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战友同志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在二十基地组建60周年之际,共同回顾过往岁月的故事,尤其对罕有人知的尘封已久的真人真事,是所有战友喜闻乐见的精神享受!今天就所了解到的,对外公开了的,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点滴故事与战友们共磋、共享,以曾经是一员的身份,做为对基地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的崇敬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感谢这些真实故事的参与者和颂扬者!对有些源于文件资料的故事,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或遗漏,一是请知情者予以指正,本人将认真核实、纠正;二是文中所有不妥之处,概由编者负责。也正是因此,才以【原创】的角度面世,以示担当,敬请战友万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大国重器研发起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会后,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上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研方面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元帅任主任并正式宣布中央关于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同时,成立国防部导弹局和国防部五院!</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全国科学規划委员会扩大会议”。会上一是确定了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和体制;二是确定了规划中科技发展的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 关于科技发展内容,是从众多科研项目中确定了五十七项,又在五十七项中确定了十二项重点项目。而原子能和平利用、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研究分列第一和第三。</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五六年紧急措施和一九五七年研究计划要点”中要求:“原子核物理、空气动力学等,利用铀、钍等原子核内所蕴藏的能量,水里重氢的核子聚变动力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动力远距离操纵、安全装置、燃料棒等取出、清理和重制,各种设备制造等。”</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喷气和火箭技术建立的要求是“在最短时间内,能独立设计制造民用飞机、国防所需喷气式飞机和火箭。”</p><p class="ql-block"> 在此规划下,中央军委提出了建立火箭发射及原子试验基地的报告!就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发出了“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的伟大号召和奋斗目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孙继先中将</b></p> <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下旬的一天,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孙继先接到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的电话通知:“你抓紧准备一下,明天坐火车回国接受新任务。”至于什么新任务,回答是:“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火车到达北京,前来接站的同志说去总政见肖华副主任。到总政,肖华说:“老伙计,军委决定你回来,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新任务,让你去折腾个导弹试验靶场。”之后,由聂荣臻和张爱萍把中央的部署和决定向孙继先做了传达!</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靶场筹建处已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左家庄炮兵大院东楼开始办公并掛上了“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钱学森在与苏方专家谈判技术援助细节!</b></p> <p class="ql-block"> 遵照“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由宋任穷、陈𢉼和钱学森等20多名专家以及工作人员共40余人的代表团赴苏联访问。经一个多月的谈判,苏方决定援助我们火箭导弹技术并签订了《十月十五日协定》。该项目的实施任务,由国防部五院承担!</p> <p class="ql-block"> 1957年12月30日,以盖杜科夫帶队的第一批协助我国进行靶场勘察设计的20余名专家到达北京!</p><p class="ql-block"> 1958年1月18日~2月5日,以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为组长,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海军训练基地副司令员杨国宇及总参测绘人员等参加的勘察组与苏联专家组一起分组对华北、东北、西北及海上进行了空中和地面勘察并于同年3月3日将勘察结果及建议报告了中央。因当时周恩来总理不在北京,毛主席批示由书记处处理。最后由邓小平、陈云和陈毅审核确定:在甘肃鼎新以北,额济纳河中下游的青山头一帶戈壁滩地区,做为陆上靶场建设点;辽宁葫芦岛地区为海上靶场建设点!</p><p class="ql-block"> 在上报勘察报告的同时,陈锡联建议:这个工程,由工程兵部负责更为有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部机关及直属队秘密撤离朝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3月中旬,美国中央情报局向白宫呈报了一份秘密报告称:“中共驻朝鲜西海岸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突然于近日神密失踪,现去向不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时,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应一直驻扎在朝鲜,而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瞬间不知去向,引起了美军、美国政府、“三八线”以南的李承晚和在台湾的蒋介石匪邦的高度惊觉和担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实是,1958年3月6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批示:“同意孙继先关于20兵团部机关及直属队于3月8日撤离朝鲜回国组建靶场机构的报告。”遵照军委批示,于3月8日夜,志愿军二十兵团部及直属队是作为《联合公报》公布后志愿军第一批部队俏然撤出了朝鲜回国。兵团部机关及兵团部直属队到达安东后并没有停留。门、窗都遮挡着的钢板闷罐车,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行进着。车箱内仍然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不该问的不要问,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说的不要说”为主要内容的保密教育。