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四月天

彼得潘

<h3>宏村位于黟县东北部,整个村庄依山伴水而建,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h3> <h3>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屋前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因此被誉为“画中的村庄”。</h3> <h3>宏村的徽派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内部装饰和环境营造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代表着唐宋以来建筑和人居环境的最高水平,特别是“木雕、石雕、砖雕”三雕装饰艺术特色鲜明,技艺精湛。</h3> <h3>2000年11月30日,拥有876年人文历史的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h3> <h3>这棵红杨树已经有500岁了,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将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这棵大树是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齐天。</h3> <h3>宏村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h3> <h3>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皆为世所罕见。</h3> <h3>宏村始建于南宋,为汪姓聚居之地。公元14世纪中叶,生活在皖南黟县的汪氏家族还在筚路篮缕,以启山林之中。因为居住的村庄屡次遭受火灾,几经搬迁,他们终于在雷冈山下,找到了一处与祖先遗言中相似的安居乐业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h3> <h3>东西两条河流环抱左右,在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为此,家族的女头领胡重娘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以为池塘,引西溪水为补充,扩大为“月沼”,成为想象中的“牛胃”。</h3> <h3>通过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长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水圳被称为“牛肠”,水圳的水经过使用之后,全部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h3> <h3>胡重娘等人的智慧并不止于此,他们建造的完整水系,并不仅仅是给村民提供便利,而且还是实践宗族观念的流动载体。道路阡陌沿水圳而延伸,次第相连的人家引圳中水入院,饮用、洗涤、灌溉,岂能不饮水思源?</h3> <h3>如此一来,水脉与血缘相通,分门别户与家族总祠相连,宏村人以特有的方式迎接了传说中神牛的到来,独特而紧密的聚集在一起,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依旧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h3> <h3>乐叙堂,又名“众家厅”,是宏村的汪氏宗祠,位于村中月沼北畔正中,与月沼同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也是村中唯一现存的明代建筑。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h3> <h3>正堂开敞,正对天井,明间正中挂“乐叙堂”匾。中间三幅画像分别是汪氏初祖,徽州、宏村的汪氏先祖,两旁对联写道:“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h3> <h3>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总长1300多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宏村人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村庄上游的濉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h3> <h3>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h3> <h3>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了 “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h3> <h3>宏村始建于南宋,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为“宏村”。著名景点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树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义堂、碧园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2003年12月被评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h3> <h3>街巷婉蜒曲折,路面用一色青石板铺成。两旁民居大多二进单元,前有庭院,辟有鱼池、花园,“牛肠”水穿庭入院,滋润得游鱼肥壮,花木浓香馥郁。马头墙层层跌落,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玲珑的盆景假山,这些,都表明了宏村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h3> <h3>宏村景色秀丽,资源丰富,是旅游写生的好地方,这里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比如蟹壳黄烧饼、麻酥糖、绿豆兜、毛豆腐、黔县香菇、手剥笋、臭蹶鱼等。总之,来到这里你不仅有视觉盛宴也会有味觉盛宴。</h3> <h3>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菜、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制作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烘烤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历经数小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形如螃蟹背壳,故得此名。</h3> <h3>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即使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等精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层薄如纸,致烤制后酥松油润而不腻。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津津有味,是徽州地区传统风味小吃。正所谓“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h3> <h3>毛豆腐是徽州地区的传统名菜,就像臭豆腐,闻其臭而品其香,素有“徽州毛豆腐,打个巴掌都不吐”的美誉。通过人工发酵,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发酵使豆腐的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鲜美无比。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h3> <h3>关于毛豆腐的来历,这里有个传说。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随从在草堆中找到百姓藏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只得将此物在炭火上烤熟后奉上。不料,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h3> <h3>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这也正是宏村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图中,就是宏村八景之一的“南湖春晓”。</h3> <h3>宏村从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于是在万历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h3> <h3>风水先生说,牛有两个胃才能“反刍”,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南湖的“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h3> <h3>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曾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趣无穷。诗云“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h3> <h3>南湖书院位于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兴建的六座私塾,称“倚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h3> <h3>重建后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六部分组成,粉墙黛瓦,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雅。现为南湖中心小学校址,很难想象,在游人如织的情况下那些小学生又怎么安心上课。</h3> <h3>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又被誉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最后,让我们用大河直躬的诗句来做个总结——“青山绿水本无价,白墙黑瓦别有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