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吃茶去

篱笆小院

<h3>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被放在最后,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h3><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一般都会先泡茶,已显示对来客的尊重。客人手捧茶杯落座,一边喝茶一边与主人寒暄,比手中空无一物干坐着聊天气氛会缓和许多,神态也会自然轻松得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朋友间聚会聊天,茶是最好的媒介。一杯茶,一个话题,由此展开,前朝古代,坊间杂谈都会延伸开来。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能在一杯茶水的满与空之间付之一笑成过眼云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div> <h3>  前些年寄居德清新市。 有次与几个文友一起吃饭,其中一位朋友因生活琐事心情烦闷,借酒消愁喝得太快有了些醉意,酒劲上来了更是牢骚满腹,大家好言相劝就是固执地听不进去,气氛很是尴尬。于是大家提议去茶楼喝茶。</h3><div> </div><div> 新市的古镇茶楼坐落在古老的西河口,茶楼是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浸染了岁月痕迹的褐色木门板卸下叠在一旁,像一本合起来的书。茶楼的厅堂是敞开式的,古旧桌椅几张,三三两两坐着客人。我们常常喜欢挑廊檐下倚栏而设的藤制桌椅上喝茶。摆上瓜子果脯泡好茶,大家落座谈古论今说起历代“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等故事,引经据典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观念,终于把那个朋友的火气劝说得烟消云散。</div> <h3> 彼时月影西斜挂在黑白的马头墙上,微风吹来,西河口廊檐下的一串串红灯笼轻轻晃动,倒映在底下的河水中,成群的小鱼追逐灯光的倒影,使河面泛起圈圈涟漪令夜景如梦如幻。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唐宋时期繁华的夜市,众人相聊甚欢,随景说及关于当地历史的沉浮变迁,茶水续了一次又一次。我也借景抒情写下: “畅饮美酒,谈吴越佳话,论春秋野史正传。浅斟清茶,看浮云际遇,品人生酸甜苦辣。”并随手拍了古镇照片附上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里。有做广告的网友看到了,留言说:好词借用,抄袭走。<br></h3><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现在的茶是喝的,吃茶只是老底子留下来的说法。有资料说,唐朝时人们真的是“吃茶”而不是“喝茶”,茶是用研细的茶末与一些调料拌在一起吃的。到后来为了更提升茶叶本身的香气,把茶叶单独分开来冲泡,才开始有了喝茶的说法。以前传统的茶具是连底碟带盖子的茶盏,喝的时候用碟子端着茶盏用盖子撇去浮在上面的调料,或者用嘴吹开漂在杯口的茶末,低头慢慢饮用。现在茶叶用沸水冲泡以后先半沉半浮在杯中,泡透了以后会沉入杯底。喝茶时端起杯子就能喝,以致平常泡茶的杯具基本上是不用盖子。</h3> <h3> 现在人们喝茶大都也会添加一些或为养生或为提香的配料,有菊花、枸杞、茉莉、玫瑰、桂花、枣片等等。我却喜欢在秋冬季节上山去采茶叶花(不是用来欣赏的茶花),用罐子密封放入冰箱速冻保持花型完整,泡茶时取一朵置于杯中,明黄色的茶花浮在碧绿的茶叶之上,淡雅的清香随着热气袅袅上升,渐渐弥漫散开在周围,眼前的花茶,也仿佛是盛开在大自然的茶园之中。</h3> <h3>  凡事万变不离其宗。现在的茶楼实实在在是以吃为主的,喝茶只是为聚会消遣找一个借口,然后在品尝各种各样的零食中度过一段美好时光。</h3><div><br></div><div> 我有几个相识几十年的发小,每年相约聚会一次,总是找一茶楼,挑临街靠窗的位置,看路上人来人往边吃边聊,消磨一个下午。聊得话题很广,各自生活里一年间身边发生的小事情,虽然说的都是零零碎碎的片段,也能或多或少了解了彼此的近况。发小之间分别一年,但在以茶会友的重逢中熟知彼此生活中的一切而拉近了距离,好像我们之间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杯茶在手,慢慢吃各式小吃,慢慢聊各自生活,时间也慢慢过去,这或许是闺蜜间最好的相处模式吧。</div><div><br></div><div><br></div><div> 喝茶对身体还有好多益处,唐代诗人顾况在《茶赋》中写道:“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就列举了喝茶对的种种好处,喝茶也成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常态。</div><div><br></div><div><br></div><div> 天气晴好春暖花开,约上两三好友,不如吃茶去。</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