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日老同学安云转来两篇文章,是初中毕业就不曾见面的同学陈运霞所写,文笔饱蘸激情,忆及当年那所山区中学(文附后),至此,我更加相信还有很多很多人,一直久久沉浸在53年前那段时光之中,寻找少年时的精神家园。为了与运霞先生的美文相呼应,我在这里贴出一些抢救性的拍摄资料,因为纸质资料已经脆弱,终究敌不过时光的磨蚀。</p><p> 如果因此能联系上各地的同窗,构筑更丰富的共同回忆,那将是非常难得的时光穿越,期待……</p> <h3>从狮子山的脊背看今天的上土市中学</h3><h3><br></h3> <p class="ql-block"> 霍山上土市镇最早叫"上土司",处于大别山腹地,因这里是淮河主脉淠河之源,皖鄂两省霍山金寨英山三县交界,边远,历史上一度实施地方自治式的管理,叫土司,后来叫成"上土市",一条小街就叫“市”,怪怪的,从字面上是找不出缘由的。</p><p class="ql-block"> 金寨县1932至1947年叫立煌县,西南边缘数乡,1932年以前属霍山县,和上土市一带都归霍山西镇,姑爷爷孙玉斋(绂庭)任霍山西镇董议长几十年,庚子亊以后,光绪接纳西方,国内办新学,因偏僻阻塞,教育落后,西镇士绅黄艮甫、李晴峰等人提议办学,开始时在附近黄栗杪办起淠源第二高等小学堂,不久孙玉斋公捐出狮子山南侧自己的地作校址(据民国《孙绂庭先生行述》、百度《百年校史》),有实力的热心乡贤捐资建新校,以孙家为操办中心,到武汉等地考察确定规模和图纸,建成"玉玺楼",1918年开学,由西镇各保承担或个人资助办学经费。生源遍布原西镇,分归两县后仍然共办,所以1937年办成初中时称“两县联立西镇初级中学”,简称 “霍立联中”或“狮山中学”。玉斋公次子雨航先生撰有《先母卫太恭人行略》,记述了建校时的一个侧面:</p><p class="ql-block"> “清末吾邑除城有官设高小外,以下乡区全无小学,先严与同区士绅计十人,筹设淠源高等小学堂于黄栗杪,后建校舍于上土司之狮山。先严受推主持兴建,尤以士绅聚会纷至沓来,吾家酬酢特增,先母日无宁日,从未借不健稍休……”</p><p class="ql-block"> 就读上土市中学时还小,这些都是几十年后才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玉玺是印,这座楼外形即是一方印置于印盒之中,楼中部突出,犹如印钮,设计颇具匠心,望之文气森然。</p> <p class="ql-block"> 1999年,第二代来瞻仰百年旧楼,大约是冬季。建筑主体大抵是1965年毕业时的样子。东侧红墙面平房当时是学校的澡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如今,原宿舍楼已焕然一新,成了这所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学校后来发展成为省示范高中,拥有数千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玉玺楼也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2013年拍摄。早年,楼西侧平房是女生宿舍,房子形制还似旧时,2013后哪一年,又重新翻建了,现在看来,与主体楼统一和谐,然而与记忆中的感觉毕竟不同。</p> <p class="ql-block"> 最近,2017年摄。</p> <p class="ql-block"> 发展</p> <p class="ql-block"> 是1965年的梧桐树吗?</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条宽路连接宿舍楼和教室,两边是学校的水田,今天仅剩的这几株梧桐就在靠近教室的上坡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狮子"本是向东昂首的,崖石构成狮首,有型,当年(1975,据说)"农业学大寨"取石,炸去了狮面。河东石崖是母狮,旧传有双狮争长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原教室历经沧桑,今天仍在。走廊檐柱已被包括了,不可见。</p> <p class="ql-block"> 楼前通往小街,是入校主路口。</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来这里,2017年8月。</p> <p class="ql-block"> 清晨,上早操。2013年4月</p> <p class="ql-block"> 老楼鸟瞰</p> <p class="ql-block"> 室内校会、开学毕业典礼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兴办之初,学校教学、住宿应该统一在这所楼内,日渐扩建,教学与生活区分离。至世纪初,玉玺楼苍老不堪,一度废置。</p> <p class="ql-block"> 新葺用心,仍不失当年形制。</p> <p class="ql-block"> 看爷爷住哪一间</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来游</p> <p class="ql-block"> 找找开门关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好象还没看够</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最高领导层</p> <p class="ql-block"> 把几份记载合併,基本上包括了三年间在校工作过的教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 校长先是李健飞先生,听说他去参加过六几年的全国群英会,后任蔡盛德先生。这份学业成绩通知书上,第二个印章是教导主任刘际全老师,即后面一张照片居中者,2004年我和妻偕同事前锋一道去看望老人家,他热情留我们吃午饭,看还强健,可是今已作古。当年学生已垂垂暮,老师多仙逝,祝刘化众老师、段大泉、蔡成云、王良畴等老师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油印年代,刘际锐老师包罗学校试卷、奖状、学生成绩通知单一类的刻印缮写。想想,在钢板上铺又脆又薄的蜡纸,用针尖似的铁笔,一笔一划刻出字、几何图形和符号,那么美观,一丝不苟,得有多大的耐力!</p><p class="ql-block"> 1965年元月放寒假,我们拿到一份三四页纸油印的春联文字,印有一百七八十幅春联,便是刘老师刻印的,记得有"三面红旗迎旭日,五陵春色泛桃花",文句很美。学校能想到,能这样做,体现了这所老校厚重的人文精神。之后好多年,我在老家写春联,时时拿起它,也保留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在教导主任刘际全先生家。