当然,大家感到似乎比在朝鲜战场上的保密教育还要严格,并且更加严肃。即使到了就餐的兵站,站上所有标示方位的标誌牌都是遮挡着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火车走走停停地晃荡了四五天之后,要求整理行装,下车即全副武装紧急集合。一看周边,前后左右一片荒凉沙滩,再换乘汽车时,车上掛起了“向戈壁进军”的横幅。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是哪个戈壁。在汽车上摇摆起伏的顛波了大约三个多小时,真正的目的地到了。下车集合后,领导才宣布:“我们是为国防尖端武器发展而建设第一个导弹靶场而承担科研试验任务来了,此地就是祁连山下,黑河流域,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额济纳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志愿军二十兵团所属的六十七军、六十八军早已于1954年秋和1955年春,作为《联合公报》发布前第一批、第二批分两批撤离朝鲜,回国后分别驻守山东青島(67军)和江苏徐州(68军)。入朝后建制归属二十兵团的五十四军、二十一军是兵团部撤离后的1958年7~8月,作为《联合公报》发布后的第二批撤离的。经过安东毫无声息的分别驻防四川重庆(54军)和山西大同(21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一批反动派和帮兇蒋介石、李承晚等派出大批特务翻箱倒柜的寻找二十兵团去向,几个月来正在为没有准确情报而烦脑时,二十兵团部已在紧张而有序的调兵遣将,进行着实质性的靶场机构的组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0029工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我国差不多同时在为尖端武器发展而建设着三个训练基地。当时分别称A基地——综合导弹发射训练基地(酒泉);B基地——核试验弹着区训练基地(库尔勒);C基地——核弹研制、生产、储存训练基地(金银滩)。三个基地开建时的工程代号分别是:A基地——0029;B基地——0673;C基地——06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3月11日,由陈士榘任主任,赵东寰任秘书长,孙继先、张令彬、李寿轩、成军等组成0029工程施工建设现场勘察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指导下,分成五个组并分别配备了专业技术员,分头实施勘察,一组是工程大本营场区、二组是发射阵地场区、三组是测量场区(含测量甲区和测量乙区)、四组是鼎新场区、五组是辽宁葫芦岛场区。铁路施工勘察由铁道兵部独立完成,勘察结果纳入总体报告。其余五个组各负其责、齐头并进,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确定了各场区技术、战术各要素在点、号的配置定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7169部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4月11日,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主持会议,决定成立“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简称“特工指”)。”代号7169部队。由陈士榘上将任司令员兼政委,曾旭清少将任副司令员,黄文明少将任副政委,赵东寰少将任参谋长,姚国民少将任政治部主任,李基少将任后勤部长,王云任器材部部长,樊省轩任营建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4月24日,志愿军第十九兵团部机关第一批归国部队回到北京。经过一周休整后并经过严格政审、调整后,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撤销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建制。兵团部相关处、【办】,政治部全体,兵团部直属的通信、警卫部队,报社、印刷厂和服务社等单位与志愿军工程指挥部、志愿军后勤三分部一并整编成工程兵特种部队,建制归属“特工指”即7169部队,于五月开进额济纳旗场区。</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此同时,中央军委密集下达调令,从全军调来两个步兵师(195师和东北守备三师)、一个铁道兵师(铁道兵十师)、一个空军分部(相当于一个师)、九个工程兵团、两个汽车运输团(汽车36、37团)、一个通信工程团(通信工程二团)、两个工程建筑公司(北京建筑公司和兰州第四建筑公司)、三个野战医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测绘大队、一个水文大队、两架小型(安——2型)运输机等,大约近十万施工队伍湧进戈丹吉林大戈壁,在气候恶劣、荒凉贫瘠的大漠深处,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靶场施工战斗!</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18日,总政治部批复:同意陈士榘、黄文明、曾旭清、赵东寰、张贻祥、胡天兰、李基、王义忠、霍长茂、张少华十同志组成7169部队党委,由陈士榘同志为书记,黄文明同志为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7169部队党委直属工程兵党委領导。部队党委行使兵团级党委职权。</p><p class="ql-block"> 凡调到7169部队执行任务的部队,在执行任务期间接受7169部队党委领导。</p><p class="ql-block"> 7169部队党委在执行任务中,应与兰州军区和当地党委密切联系,取得他们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近十万人的施工队伍,分布在1300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的戈壁上,分散在40余个场区,各组的工程技术人员手里拿着2500余个大部分都要求达到尖端武器试验极高精度的建筑物图纸。有发射阵地、技术阵地、机场、铁路、公路、测试厂房、多种跟踪测试仪器设备的安装塔台、多种特种材料的制作及储备仓库以及一应俱全的发电厂、供油、供气、供电、供暖、供水、通信、排气、排水、桥樑、涵洞等试验、工作、生活等等一切配套设施,都必须全场一盘棋,按予定计划,先急后缓、边施工边投入使用原则,保质保量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组建第二十训练基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3月中旬,志愿军二十兵团部及直属队陆续到场区。由于基本建设是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所以制式营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绝大部分都是住帐篷,有的还住地窝子,条件异常艰苦。风沙一场连着一场,都说:三天刮一㘯,一㘯刮三天。天气干旱更使绝大多数人措手不及,裂嘴唇、沙眼泪、流鼻血以及由于给养的困乏,夜盲症营养不良等现象已较普遍。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了适当的特供措施以外,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使部队情绪高昂,干劲十足,誓为尖端武器科研做贡献,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在工作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展开了四项迫在睫毛的工作。