余生的时光,惟愿删繁就简,只剩下俭朴和纯真,只剩下淡然与从容。</h3> <h3>白落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灵修篱种菊。”不是避开这滚滚红尘,而是在凡尘中修炼得更为质朴天然。尽管你我都知道,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但只要我们消除杂念,便可以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都可以端坐磬石上,醉倒花前,忘却红尘世俗里的恩怨是非,做到随遇而安,做到宠辱皆忘。</h3> <h1><b>舍弃一切浮名虚利,方可与之相遇相亲。身在红尘,心在水云间!</b></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8ohum2t?from=callapp"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点击阅读:面向大海,不问春暖花开~~</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