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赏析

念忧

<h3>白马寺是为中国的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均列于南北朝向的中轴线上。</h3> <h3>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h3> <h3>白马寺的园林格局以自然式为主,寓园林于自然,建筑的“人工”与自然的“天趣”的融合。白马寺以佛殿为主体的多重式院式布局。</h3> <h3>中轴线上的建筑多为方形,两旁的配殿为长条形,形体狭长,开间多而进深长,与主殿形成对比,方形建筑更能展现出寺庙的庄重。</h3> <h3>通过山门进入的第一个殿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的殿顶采用的是单檐歇山式屋顶,外墙为朱红漆。天王殿的明间为格扇门,次间,稍间为砖墙围护。</h3> <h3>天王殿前的植物采用了对称和自然式均衡的原则,排列整齐,形式整齐、严谨的布局形式。</h3> <h3>石碑上记录一些有关古人与白马寺的事迹,增加寺院的历史感,也渲染了庄重的氛围。</h3> <h3>白马寺使用的彩绘多为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是明清时期汉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h3> <h3>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分别代表了“风调雨顺”,鎏金佛龛,佛龛上的雕饰精美,细致,展现了当时的精湛工艺。</h3> <h3>走过具有特色的门洞,就到了大佛殿。</h3> <h3>大佛殿的南立面上,明间,次间为格扇门,稍间为砖墙,上开圆山墙。</h3> <h3>正脊“莲辨”之上饰有圆形佛光</h3> <h3>大雄殿为六扇格扇门,支摘窗,其屋顶为悬山式,里面放置了23尊佛像,佛像的的雕塑都为元代的“夹纻干漆”工艺制成的,现这项技艺已经失传了。</h3> <h3>接引殿为单檐硬山式屋顶,与清凉台结合为一体。清凉台只有南立面的明间是定格扇门,其余都为砖墙,接引殿是与另三坐佛殿相比,显得小巧玲珑,倩秀活泼。</h3> <h3>寺院植物都采用长青和具有宗教色彩的植物,能够强化寺庙的庄重感,增强禅意,多会种植一些古柏苍松。在原则上也采用对称和自然式均衡的原则。</h3> <h3>寺庙植物的配置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色彩有关。在中国寺庙的园林景观更倾向于自然式,随地形散点布置,融入自然。</h3> <h3>大佛殿前左右对称的种植了2棵银杏,和松柏。银杏枝叶繁茂时可遮阳,使寺院变的幽静,秋天变为金黄色,增添了欣赏性和历史性。松柏是长青乔木,如同寺庙长久的历史意义。</h3> <h3>自然式的植物配置,高大的乔木增加历史感。</h3> <h3>牡丹园的设置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历史含义。</h3> <h3>殿前栽种的植物大都为2株或者4株,株距相等,排列整齐,形式整齐,布局严谨。</h3> <h3>植物配置都是模仿自然格局,庭院布置一些高大的乔木,能够遮掩庙宇,使得庙宇含蓄醒目,也能给人一种远隔尘世,产生安静幽远的森林环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