一是在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支持帮助下,及时派出六个工作组,紧急奔驰全国、全军的大中专院校、各科研院所,有针对性的选拔、调集大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和试验所需大量辅助人员,大批人员陆续入场;二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展开了大范围、高强度的技术培训;三是为追赶时间,配合施工部队,边施工、边检查验收、边投入使用的原则,抓紧接收厂房和工作场所,使大量进口的仪器、设备尽快定位;四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马不停蹄的对设备、仪器进行安装、调试并展开密集的操作培训、合练。使部队全盘工作生龙活虎、热火朝天的展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58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之番号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代号:8120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9年2月1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签署命令: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9年2月5月命令:任命孙继先为第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任命栗在山为第二十训练基地政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至此,孙继先奉命组建最早承担陆、海、空、天“导弹、卫星、飞船”的发射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东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组建第二十训练基地,需要与北京总部专线直接联系,为了保密,必须确定一个呼号,总参通信局即利用当时毛泽东主席“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确定:二十基地的信息联络呼号叫“东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从此之后,整个军营尽是“东风”,至今久经不衰,愈吹愈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最初编制组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司令员:孙继先(中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政治委员:栗在山(少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副司令员:李福泽(少将),张贻祥(少将),林 毅(大校、1964年晋少将)</span></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徐 明(大校、1961年晋少将)</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张雷平(大校、1964年晋少将);杨 卓(大校、1961年晋少将)</p><p class="ql-block">基地司令部(由志愿军二十兵团司令部组建)</p><p class="ql-block">作战处、训练处、军务处、通信处(处长:胡嘉)、机要处(处长:任瑞成)、管理处、直政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通信团(由志愿军司令部通信枢纽部组建),团长:荆国庆;</p><p class="ql-block">军邮局(由志愿军司令部军邮局组建)兰州市二十七支局,局长:王厚任(中校),教导员:闫庆玲(在编职员,18级);</p><p class="ql-block">基地政治部(由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部组建)</p><p class="ql-block">组织部、干部部(部长:孙明远)、宣传部(部长:田 园)、保卫部(部长:阎五福)、群工部、秘书处;</p><p class="ql-block">文工团(由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第一演出队组建);</p><p class="ql-block">基地后勤部(由志愿军后勤三分部组建)</p><p class="ql-block">部长:张乃川(大校)</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曾凡有(大校,1961年晋少将)</p><p class="ql-block">副部长:杨学礼(上校)</p><p class="ql-block">医院:(由志愿军机关门诊部组建)五一三医院</p><p class="ql-block">基地工程部</p><p class="ql-block">部长:张志勇(大校,1964年晋少将)</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邓 迈(上校,1960年晋大校)</p><p class="ql-block">副部长:杜逸民(上校)</p><p class="ql-block">第一试验部(地地导弹试验部,由炮兵部队组建)</p><p class="ql-block">部长:呂 琳(大校)</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张邦良</p><p class="ql-block">副部长:崔子高(上校),李 濂(上校)</p><p class="ql-block">综合试验处处长:呂诚华</p><p class="ql-block">发射阵地主任:吕诚华(兼)、副主任:施存壁;技术阵地主任:石荣讫;发射大队大队长:施存壁(兼)、大队政治委员:张达慈、大队参谋长:王世成、大队副参谋长:候 福;发射中队长:忠 勇、技术中队长:孙培生;</p><p class="ql-block">通信时统站主任:刘同喜;</p><p class="ql-block">第二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p><p class="ql-block">部长:林 毅(基地副司令员兼任)</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蔡剑桥(上校)</p><p class="ql-block">第三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p><p class="ql-block">部长:江 萍(上校)</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田 园(基地政治部传部长兼)</p><p class="ql-block">副部长:李杰民</p><p class="ql-block">副政治委员:冯川流;</p><p class="ql-block">第四试验部(海军导弹试验部)</p><p class="ql-block">部长:杨国宇(大校,1961年晋少将)</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冰 野(大校)</p><p class="ql-block">副政治委员:王景宇;</p><p class="ql-block">第五试验部(飞行勤务保障部,后建制归属第二试验部)</p><p class="ql-block">部长:李国治</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林 雨</p><p class="ql-block">副部长:张 兴</p><p class="ql-block">第六试验部(测量部)</p><p class="ql-block">部长:乔 平(上校)</p><p class="ql-block">副部长:高维兴、王盛元</p><p class="ql-block">副政委:由子镇</p><p class="ql-block">基地技术学校(北京市通州东大街保安胡同副二号)</p><p class="ql-block">副校长:张超义</p><p class="ql-block">副政委:刘先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距离的传输信号线缆人工安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简陋的生活区营房,快乐的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黄文明(前排中间)于1959年在0029施工场区与7169部分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11月6日,聂荣臻元帅与7169部队指战员代表合影:前排左3黄文明、左5陈士榘、左6张爱萍、左7聂荣臻元帅</b></p> <p class="ql-block"> 0029工程中的重点施工项之一的鼎新机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场,跑道长4000米,宽60余米,另有各2000多米长的滑翔道和停机坪,即使到现在,也能起降所有型号的大型飞机。