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墟的变迁

月亮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一生中,总会相遇到许多人,许多物。人也好,物也好,总会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散了,就没了,留下给人的只有想念和回忆,流年日逝,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老家,站在高高的山岗,俯瞰山下年少时读初中的田园校舍,便使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三元墟,80年代我曾在那读过三年初中的一座旧日学校,许多山外的人或许听都没听说过,也不知道它在东南西北哪个角落。三元中学不是一直就有,只办了一届,我们初中毕业后就搬到了红云新建的中学,之前没有,之后也就没有了。三元中学,它的名字连同旧时的青砖瓦屋、木楼校舍、及所有让人怀念的旧时建筑一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原本不是学校,它是明清时期西京古道南北交汇处一个很繁荣、很热闹的驿站和墟场。因此人们一直都习惯把它叫做"三元墟",又叫"三元闹"。原址位于西京古道心韩亭、乐善亭、蓝关亭、仰止亭,寿德亭、纳凉避雨亭的东南西北交汇中心。古时南来北往的商旅、学子、及平民板夫走卒途经西京古道,走累了便在此歇脚、吃饭、住宿。</p><p class="ql-block"> 三元墟始建于清光绪2年(1876年),是当时西京古道白牛坪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今时红云三元村委。三元墟前身为白牛坪墟,以往的墟期逢每月农历四和九,墟场迁至大桥后改逢每月公历一和六。</p><p class="ql-block"> 三元原名为"三缘",含人缘、天缘、地缘,故称之为"三缘"。这里距湖南境内不出百里,每逢墟日,湘粤两地赶集的人聚集于此,往来人员多,商品流通快,市场经济繁荣兴旺。人们便说这里的地形好,四面环山,集元气、元宝、元祉于一处,有财气和旺气,故后来人们把"三缘"换称为"三元",三元墟亦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西京古道路上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天地广阔,人海茫茫,旅途中的每一次停留,邂逅的每一处风景和驿站,相逢的每一个陌路的人,冥冥之中或许都是天缘注定。我相信生命中所有的相遇皆因缘而起,不可预知、没有目的、没有欲念,故无需强求,亦无需知晓和寻问其昨日和未来。人事苍茫,世间万物,到最后缘深的即记得,缘浅的即忘记,聚是缘,散亦是缘。</p><p class="ql-block"> 据老家长辈们说,旧时的三元墟有许多房舍,墟场上有九栋廊亭,南北走向,靠北横栋为打铁铺及其它铁具商行。有锄头、菜刀、茅镰、犁耙、簸箕、箩筐、火笼之类的农具和编织物摆卖。廊亭按商品分类摆设,很有秩序。逢墟日,各地商客从心韩亭、乐善亭、寿德亭、蓝关亭、仰止亭等四面八方涌来。赶车的商贩,牵牛的农夫,挑担的货郎,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古道上吵吵闹闹,人马喧腾。</p><p class="ql-block"> 清朝中叶,时称"乾隆盛世",经济繁荣,商贸发达,每到墟日人来人往,西京古道途中建有茶亭,古道乡民免费为路人施茶送水。来三元赴墟的人,北至云岩、梅花、坪石、宜章;南至大桥、乳源、韶州;东至必背、桂头、乐昌;西至沙坪、秀水、湖南临武、嘉禾等地商贩,成千上万人聚集于此,三元墟曾一度成为清代以来乳北之名墟。 墟日市场上,主要是外地客商的零担货物小商品。本地的稻谷、大豆、水果、蔬菜等等其他农副产品,应有尽有。夏天市场上出售最多的据说是红云本地的禾花鱼,人们用箩筐或木桶挑着到市场摆卖,卖禾花鱼是季节性的,只在夏天才有,其余季节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卖牛、卖猪的地方,人最多、亦最热闹,四面八方的牛贩子或农民涌入此地。看牛、识牛、相牛的占据了东边半山坡。