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会给你温柔的反馈;你对他凶,他也会在私底下默默的反抗。</h3><h3> </h3><h3> 人之初性本善,诚实守信是我们的原始本性,但随着外界的管控越来越严,孩子也真的会“无师自通”,变成满口谎话的“狼来了”的孩子。<br></h3><h3><br></h3><div> 宝宝今年5岁,有个暴脾气的“虎妈妈”和在外地工作的“周末爸爸”,为人父母是个终身的“职业”,我们也在不断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让我们反省在“虎妈豹爸”严控管束打压下的副作用。</div><div> </div><div> 一花一世界,每一件小事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反思:</div><div><br></div><div> </div> <h3> 那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正在忙着收拾出门的行头,你偷偷的把我已准备好的书包又从门口拿回小书房,过了一会又拎出来,跟我说:“妈妈,你不用帮我整理书包了,我已经全部收拾好了放门口了,等会我自己背着。”</h3><div> </div><div> 明显是一个反常的举动——明明已经帮你收拾好的书包,你又塞了什么进去?趁你去穿鞋子的空儿,赶紧打开你的书包一窥究竟:果然有个“违禁品”——昨天晚上你从爷爷家带来的“大哥大”,好多年前的“古董”,不知道从哪尔翻出来给你做了玩具。</div><div><br></div><div> 你又是想带玩具去学校了? 这已经是你近期第三次违反“明令禁止”夹带私人物品去学校!</div><div> 既然“明说”效果甚微,那我也换个“暗度陈仓”——偷偷的把“大哥大”塞回抽屉里,将你的书包又放回你原先安置的位子。</div><div><br></div><div>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以为你多聪明呢,只叹你有个“坑娃的妈”。你在沾沾自喜的同时,可曾想到妈妈也在“乐不可支”。</div><div> </div><div> 我们都是“演员”,我表情如常,你亦然。一路上,我实在憋不住了,揣着明白装糊涂地问道:“宝宝,你今天早上有没有做什么“坏事”?带了什么不该带的东西吗?”</div><div><br></div><div> 你一脸“茫然”样,“很无辜”地回答:“没有啊,妈妈,我很乖的啊,书包里都是学习的东西。” </div><div><br></div><div> 一连追问你几次,你都是这样的“诚实”模样。好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早上时间宝贵,等放学我们在慢慢“秋后算账”。</div><div><br></div><div> 行程不止,脚步不停,心里却一直在揣度你此刻的心情:</div><div> 你心里是不是还在“窃喜”——妈妈没有发现我书包里的“小秘密”?</div><div> 是否还在幻想等会到学校怎么玩你的“古董玩具”?</div><div> 好吧,你就继续“装”,我也很期待你到学校后,打开书包,看到里面的“秘密”不翼而飞是什么表情。</div><div><br></div><div> 晚上接你回家,你也一切如常,没有跟我提起任何“大哥大”的问题。好像事情就这样翻篇了,我也没找到合适的话题切入。</div><div> 但,意外总是不期而至,晚上在给你找阅读书的时候,拉开抽屉赫然发现“大哥大”怎么从第二层跑到了第一层了,我早上明明把它塞到第二层了。此时你也过来了,问你这怎么回事?</div><div><br></div><div> 东窗事发,你仍一脸淡定:“妈妈,我早上塞书包里是要还给爷爷的,因为妈妈说过,不能拿爷爷奶奶家里的玩具,我们家里的玩具已经堆成小山了,已经够了,不能把他们家的东西带回来。”</div><div><br></div><div> 又撒谎!还一脸无辜样,一脸坦然,思维如此敏捷,谎话张口就来。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声“虎啸”把你赶到“御用反思地”罚站去。</div><div> </div><div> 你一边罚站一边追问:要站到什么时候啊?我已经反省好了,我知道错了,妈妈你原谅我吧,我以后不这样了……</div><div><br></div><div> 认错态度倒是良好,但仍然无法掩盖你“累犯”的身份——第三次撒谎偷偷带玩具到学校。让你重复了一遍“狼来了”的故事,你现在就是那个“狼来了”的孩子。</div><div><br></div><div><br></div> <h3> 孩子在反省的同时,我也在努力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h3><div><br></div><div> 其实,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璞玉,就看我们父母用什么样的“刻刀”来雕琢。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根源肯定在我们身上。</div><div> </div><div> 孩子一路成长,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学习。</div><div><br></div><div>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碰“明令禁止”的“规定”,追本溯源,我觉得那可能是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div><div><br></div><div>1.重“堵”轻“疏”——要疏堵结合,开辟新路径</div><div><br></div><div> 孩子做错事,每次只是粗暴的跟他说“不能这样、不许那样”</div><div> ——“不许带玩具哦,老师不允许的”、“不可以撒谎哦,鼻子会长的”……</div><div> 却没有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告诉他“怎么办”——应该怎么处理呢。</div><div> </div><div> 就像抗洪救灾,除了要堵住洪水,更要有个疏导点能够泄洪,要不总会有决堤的隐患。 </div><div><br></div><div> 拿孩子再三带玩具这件事吧,他想带玩具去学校,无非是想给他同学“炫炫“,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理,那我们是否可以跟孩子商量,等周末的时候邀请他朋友来家里一起看看呢?</div><div> 给他一个新的路径选择,那孩子可能就不会如此固执的“暗暗抗争”。有时候疏堵结合,才能解决“猫鼠大战”。</div><div><br></div><div><br></div><div>2.未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主体——要控制情绪,蹲下来聆听</div><div><br></div><div><br></div><div> 每次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却没有蹲下来聆听他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对孩子发火,却未思考他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div><div><br></div><div> 就像“为什么孩子会撒谎”,他会告诉你:因为不想惹妈妈生气——妈妈经常看到他“犯一点儿小错”就生气的咆哮,为了不惹妈妈生气,只能用“自认为高明的谎言”来让妈妈平息。</div><div> </div><div>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即使他还是个孩子,我们也应该把他当做平等的一个自然个体,蹲下来聆听他的想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孩子只是想“讨好”你,不要对他太严苛了。</div><div><br></div><div> 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尽量不要动不动就对他施放“河东狮吼功”。</div><div><br></div><div><br></div><div>3.你的许诺是否做到——要以身作则</div><div><br></div><div> 我们自认为从没有教过孩子“撒谎”,那孩子究竟是如何“无师自通”的呢?</div><div> </div><div> 天下无空穴来风,肯定是我们日常的小疏忽造就了“璞玉”上的瑕疵,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去游乐园玩,结果因为加班而不得不把孩子滞留家中;比如答应要陪孩子一起看书,突然看到手机里的有趣信息自顾自的与朋友聊个不停,而冷落了一直在等待你的孩子;比如……</div><div><br></div><div> 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客观的“理由”,一次次吞噬着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对“信任”的理念,大人都不“坚持”,又怎能指望纯洁的孩子还能“不忘初心”?</div><div> </div><div>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还请务必以身作则吧,一旦许诺,务必坚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iv><div><br></div><div> 想通了个中缘由,想明白了解决之道,看着还在罚站中“自省”的孩子,虎妈妈也卸下来“咆哮”的面具,蹲下身,揽你入怀,轻声地与你探讨早上的“大哥大”风波。</div><div> </div><div> 那天早上过后,接连几天出门的时候,宝宝都会扬着小小的书包,一脸骄傲的对我说:妈妈,我今天书包里没有玩具哦,你听听,没有吧……</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