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林芝的梨溪坪~镇巴天坑采风之二(原创)

心灵福至

<h3>  昨天还感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h3><h3><br></h3><h3> (摄影:太乙真人)</h3> <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上天又给了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让我们感受平原和高山之间的季节差异:平原上春已归去,而偏远高山上正白雪映桃花。 </font></h3><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里的春天在飞雪中才刚刚开始。</span><br></div><h3><br></h3><h3> (摄影:芭蕉)</h3><h3><br></h3> <h3><br></h3><h3> (摄影:想飞的时候)</h3> <h3>  春天最动人心弦的是桃花盛开时:夭夭桃花开、花落地成霜; 灼灼桃花开、 芳菲入水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却总能让人激情高涨,春心萌动。</h3><h3><br></h3><h3> (摄影:照片⑤~⑦想飞的时候)</h3> <h3>(摄影:太乙真人)</h3> <h3><font color="#010101">四月飘飞雪 、风动百花香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心似合音弦 、美景胜林芝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摄影:想飞的时候。)</font></h3> <h3>以前有一种记忆,叫春暖花开。以后会有一种永久性回忆,是终生难忘的~镇巴四月飞雪映桃花。</h3><h3><br></h3><h3> (摄影:⑨~⑩心灵福至)</h3> <h3>(摄影:11~12太乙真人)</h3> <h3>  我一直梦想去西藏林芝看桃花赏奇景,而今天从火地坝到梨溪坪村、一路映入我眼中的飞雪桃花,真是春风十里花香朴鼻!</h3><h3> 心底突然有种喊声:“还去什么林芝!镇巴就有林芝,甚至胜过林芝!”</h3> <h3>按照计划:我们要沿圈子崖天坑方向新修的山路行进,从山上俯瞰一个原始村落的地理地貌。</h3> <h3>  这个原始村落位置在几个典型著名天坑(天悬天坑→凌冰洞天坑→倒龙洞天坑 → 圈了崖天坑 )之间,四周高山围成的一个凹形高山草甸~“仓垭"。</h3> <h3>(谷歌地图:林海雪原)</h3><h3> 圈子崖,前面的两个草坝,小的叫“仓垭”,大的叫“北山岭”。</h3> <h3>  仓垭草甸后期形成了有人居住的梨溪坪古老村落。</h3><h3> 登上高山才觉得天的高远广阔,四周的田园山野尽收眼底。山下的村落~仿佛是人间仙境,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h3><h3> (图片:杨帆航拍)</h3> <h3>  镇巴县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较强,气温年差较大。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36天,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而梨溪坪村年降雨平均在1700毫米以上。是一个降雨量非常丰富的地域,但奇怪的是,这里却是一个人畜、耕地长年都缺水的地方!</h3><div>(图片:杨帆航拍)</div> <h3>  这里的土地长不出庄稼!只能种一些生长期较短的蔬菜,因长期缺水,土地产粮很少。吃粮要在其他乡村买,吃水也要在其他乡村去拉,因缺水村民生活很艰难。</h3> <h3>  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直经约一米的大水缸,专门在下雨天储存雨水。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买有拉水车,以满足牲畜和耕地用水。</h3><div> 大多数贫困的村民只能靠天雨吃饭,而从多张航拍图片上看,草甸四周山上的植被很好,甚至可以用“茂盛"二字来形容,但为何山下的盆地反而成了长不出庄稼的干旱地带???</div><h3>(图片:杨帆航拍)</h3> <h3>  这个问题困扰了村民们几代人,后来还是地质专家给出了秘底:这就是天坑地质板块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天坑一般都出现在峰丛喀斯特地貌,且地面河流切割很深的地区.天坑的形成分三个阶段:先是有地下河流;如果地质条件有利,由于水的长期冲蚀,就会形成地下大厅;长期被地下河水冲击、地下大厅垮塌后就形成了天坑。<br></h3><div> 由于几十万年的地质变迁,有迹象表明三元镇天坑群的地下河早已迁移,地下河床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且在梨溪坪村地下形成了一个巨型漏斗。</div><div> 所以尽管此地年降雨量不低于1700毫米,既使是连续几天暴雨,此地形如漏斗、下多少雨就会漏多少水。</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h3>(图片:杨帆航拍)</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镇巴广袤的地界上,有这么多的天坑群形成的巨大坑洞,它们斧砍刀削一般的绝壁深不见底,宛如一条深藏秘密的巨大地下黑洞。 </font></h3><h3> 听村民讲:这里产不出粮食,村民就得想办法找到其他活路。天坑群周边有一片亚洲最大的木竹林海、可以靠山吃山呀!可过去哪有什么公路?又哪有车可行驶! 巍巍群山,纵横交错,交通运输难如登天!用木竹做的竹器又怎么背的出去?出一次山就得十天半月!把人累死了、还赚不到一分钱! </h3><h3><font color="#010101"> 上百年前,梨溪坪地下水声隆隆、不绝于耳。一个聪明的人就经常背着干粮沿着有水声的地段和洞穴观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比镇巴海拔低的西乡地界找到了出口。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为了确定地下确实有一个巨大的地下河通道,他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在山上伐了十根松木,都比碗口粗,把它们截成一米长。</font></h3><h3> 因他沿水声走过一次西乡出口路,心中有数,通过周密计算、他和众乡亲商定好漂流木头的具体时间后,他就带了一帮人先行到地势低的西乡地下河出口等着,上游在约定时间将十根松木投放到洞穴中,让其顺着地下河漂流。 </h3><h3><font color="#010101"> 大半天十根木头就流到了西乡出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图片:杨帆航拍)</font></h3> <h3>  村民高兴的不得了。通过漂流运木的成功试验,村民们知道:地下河很宽,水流量很大且畅通无阻!</h3><h3> 于是村民们派人在西乡地下河出口安营扎寨,在村里的乡亲们砍伐了许多野生木竹,50根一梱一梱地绑紧,从梨溪地下河洞口漂流而下,大半天后,住扎在西乡地下河出口的人就陆陆续续收到了成捆成梱的木竹,再组织人卖到西乡编竹器或造纸的商人那里,他们每隔30天就派壮劳力带着卖竹钱回一次老家,在杨家河一带开始沿途买粮食、布匹、盐巴 。梨溪这边派人去接应。</h3><h3> 众人将 粮食等生活物资背回梨溪后,全村人按劳平均分配。正因为有了这条畅通的生命运输线, 黎溪才没有因为长年干旱而衰落灭亡。反而生生不息、繁衍至今</h3> <h3>(视频:杨帆航拍)</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朴原始的村子里,房屋基本是原始茅草屋。能进出村的山路明显看到是近两年才新修的。可想而知,这么多年此村因交通闭塞发展严重滞后,甚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font></h3> <h3>  但这里却是人与动物及自然和谐相处的天堂。畜禽是靠自然天养的, 家家户户的猪都放养在户外,都在房前屋后自由觅食。</h3> <h3>鸡也是一群一群地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h3><h3><br></h3><h3>(摄影:芭蕉)</h3> <h3>可能是散养、运动量多,加之享受了充足的阳光雨露,这里的牲畜个个毛皮光鲜亮丽。</h3><h3><br></h3><h3><br></h3><div>(摄影:贾老师)</div> <h3>(摄影:芭蕉)</h3> <h3>这里家家户户都有这种漂亮的竹篱笆。</h3><h3><br></h3><div>(摄影:贾老师)</div> <h3>  许多地方的牛是春天赶到天坦或高山中的草甸里,任其自生自长、晚上睡洞穴,喝得是天然雨水,甚至是天然矿泉水,吃得是天然绝无污染的鲜草~畜禽天养式,所以每头牛毛皮发亮、体态矫健、精神气十足。</h3> <h3>这里堪称中国西部最原始也是最美的香格里拉。</h3> <h3><font color="#010101">野牛群也时常出没。</font></h3> <h3>(视频:心灵福至)</h3> <h3>  放眼望去:四面群山,盆地中花田纵横交错、红色的土地、白色整齐反光的地膜、茅舍及少量现代的蓝色彩钢瓦、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原生态自然乡村景观,自然和谐地呈现在大家的眼前。</h3><h3> 这里原始、纯朴、简单、自然、宁静,让人轻松愉快,烦忧尽失。在这里只有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h3><h3><br></h3><h3> (摄影:薛老师)<br></h3> <h3>来了、我不想走!想在这里抬头看云卷云舒,低头看花开花落。</h3><h3><br></h3><h3> (摄影:薛老师)</h3> <h3>  梨溪原始自然,地质资源丰富。周边分别有世界级海拨最高的圈子崖天坑、最美心型天悬天坑、倒龙洞、凌冰洞,洼地、草甸等岩溶地质地貌,光照充足,天然纯氧,民风纯朴,适合休闲、康养、科研、开发、探秘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开发,是原始风貌保留最好的西部原生态村落。</h3> <h3>  天坑办田主任说:“ 镇巴县围绕地质遗迹资源的`三横七纵'交通网基本改造形成。镇巴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将更加便捷紧密。</h3><div> 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宣传和支持下,让更多的人走进梨溪,推动其发展。“</div><div><br></div><div> (摄影:心灵福至)</div><div><br></div><div> (后记)</div><div> 再次感谢“汉中在路上”团队,感谢镇巴天坑办的工作人员,感谢穿山甲探险队的勇士,感谢所有一路陪伴的同行者!</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