廊亭东南边是卖猪的地方,主要以卖猪苗为主,也有中猪、大猪等出售,卖的都是本地农家饲养的梅花猪。还有卖鸡、卖鸭、卖鸡蛋、卖玉米、卖麦子、卖高粮、卖黍米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亦经常听父亲说过,每逢墟日,空闲时他亦会和母亲一起去三元墟卖家里的猪崽和粮食,把自家地里种的蔬菜瓜果挑到墟场上去卖,换取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年轻时的父亲经常起早贪黑走西京古道到湖南、坪石挑食盐,挑布匹给商贩,赚点担工钱,其中的辛苦今人是不晓得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那时三元墟市场上除了卖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农副产品,还有很多小食摊档,小食摊里有农家米酒、猪肉、面条、油饼、馒头等食品,供外地客商食用。亦有专门为"赴闹"人加工午饭的快餐档口。还有卖糍粑的、卖豆腐的,一排排,一行行,占据了西南边的大空坪,他们用泥砖火炉架起铁锅,烧着柴火,滋滋的油炸声响成一片,油香四溢。卖油糍、卖豆腐的大都是当地农民,来赴闹的人都喜欢吃油糍豆腐,加点葱花、盐和辣椒,既美味又可口。蹲着、站着都可以吃,没什么讲究,比进饭馆吃饭要方便、简单、又实惠。然而这种热闹场面我们是没有看到过的,只是听长辈们常常说起。在我们出生之前的早几年,1958年,三元墟市场已随乡政府一起迁至了大桥镇,从此,三元墟日渐冷落。</p><p class="ql-block"> 后来三元墟成了三元小学,后来又办了我们那一届初中,上初中时,我们的校舍是民国时期建筑的青砖黛瓦四合院(昔日为地方政府乡公所的办公旧址)。四合院西边有一个大空坪,做学校操场。操场下面有一栋很大的青砖木板二层楼房,楼下靠南一间是代销店,卖的都是农家日常生活用品。靠北一间是初中一年级的课室,地下铺了木板,二楼铺的也是木板。</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一楼课室的木窗很小,课室有点阴暗。窗外是一大片菜地和稻田,亦有几棵高大的树木,春夏时节常听到窗外水田里闹人的蛙声和蝉声,亦能听到树梢上的鸟儿和屋檐下的燕子叽叽喳喳唱着歌来来去去飞翔在窗外的天空。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看得清楚。幸好我生得矮小,都是坐前面一、二排桌子。木板楼上是男生宿舍,经常听到有老鼠在木板楼上咯咯吱吱,窜来窜去翻寻男生宿舍里的食物。中学迁至红云的新楼后,这栋青砖木板楼地下的课室成了碾磨房。</p><p class="ql-block"> 读初中二年级时我们搬到了操场东面的四合院靠北边的房屋。四合院中间的空坪很大很大,而且四方端正,空坪地上镶着鹅卵细石和小青石块。小学、初中的课室,饭堂、宿舍,以及所有小学、中学老师的宿舍都在四合院里。初中的课室在靠北的一排房子,靠西一栋中间有间很大的廊道,通往操场和西边的房子。廊道两边是教师宿舍,住着三四户教师家属,及好几个年轻单身教师。靠南一栋中间是学生饭堂和四合院的大门,两边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室。靠东一栋中间为初中女生宿舍,两边是小学三、四、五、六年级课室,所有房屋均是砖瓦建造。</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后,西边那栋青砖木板楼连同东边的四合院一起拆除,所有的砖瓦旧房屋荡然无存。在原四合院旧址,新建起一栋钢筋水泥楼房为三元小学校舍及三元村村委会。物换星移,旧时的墟场和学校,如今亦只能当作逝去的年代的一种记忆。</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记得三元墟和三元墟中学的人已越来越少,三元墟周围的古道,以及三元墟墟场里原有的旧日砖瓦房舍,这些曾经承载过以往许多商旅以及我们年少时无数足迹的景物,已随时代的浪潮淹没在光阴的海洋里,以往墟日的繁荣兴盛以及所有的风云故事,亦随寂寞的山风远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月亮</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