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着太阳走 贫穷总会改变一一夜游下西坑

心海泛舟

<h3>下班时分,夕阳西下。初春的傍晚,微风吹过路边的树梢,隐约还感到一丝丝凉意。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东山岛前楼镇下西坑村,想去尝尝那里已有些名气的海鲜。</h3> <h3>从铜陵到下西坑的小渔港,沿着笔直的水泥公路,开车差不多半个钟头就到了。展现在眼前的是沿着海岸新建的一排排高楼,还有避风港内一艘艘小渔船,一座座“海鲜饭店”,让大家耳目一新,忍不住异口同声赞叹不绝,“哇,多年未见,下西坑变化太大了”!</h3> <h3>下西坑,原是东山岛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交通十分不便。记得十多年前,我去这个村的亲戚家,开着摩托车,沿着崎岖不平的田间小道,一路颠箥,好不容易才摸到亲戚家。这个村依山傍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海优势。但在80年代前,这里却是岛内一个比较穷的山村。村民守着那几亩地,靠种地瓜、讨小海为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像春风一样吹到了这个偏僻小村。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弄潮儿,做起了“本港小海鲜”这篇大文章。随着第一家岸上的“下西坑海鲜饭店”开张,铜陵、西埔等本县的食客络绎不绝,“下西坑海鲜味美价廉、“吃海鲜,要到下西坑”开始名扬县外。广东潮汕、漳州、诏安、云霄、漳浦等地的客人,慕名而来,蜂拥而至,一时间,下西坑海鲜饭店生意兴隆,名声大振。村民们瞄准商机,又在港内搭建起一座座海上“海鲜饭店”,更吸引了岛内外的食客“到此一吃”。</h3> <h3>夜幕降临,我们点了豆油水小杂鱼、沙毛焖菜脯、清蒸带鱼、虾仁炒米粉、白灼虾等7~8道菜,大家围成一桌,细细品尝,别有一番风味。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吃到的“赤翅鱼”,似乎不是本港野生的,带有人工养殖的虾塘土味。同桌一位业内人士对我说,有一部份鱼货是从西埔中心市场买来的,这也难怪,每天那么多的食客,哪有那么多的本港海鲜啊?!作为饭店从市场采购一些非野生鱼货补充不足,“滥竽充数”、“鱼目混珠”,也是情有可原、可以理解的。只是担心,要是内行客人吃出味道不对,感觉不是正宗的“下西坑海鲜”,稍一张扬,一传十,十传百,今后会造成信誉上很多不良影响,说严重些,砸了“下西坑海鲜”招牌,断了生意财路,也是不可为的呢!</h3> <h3>不远处闪烁的霓虹灯,港湾处吹来的习习海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h3> <h3>菜足饭饱后,一行人漫步在小渔港的长堤上,远处,夜幕下的大海,显得格外宁静。停泊在港湾处的渔船,静静地望着天空的星星,稍作歇息一下,等待着下半夜扬帆出海,去收获明天的希望。我们似乎看到,下西坑一一这个昔日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随着党的惠民惠农政策措施的推进,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一个集渔业捕捞、海鲜美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经济繁华小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