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大漠壮观奇景

游吟小岛(和声)

<h3>拍摄:游吟小岛(和声)</h3><h3>文字:游吟小岛(和声)</h3><h3><br></h3> <h3>前面照片是行进在北疆途径中住宿地所拍,看到火红的夕阳余晖,这美景不由得让人心中狂喜和彭拜,哪还经得住诱惑,顾不上一路奔波疲惫和咕咕叫的肚子,放下行李,拎着相机直奔阳阳将要与我们再见的沙漠孤山,片片为证。</h3><h3>全部原图实景,无任何P图,原汤化原食,舒服!😄</h3><h3><br></h3> <h3><br></h3><h3>一大清早沐浴着柔和温暖的晨光,前往可可苏里。</h3><h3><br></h3> <h3><br></h3><h3>中午来到著名的可可托海地质三号坑。</h3><h3><br></h3><h3>可可托海“3号矿脉”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而享誉中外。上世纪六七十年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的部分外债,并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人造卫星研制成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号矿脉的全称为“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3号矿脉”。其中产出的稀有金属与《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中所指的锂(Li)、铷(Rb)、铯(Cs)、铍(Be)、铌(Nb)、钽(Ta)、锆(Zr)、铪(Hf)完全一致,是世界著名的超大型花岗伟晶型稀有金属矿床,属于重熔岩浆分异成因伟晶岩是世界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的典型代表,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已扬名中外。<br></h3> <h3><br></h3><h3>当你来到现场参观并对它的存在及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后,不由得肃然起敬,令人感慨及深思……</h3><h3><br></h3><h3>矿坑历史 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于1935年被阿牙阔孜拜(哈萨克族,哈萨克语:Ayakozbay Аякөзбай اياكوزباي)等人发现,并列为八处绿柱石矿点之一。这个富产绿柱石(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1955年元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我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又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小镇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4万余人,而且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 除了三号矿坑之外,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块额尔齐斯石。 1982年,来自成都的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所以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韩凤鸣无私地捐给了地质陈列馆,成了镇馆之宝。 这块价值连城的额尔齐斯石距今发现命名近二十周年。此前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两间平房的玻璃窗里,只有贵宾来可可托海参观时方能一睹它的风采。一般的游客只是听说而已,却无缘与它相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