其修建时需大量多种型号的碎石。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就用了两个师,即东北守备三师和原19兵团65军195师,另加两个团,即工程兵4团、5团的部队兵力,专门碎石备料。碎石机械不足,就用手工抡大锤,把大量碎石用临时铁路专线,从祁连山下源源不断地运到施工现场。机场修好后,苏联专家也自豪地说,苏联也没有这么大的机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鼎新机场空中掠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发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11月5日,苏联单方撕毁“援助协议”的两个多月后,聂荣臻元帅(右4)和陈士榘(右5)、孙继先(右3)、黄文明(右2)、李福泽(右1)一起观看靶场建成后第一次发射的仿制苏联P——2弹的“东风——1号”导弹发射试验成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首枚导弹的发射成功,不但检验了新建靶场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可靠性,而且震憾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世界和苏联修正主义分子。可以说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血性!</span></p> <p class="ql-block"> 1961年1月,张爱萍付总长主持会议,对0029工程总移交。</p><p class="ql-block"> 承建单位——7169部队参加会议的有:陈士榘、黄文明、曾旭清、赵东寰、高万祥及相关工作人员等;</p><p class="ql-block"> 接收单位——0029部队参加会议的有:孙继先、栗在山、张貽祥、李福泽及相关工作人员等。</p><p class="ql-block"> 移交的工程总量是:各种厂房、营房、库房、机房、设备塔、台共计48万余平方米;水泥浇注道路185公里;场坪道路324万余立方米;铁路330公里、沿途火车站及护路站、点等共计43个(均含东风站至赛汉陶来站路段);钢筋砼浇筑桥6座;水池、水塔75座;污水处理场6个;建2X6000千瓦和2X450千瓦(备用、柴油)发电站各一座、35000伏变电站4座;6000伏变电站17座;安装变压器105台;多种发电机组61部;高低压输电线272余公里;输电明线4800余公里;架设无线电天线8座;敷设地下电缆(含动力、通信)900余公里;各种管网线路160余公里;安装锅炉、鼓风机、冷冻机、油罐、水泵、行吊车860台(套);修建水库一座;填挖土石540余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55万余立方米。施工主要机械、设备1700余部(套);运输车辆1678台;使用各种物资19500余项;消耗钢材53000多吨;水泥2250多万吨;本材1590万立方米。工程用工1025万个劳动日。工程预算5.5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4.18亿人民币,节约24%。工程提前半年多时间完成,确保试验任务按时实施!</p><p class="ql-block"> 另外,为了对上述主要工程建筑处于良好状态,从7169部队各工种中挑选优秀指战员组成一个团,继续进行维护、保养及检修工作,该团建制归属0029部队!</p><p class="ql-block"> 1961年1月下旬,0029部队送走了最后一批7169部队。</p><p class="ql-block"> 1962年12月,7169部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把0029工程所有事宜移交给军委工程兵部工程部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的番号,连同中国人民解放军7169部队的代号,一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撤销!</p><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这支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部队,出于对国防尖端武器研发情报的保密而封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军营——戈丹吉林大沙漠镶嵌的翠绿宝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7169部队建制沿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47年7月,晋察冀野战军(归晋察冀军区建制)。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杨成武,参谋长:耿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8年,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对外也称杨罗耿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参谋长:葛晏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3年3月,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韩先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副司令员:曾旭清,副政委:黄文明,参谋长:赵东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司令员:谭友林,政委:黄文明,参谋长:赵东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62年12月,撤销建制!</span></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元旦之夜,天安门城楼上,一片金光闪烁的部队高级将领,争先向毛泽东主席祝贺新春。毛泽东主席一手拉着陈士榘的手,一手拉着张爱萍的手,高兴而幽默地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导弹基地),他们下蛋(指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这番祝贺和鼓励说明毛泽东主席没有忘记这支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部队,党、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支传承着浓浓的红色基因的英雄部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88年4月23日,参加原7169部队组建三十周年座谈会的部分同志留照!马苏政(前左1)、黄文明(前左2)、陈士榘(前左3)、赵车寰(前左4)、姚国民(前左5)、蔡传云(后右2)、黄鹤寿(后左2)</b></p> <p class="ql-block">朋友,谢谢您的关注、支持和鼓励,更是热切期待着您的批评、指正,以臻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