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盐井——古老的盐田

伍凯宁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芒康盐井——古老的盐田</h3><div>芒康盐井的古盐田已有1300年的历史,它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纳西民族乡的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距芒康县城107公里,海拔2300米左右。气候相对炎热干燥。农作物以青稞,大麦,玉米为主。</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为此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为争夺盐井食盐发生过战争,臧史称“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到了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的儿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还给了纳西人,直到今天纳西人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制盐方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盐井纳西民族乡,也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地处西藏芒康县与云南的德钦县之间。这个地区东北与四川的巴塘相邻,南与云南德钦县接壤,西与西藏的左贡县相连。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内陆的必经之路,今天是滇臧线上云南入臧的第一站。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乡。</div><div>&nbsp;&nbsp;&nbsp; 盐井的盐田不仅保留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相同的加工技艺制出的盐却呈红,白两种颜色。澜沧江东岸的盐呈白色,称“白盐”,西岸呈淡红色,称“红盐”,也称“桃花盐”。</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盐井的盐泉资源丰富,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和加达三处,共有83处井眼,日流量在140~2288立方米之间。目前乡里有制盐户143户,盐田3454块。每年的采盐高峰期是3~5月份,盐的收入占村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 据说西藏自治区有关专家提议把芒康盐井的古老制盐工艺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必是能够通过的。如果申遗成功,定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繁荣。(资料来自网络)</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