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小溪濑仔崎陂陂,</b></h3><div><b>船头船尾竖红旗。</b></div><div><b>红旗红膨膨,</b></div><div><b>锣仔鼓仔滚锵锵!</b></div><div><b> </b></div><div><b> 任何一首童谣都富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是一方百姓的生活写照,这首简洁朴实,琅琅上口的闽南语童谣,就是一首我们花山溪船家儿女的英雄赞歌!</b></div> <h3><b> 母亲一直住在南山桥头的老房里,和我弟住一处,前几年我迁新居叫她过来我家住,结果只一个晚上,天还没亮就吵着要回去了。几年来,我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到南山去看望母亲,前年我调漳州工作也一样没有间断过。我深怕母亲日子过得有孤独感,毕竟父亲走得早,我必须挤时间多陪陪她。无论如何让母亲幸福、快乐是我当下应尽的义务,没有托词,正如孟子所言:事,孰为大?事亲为大。</b></h3><div><b> 通常白天是没空去看望母亲,只有晚上才去,每次去看望她,其实就是陪她看电视,聊天。我常常是一手抚着她的背,一手时而握着她的手,时而指着银屏,给她当国语电视剧的翻译。从母亲的神情我能感觉得出来,有高兴,也有骄傲,当然我也乐此不疲。因为每当凝视母亲苍颜白发,心中真有时不我待之感。</b></div><div><b> 近阶段,我去看望母亲更频了,只要有空就过去,除了陪她看电视、聊电视外,还就是和她聊船家故事了,而母亲也是很自豪地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想知道这些,问我就对了!</b></div><div><b> 感恩母亲,我深信不疑,母亲那86载的人生阅历是我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当然我也知道,船家史不等于我们阮家史。</b></div><div><b> </b></div><div><b> 多日来,随着人事的走访与资料的翻阅,我对花山溪船民的勤劳、善良、大义与勇敢肃然增敬。</b></div><div><b> </b></div><div><b> 花山溪的船民解放前是由平和县船商同业公会(简称船公会)管理,1949年9月17日平和县和平解放,便由新政府接管,开始服务新政权。据《平和交通志》记载,解放初期,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第六专区(漳州)支前指挥部关于加强支前军用物资运输的指示,平和县委把分散在花山溪上的全部船只组织起来,统一管理,成立一支支前运输船队。因为当时还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和以张仁德为首的土匪分子在花山溪航道上对过往船只进行袭击抢劫,为了确保运输船队的安全,县委还组织一支20人的解放军小分队对运输船队进行武装护送。</b></div><div><b> 自成立之日起,在平和县委的领导下,这支拥有308只木船(小溪船211只,山格船16只,坂仔船46只,南胜船35只)的水上运输大军浩浩荡荡,活跃在从平和到漳州的航道上,完成一次次艰巨的支前物资运送和公粮调运任务,为漳州乃至厦门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div><div><b> 据统计,从1949年9月到1950年8月,仅一年之间,花山溪船民支援前线调运公粮达1760万公斤。</b></div><div><b> 本篇开头童谣里所吟唱的就是当年运粮船队支援前线,扬帆启航的壮美场景。</b></div><div><b> </b></div><h3><b> 1949年9月底,人民解放军兵临厦门,准备渡海登岛,解放厦门。10月5日,平和县委接到上级指示,急需调运一批军用物资(粮食和木柴等)前往漳州小港支援前线部队。县委接到任务后,随即抽调30只琯溪木帆船和48只坂仔小木船负责运送这批物资,10月6日中午,运输船队满载军用物资从琯溪码头出发,一路上,勇敢的船工们与解放军战士一道,机智勇敢地粉碎了土匪和国民党残余部队袭击船队抢劫粮食的企图,于10月7日傍晚,把物资顺利地运到了漳州小港,圆满地完成了运送支前物资的任务。参加此次运粮任务的船工英雄有欧斑生、阮松火、王金裕、陈原婴、陈泽安、黄启元、黄平常、林仓等。