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傈僳族“七人节”

杨继远

<h3> 大理傈僳族“七人节”</h3><div> 大理州 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委会白龙潭自然村是一个傈僳族聚居山寨,“七人节”是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村傈僳族的传统节日。2014年,傈僳族“七人节”被祥云县人民政府公布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div><div> 农历正月初七(2018年2月22日),一年一度的傈僳族“七人节”在白龙潭自然村如期举行。“七人节”源于傈僳族对天、地、人关系的原始认识,每年农历正月三十,傈僳人把大自然的生物、生态链排列为“一天、二地、三猪、四牛、五羊、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充分体现了“以食为天”的自然观159 6908 2701念。傈僳人把每年正月初七这天当作本命年来过,留传至今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七人节”。</div> <h3> 一、有朋自远方来</h3><div> 大年初七,来自丽江、楚雄、腾冲、大理、漾濞、永平、宾川、巍山等地的傈僳族群众来到白龙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从腾冲猴桥中缅口岸的傈僳族同胞来到白龙潭,欢度“大理傈僳七人节”。 白龙潭周边的各族群众及四面八方的嘉宾、国内外游客,也来到白龙潭共度“七人节”。</div><div>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广大铁路白龙洞隧道旁搭建的松针牌坊迎宾寨门,是迎接宾客的心门,也是傈僳族人守望耕耘者回家的心门。傈僳族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喜迎八方客人。要进寨门先敬酒,不喝三杯不能走。喝了三杯同心酒,幸福吉祥伴你走。</div> <h3> 二、上刀山</h3><div> 源于傈僳族人民把纪念明代兵部尚书王骥这位英雄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一一刀杆节(王骥也是大理州云龙县白族尊崇的三崇本主),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演变为傈僳族表演绝技的传统体育活动。”刀杆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div><div> 设坛祭祀完毕,上刀山开始,在锣鼓声中上刀人双手握住刀口,赤脚踩在刀刃上,一级一级向上攀登,当通过三道剪刀口到达顶端时,观众一片欢腾,掌声、鼓乐声和鞭炮声响彻云宵。接着上刀人打开了天锁,取出五谷、钱币、米粑等祭品撒向沸腾的人群,然后取下彩门上的红绸带披在自己身上,然后又从容地脚踩刀梯一台一台次第而下,安然无恙站在刀上下。接着上刀人再次登上刀杆顶端,由上而下,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div> <h3> 三、下火海</h3><div> 下火海前,仍然举行祭祀仪式。祭祀毕,在芒锣声和歌舞声中,下火海的傈僳族汉子光着脚,涌向长长的烧红的木炭堆,模仿各种禽兽动作,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他们毫不畏惧地在火堆里来回跳动,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傈僳族人民生活红红火火。</div><div> 傈傈族的 “上刀山”“ 下火海”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傈傈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都会为那些惊险刺激的表演及表演者感叹,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赤脚踏在刀山火海而泰然自若,需要怎样的技巧才能在刀山火海中毫发无损。这是个不解之谜,至今都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这也许是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div> <h3> 四、傈僳欢歌</h3><div> 由白龙潭文艺队演唱的一曲《傈僳咋来阿克努的欢迎》拉开了“七人节”狂欢的序曲,《知陪多》《起奔瓜器器》《知培玛多噶玛萨》《七人节之歌》等18个精彩民族歌舞节目,精彩纷呈,把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div><div> 今年的傈僳族“七人节”活动,是2018年大理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新一轮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之一。《知陪多》是白龙潭小学表演的课间操,而傈僳族的传统舞蹈——打跳,则让参加节日的演员和群众一起跳起了傈僳族的传统舞蹈,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