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映象.水墨滋味》

烟台.王林

<h1>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r> ――老子《道德经》</b></h1> <h1> 西瓜,又名夏瓜、寒瓜。它名字有一个来历:据说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定名为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另外一种说法,西瓜并非源于中国,因为从西域传来,所以叫西瓜。我倒是倾向于,后面的这个说法。</h1> <h1> 从字面意思看,说人的气质如同兰花香气清新。从寓意来说,是人生学养情趣,自在恬静山水之间,返朴还原于自然。其实人的本性,就是自然的属性。所以,越是贴近自然,越能回归人的本源。</h1> <h1><br>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意诚,不必非要注重形式。所谓形式,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内在修为,才是需要去追求的境界。所谓禅修,也并不神秘,寻求平常心,即是悟禅。常言道:香火散尽,处处皆是道场,大概是这个意思。</h1> <h1> 达摩祖师,古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力。</h1> <h1>  人生太累,是由于背负得太多。回过头来看,我们一生所背负的,其实一大半是多余。所以说,人给自己加负担容易,懂得放下的人,才是大智慧。道理真简单,不是每个人真明白。人的可悲之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明白的想法,却不去做明白的事。</h1> <h1> 岁月从来都没有放弃,把我变老的较量,可我从不埋怨时光,更不会委屈自己。实在老得走不动了,正好和你坐在一起,相互消费彼此的梦幻……</h1><h3><br></h3> <h1> 吃茶,如果只满足于茶的唇齿之香,未免疏于浮浅。其实,茶是一种可以回味的文化。据查,茶产生于4700年前神农时期,由此可见:茶与中华文明结伴而生。吃茶,是讲究缘的。分人与茶之间独自品味的缘分,人与人之间沟通共享的缘分。总之,各有滋味不可言喻。</h1> <h1>  我发现流行的達摩画,存在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人家達摩本来是天竺人,也就是古印度。可历朝历代画来画去,他的形象越来越接近了中国人的模样。极似广东人来山东开粤菜馆,久而久之都变成了鲁菜味儿。这种现象叫“同化”。</h1><h1></h1><h1><br></h1><h1>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天下,一个是元朝的蒙古人,另一个是清朝的满族人。不过后来,这两个朝代都被汉化了。可见汉文化,确实具有强大的不可颠覆性。</h1> <h1>  我的书法老师,市博物馆馆长史正夫先生八十三岁那年,一次笑着对我说:“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不喝。酒可以不喝,字不可不写。”老先生一辈子嗜酒和笔墨为命。虽已仙逝二十多年了,可现在想想,好在酒和字都没有亏待过他。</h1> <h1>  缘是万事万物万象变化发展的起因,是导致一切事件的因由,是奠定一个事物走向的内在动力。万事万物,皆由缘生,亦由缘灭。</h1> <h1>  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最熟知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怀念之情。</h1> <h1> 禅修,最难磨的是意志力。凡持久者,必有所悟。禅修,不在悟多悟少,明心者,万物豁然,思之过,必误歧义。故玄机莫测,超脱者,足以成事。</h1> <h1>  和尚的僧服叫袈裟,也有叫海青,并且不能乱穿,里面有许多讲究,知道的人并不多。出家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才能穿黄褐色的海青。袈裟海青算是最尊贵的僧服,大都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h1> <h1> 临帖,其实并不枯燥。关键是心要静下来,静入幻觉,自由穿行于时空。凡能达到此境此界,临帖人就变成了写帖人,所临其字,就有了归真的精气神。</h1> <h1> 前半生都是为别人做梦,剩下后半生应该做自己的梦。人生不短,可也不長,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从不短斤缺两。漏掉了这么好的时光,错在自己。</h1> <h1>  临摹汉隶《张迁表颂》部分。凡事都讲究寻根溯源,书法更是如此。无论你的字写得如何,都会问是什么体?这个什么体,就是出自“颜柳欧赵”,哪家的风格。故且,善书者,皆给自已的字,找个溯源的归宿,以亮明出身显赫,其实,真没有这个必要。师古而不泥,才是好字!</h1> <h1>  去临沂,在书圣王羲之故居碑廊,逐一拍照当代书法名家题字碑刻。无论岁月怎么沧桑,我都认识你一笔一划的模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