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月,花儿吐艳、柳枝婀娜,碧水传情、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在繁美的四月,昆明迎来了“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名师——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用知识的盛宴给春天增添了无尽美丽。</h3><h3> 第一节课是执教于高中阶段我们的师傅周丽蓉老师给初三的同学上的《我的叔叔于勒》。</h3> <h3>周丽蓉老师在课前示意同学们起立先向听课的老师们问好,一个小小的提示细节,足见师傅周老的教育情怀,从一点一滴做起教好同学们,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h3> <h3>课伊始,周老师让同学们在头脑中模仿电脑中百度百科的词条,依次介绍“于勒”、“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层层递进,深入文本,面对学生回答,时时提醒学生表达需要更加严谨,注意问话和提问的方式,选择的角度等进行适时的提醒,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h3> <h3>接着,通过“摄入”一词的理解,让同学们感受到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来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进行叙说的真实可感。</h3> <h3>接下来:从“我”的角度写了哪些人和事?哪些人对学生来说很简单,但在简单中亦需要认真理性的思考,文中的公务员应该是姐夫还是姐姐的未婚夫呢?通过周老师的解读大家意识到应该是姐夫,而且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哪些事需要从文章的细节处寻找,再次让学生深入文本,而且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h3><h3>如此多的事,最生动的在哪里?一个问题引发表达方式和情节设置的思考,前面为记叙,不动声色,而描写处则有声有色。前面为铺垫,后面为主题,于是故事和情节的内在排列是不同的。</h3> <h3>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周老师借用《小说面面观》中的观点:“所谓“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让学生感受这篇文章的时间顺序,文中的爱于勒——恨于勒——盼于勒——躲于勒便是如此;而“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接下来学生开始寻找文中的因果:因为父母厌恶于勒叔叔,所以把他打发走;因为接到两封信,所以我们全家去旅游;因为我们家拮据,所以盼望于勒来改变现状;因为来信,我们设计了上千种计划……学生积极的回答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氛围很是热烈。</h3><h3>通过因果逻辑的训练,学生意识到小说写作的精髓需要有悬念、伏笔,需要一波三折……这样的讲解,我想在以后学生的阅读或者写作中必定是大有裨益的。</h3> <h3>用不同的人物形象构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的话语中也许蕴含着很多深层含义,周老师问:“文中的母亲是什么形象?”“为什么母亲会小气吝啬?”同学们由最开始的“吝啬、唯利是图”到经过老师讲解后开始理性的思索,批判的看待文中的每一个人。</h3><h3>周老师还提示孩子们注意文中的船停泊的地点,第一次驶入是港口,第二次已经在天边,说明什么?希望越来越渺茫,就是在这样的解读中学生更加意识到原来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推进文章往前发展的伏笔,这样之后才会更加的引人入胜。</h3> <h3>宏观的把握一篇小说的阅读:由琐细的事件——精心的组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个过程,这是读书的方法,也是写作的方法。醍醐灌顶,一语中的,方法的宏观引领让学生从理性上去认识一篇小说的构成。</h3> <h3>故事中的事是不是就是“我”家的事?引发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的共性的思考,眼冷:无情揭露、讽刺、批判,但心热:字里行间浸透着作家的悲悯情怀。</h3><h3>就在这样深层的挖掘中,学生仿佛经受了精神的洗礼,不再是教条的批判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会进入作者的创作过程,分析出其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的原因。</h3> <h3>学生通过周老师的解读,各有所得,甚至有学生开始想去读莫泊桑写的其他短篇小说,我想这就是最成功的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性的看待每一篇文章,又温情的去理解、善待每一个文中的人物。</h3> <h3>最后的迁移练习又将引发很多的思考,如果《我的叔叔于勒》像一点星火,那更多的思考必定可以燎原……</h3><h3>悲天悯人,温情脉脉的讲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去理解每一篇文章和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谢师傅周丽蓉老师的智慧解读,理性思索和温情表达,语文教学之路漫漫修远,吾辈自当求索不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