照片中,我小学时的班主任程希龄老师在座,他后来也在上土市中学。初中金崇国,李思国同学陪同。</p> <p class="ql-block"> 这记录虽然是很早的,是否准确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谁还能想得起来当年的座位?</span></p> <p class="ql-block">陈运霞同学月初所写的文章——《致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母校领导暨全体师生员工:</p><p class="ql-block"> 生我是父母,育我是母校。我们是上土市中学上世纪一九六五届初三(3)班的毕业生,亦称建国以来第七届。</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间毕业离校已历五十三个春秋!当年成童稚气,如今叟者古稀!趁目前脚稳步健,重返故里,造庐而访!以此,领略母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吾辈等众在校期间,无电、无水、无交通,曾记得,凿井十米引水源,杠杆原理助手提;千余名学子,拥栖在玉玺楼上、下两层,玉玺楼向南二百米,沿1.29大道三排六幢,十二个教室。辛勤园丁在这里耕耘,莘莘学子在这里求知,晚间老师在居住地不足二十平米的房间办公、备课、批作业;学生并桌在煤油灯下自习。几乎接近匡衡凿壁借光的境界!凡此种种都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如此落后,简陋的环境,然一大批专业出身的知识分子老师在这里委屈;在这里奋斗,在这里拼搏,在这里教书育人培桃李;授业传道洒热血!每念及此,遐想连篇!</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追忆几位已故先去的恩师;刘公际全老师;王公国粹老师;方公明清老师;刘公际锐老师;祝公葛升老师;程公舜玲老师等等。他们是母校的先驱,确能堪称至圣先师!回眸往事是他们兢兢业业教学子,默默无闻在杏坛!他们的精神永在,他们的名字永存,都将会流芳百世,千古景仰!</p><p class="ql-block"> 当今新领导、新理念、新规模、新环境的崭新校园,足能慰藉上列先师的在天之灵!亦更幸运当今健在的刘翁化众老师;段翁大泉老师;王翁良畴老师,更是爱生如子,严谨教学。诸多如父如母的先驱业师,在艰苦的环境里,没日没夜地勤奋工作,培育桃李的业绩,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值此,年届古稀的离校学子,衷心祝愿他们耄耋之年乐享天伦。预祝他们延年益寿、寿超期颐、颐养天年、合家老幼清泰、阁府平安、瑞启祯祥!共同鉴定百年母校的新姿、新貌!</p><p class="ql-block"> 纵观玉玺楼仿古重建,它是百年母校的象征!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整齐划一的办公楼;舒适整洁的公寓楼;完整配套的体育实施;若大的校园,宁静的环境。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百年母校期待可望,前景辉煌。六五届学子访后感慨,观后惊叹!附:</p><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年返母校,三生有幸入黉门。多学精思修身礼,十载寒窗启吾心。年增月进齐家伦,重研治国匹夫任。母爱恰如师尊睿,校风天高地廻情。</p><p class="ql-block"> 六五届离校学子陈运霞 敬书</p><p class="ql-block"> 二0一八年四月四日</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大辫子是清朝的吗?</p> <p class="ql-block"> 试卷全靠手写刻印。</p><p class="ql-block"> 一题8分跑了!不知当时的心情怎样……</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作文簿纸张粗劣,国家经济困难可见一斑。三年后,作文本漂亮了。</p><p class="ql-block"> 每篇作文老师批阅后,我们要填上正确的字,一学期下来,把作文题编成目录。</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歌片、画片是那时不易到手的时髦物品,像二三十年代的美人月份牌,六十年代的毛主席像章一样。</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印出的个人诗文集,首篇就说到母校,说到上图中的歌片。</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夕,参加招飞——空军滑翔员选拔,在学校初选后,一行数人走百余里到县城霍山中学参加体检,复选,仅鲁先舟同学被选中,最后也没有上天。回去那天还写了日记,从中可以得知,霍山至英山这条公路于1965年开始修筑。</p> <p class="ql-block"> 学毛著,学军亊,声援越南。</p> <p class="ql-block"> 【毕业典礼讲话】</p><p class="ql-block"> 1965年,上土市中学</p><p class="ql-block"> 初三(2)班学生代表卫才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校领导,全体老师,亲爱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经毕业了,即将离开可爱的母校,离开你们了,在这临别的前夕,我代表三(二)班全体同学,向党、向你们谈谈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我们象一年级同学一样,跨进了这个学校的大门,接受了党交给我们的光荣的中学学习任务,接受党、老师们的教育。那时候,我们还是一个不大懂事的孩子,很缺乏政治涵养,进入学校,只是糊里糊塗地为学习而学习,后来,党的教育,主席著作的指导(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为革命而学习的目的,并以实际行动实行它。所以,今天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毕业生了,出色地完成了党和祖国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三年中,我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丰收,这与党的教育,老师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三年中,我们在德育方面的丰收是很大的。