</b></h3><h3><b> 因为国民党兵提早拖走厦门沿海的大部分渔船,我军缺少船只运送部队渡海登岛,所能筹集到的都是浅海近海的一些小舢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内河用的平底小木船。这当时,深明大义的花山溪船民陈泽安、黄启元、林仓等人,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地把自家的木帆船贡献出来,支援前线运送解放军登岛作战。有丰富行船经验和高超行船技术的船民欧斑生、阮松火还报名当舵手驾船运送解放军渡海登陆。</b></h3><h3><b> 10月15日傍晚,解放厦门的战斗打响,在激烈战斗中,船民欧斑生凭着过硬本领,灵活巧妙地掌舵扯帆,冒着枪林弹雨,顺利地把全船的解放军战士安全送到登陆点,圆满完成运送任务,战后欧斑生被上级评为支前英雄,荣获四等功!</b></h3> <h3><b> 据欧斑生的孙婿钟荣章(照片上居中者)口述:战斗结束后,欧斑生驾驶的那只船上的整张帆布都被子弹打烂了。</b></h3><h3><b><br></b></h3><h3><b><br></b></h3><h3><b>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欧斑生的机智与勇敢让我们敬佩,而花山溪英雄儿女黄平常、黄荫、阮来文的大义与无畏更让我们景仰。</b></h3><div><b> 1950年2月15日中午,船民黄平常与船队一起运送公粮从小溪出发前往漳州,傍晚停泊南靖吴田村。半夜时分,黄平常发现不远处有只小渡船鬼鬼祟祟向运粮船队划来,黄平常心中生疑,便向对方喊话询问,结果话音刚落,一阵枪响,从渡船上射来一排子弹,站在船头的黄平常不幸中弹倒下。随船解放军战士王保玉与其他护粮队战士见状,立即向敌船开枪反击,残暴的匪徒终因寡不敌众,调转船头,逃之夭夭,船上的公粮保住了,可黄平常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b></div><div><b> </b></div><div><b> 1950年2月27日,平和县财粮科从琯溪港抽调船只前往南靖县汤坑村,接运从文峰运来的公粮。当晚,满载国家粮食的25只木帆船停泊在汤坑村过夜,准备天明启航运往漳州小港。半夜时分,一股武装土匪突然袭击运粮队,在这紧急关头,勇敢的船工们与护粮队的解放军战士一起奋勇抗敌。经过剧烈的战斗,终于击退敌人。但是在这次战斗中,年仅19岁的花山溪船家姑娘黄荫不幸中弹牺牲,而黄荫的哥哥黄清港为抢回妹妹的尸体,被这伙凶残的土匪用枪棒毒打猛击,身受重伤,生命垂危。</b></div> <h3><b> 据黄清港儿子黄俩根(照片上居左者)口述:黄清港因当年被土匪殴打,肺部严重损伤。在他的印象中病痛缠身的父亲,至少有五次吐血不止而与死神擦身而过。</b></h3><div><b> </b></div><div><b> 1950年5月12日,花山溪运输船队又一次胜利地完成公粮运送任务,从漳州返航至南靖宫仔前(现平和山格镇宝峰村),因船上没有公粮,距离县城也不远,解放军护粮队决定留下一名战士继续随船,其他全部队员从陆路提前回县城执行新的任务。不料当天晚上,停泊在宫仔前的运输船队又一次遭到武装土匪持枪抢劫。以张仁德为首的这伙凶狠的歹徒攻上船后见无粮可抢,气极败坏,竟然残忍地开枪打死船工阮来文,并把随船的解放军战士张温涼绑到岸上,惨绝人寰地将其活埋。</b></div><div><b> </b></div><div><b> 为了狠狠打击反动派的嚣张气焰,维护国家的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0年8月,平和县政府组织武装力量对花山溪沿岸土匪进行彻底围剿,月底,终于在平和县三坪村活捉了罪大恶极的匪首张仁德,彻底消灭了这股反动势力,扫除了花山溪航道的安全隐患。从此,从平和至漳州的航道再无发生土匪抢劫事件,航运船只得以安全航行,畅通无阻。</b></div><div><b> </b></div><div><b> 1951年10月,平和县人民政府追认黄平常、黄荫、阮来文等三位琯溪港船民为革命烈士。</b></div><div><b> </b></div><div><b> 英魂托日月,肝胆照昆仑,绵延不绝的花山溪水,培养了船家人的勤劳与善良,也哺育了船家儿女的勇敢与大义。烈士的事迹必千秋永载,烈士的精神将万代传扬。</b></div><div><b> </b></div><div><b> ——红旗红膨膨,锣仔鼓仔滚锵锵!</b></div><div><b> </b></div><div><b> </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