我们进行了许多关于阶级斗争、学习雷锋、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寨和大庆、访贫问苦等活动,同学们在许多活生生的事例中,亲眼见到、听到劳动人民解放前的痛苦生活,提高了我们的阶级觉悟,我们更坚定地站稳了无产阶级立场,增加了对一切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憎恨,更加热爱党和祖国。因而我们开始树立为革命而学习、为祖国而学习的雄心,“一颗红心,多种准备”的壮志。同学们在语言上、行动上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在挑选飞行学员(滑翔员选拔)运动中,我们表现得异常积极,听报告后,我们纷纷表示服从祖国挑选的决心,写了决心书,并有10人参加了复检。</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开始学习主席著作,并能明辨大是大非,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使它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每个人都在主席著作指引下不断成长,实际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例如杨得传同学,受主席著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引)影响,能奋不顾身,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抢救火灾时能不顾个人利益,穿棉裤下塘舀水。陈守松同学能学习愚公精神,克服困难,以前成绩很差,现在有了显著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三年以来,我们在老师们辛勤教导下,智育体育方面成长也是很快的。从学3+2=5到现在的无理方程,高次方程,并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解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计算问题。从三年前一张空白的几何纸上绘出了相似多边形,三角函数,从几句不象话的句子和连篇的错字,到能写成一千多字的通顺美观的文章,还会写论文,这里面付进去多少的劳动啊!由于同学们顽强不间断的锻炼,体质增长很快,所以有不少人上次参加了空军(滑翔员选拔)复检。我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为革命创造了本钱——健康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我们)已向党汇报了三年来的学习成绩,等候党的分配,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半月后我们就要奔赴各个岗位,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很兴奋,现在我们已经树立了为祖国(作贡献)的一颗红心,做好了多种准备,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决不辜负党和毛主席以及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如果录取了高一级学校,我们就进一步深造,为革命多学些知识,如果未被录取,就愉快地走上农业战线,把知识带到农村,促进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四化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要走了,但党委、老师的教导,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促使我们改正缺点和错误,进一步发扬优点,戒骄戒躁,永远革命,接好前一辈革命的班。</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是革命的熔炉,她培养了无数的知识青年,为革命、建设输送了大批力量,她有光荣的历史。今后,我们希望校领导、全体老师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教育同学,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同学们更要认真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学习主席著作,接受老师们的教育,努力学习,使自己革命化,练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本领。</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全体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在新学年取得更为巨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 2013.6.12 电脑输入 )</p> <p class="ql-block"> 毕业典礼发言原稿</p><p class="ql-block"> (按原貌录入Word文件)</p> <p class="ql-block"> 古楼已是省重点保护文物,西山文化研究会驻内(后迁址 今在迎驾小镇)。岁月不居,沧海桑田,我所上过的学校恐怕只有她——这座当时的学生宿舍楼还可以原样长期存留。</p> <p>狮山作为西山文化的摇篮,言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 不同时期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2018.4.20 首辑于合肥天鹅湖畔</p><p class="ql-block">2019.4.15 六五届部分同学六安首次聚会,见另一帖《美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五十五年后几位同学临时相聚,留连母校。</p> <p class="ql-block"> 垂髫千日聚崇楼,烂漫年华梦里收。</p><p class="ql-block"> 狮子山头犹远望,花园河水日悠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旋地转。今天,生源剧减,学校已非盛日规模。</p><p class="ql-block"> 又有几位老师仙逝,再发此帖以志悼念。</p><p class="ql-block"> 2025.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