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纪念馆游记 - 2018年4月13日

Vincent Zhou

<h3>离开天后宫和龙津桥,我们直奔芷江之行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飞虎队纪念馆。</h3><h3>飞虎队是中国抗战时期中国和美国携手抗日的一段佳话,抗战初期,中国的空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英勇迎敌,沉重打击来犯敌机,但力量消耗殆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美国空军人员来华援助,不但自己抗敌,还帮助中国重振空军。他们先是以志愿人员的身份从事这份工作,在美国参战以后直接作为美军在中国的长空打击日军。飞虎队的诞生成长和辉煌战绩反映了这段历史。</h3><h3>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航空博物馆首次接触到有关飞虎队的文献和实物,深为感动,这次来到飞虎队实地参战的地方,得知有这样一个纪念馆,当然不容错过更为直接地直面这段历史的机会。</h3><h3>我们前往飞虎队纪念馆的历程,也堪称"长征"。从龙津桥前往飞虎队纪念馆,没有公共交通,虽然公交第五路巴士的线路有这个站点,但因为这段路的乘客稀少而被废弃,出租车也不见踪影,看来只能徒步前往。但问路时觉得不应成为问题,我们被告知,不用拐弯,沿着大道直行即可,长途大约一二里地,跋涉时间大约十分钟。就兴致勃勃地出发了。</h3><h3>但走了一段又一段,长亭连短亭,总不见尽头,数次问路,都是同样的回答,一二里路,十分钟行程。这样,接连不断地走了大约四十分钟,最后一次问路,才牧童遥指杏花村,远远地看到了纪念馆的大门。此时已经精疲力尽,深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是虚言。</h3><h3>芷江的飞虎队纪念馆成立于2005年5月,为纪念陈纳德将军和他的飞虎队而设,与2012年在昆明成立的飞虎队纪念馆,是中国两个同类的纪念馆之一。这两个纪念馆展示同一个历史题材,但各擅胜场,芷江的纪念馆设立在芷江机场,见证了中美空军携手合作的全过程,从成立一直到日军投降,昆明则是飞虎队与日军鏖战的主战场。</h3><h3>在参观芷江的飞虎队纪念馆的整个过程中发现,这个纪念馆尽管侧重芷江的情况,但展示的是中美空军合作共同抗日的全过程。</h3><h3>在描述我们这次行程之前,先回顾一下飞虎队乃至中美空军合作抗敌的历史。远在美国华盛顿的我在华东师大历史系的学友李晓路特地为我发来了他为飞虎队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成为美国驻华大使馆作为美国对外宣示的官方文件。</h3><h3><br /></h3><h3>根据他的文章,飞虎队的情况大致如下:</h3><h3> </h3><h3>飞虎队是抗战期间,志愿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美国飞行员组成的空军部队,飞虎队的英文是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 ,中文意为美籍志愿队,但此名几乎无人知道,反而飞虎队的名字家喻户晓。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在1941年12月20日与日本空军的第一战。</h3> <h3>从越南起飞的10架日本轰炸机被严阵以待的飞虎队痛殴,当场击落6架,3架受伤在半路坠毁,从而引起轰动。当时飞虎队使用的是P-40战斗机,机头画着鲨鱼头像,昆明民众以为是老虎,因此就有记者称之为"飞老虎",翻译成"Flying Tigers",陈纳德及其同僚觉得不错,在设计军标时就以Flying Tigers为图案,再翻回中文,就成了"飞虎"。</h3> <h3>飞虎队有不同的中文称呼,比如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美国志愿空军大队、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等。根据蒋介石在1941年8月1日下达给陈纳德的命令,当时的称呼是"空军第一志愿队",没有"美国"两字,当时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美国表面上持"中立"立场,因此,来华参战的美国飞行员,全部都以平民面目出现。</h3> <h3>飞虎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仅指1941年8月到1942年7月来华助战的美国第一志愿队。随着战事推进和战略需要,美国第一志愿队进行过多次改编,已非原来意义的飞虎队,但由于习惯,人们仍宽泛地把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以及和飞虎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驼峰空运队、中国航空公司等统誉为飞虎队。</h3> <h3>南京的航空烈士公墓内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刻着3305名抗战时中外航空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197名美国人,占捐躯者的三分之二。这些美国人大多是飞虎队成员。根据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的资料,二战期间,美国飞行员在中国击毁4000多架日军飞机,摧毁了数百万吨的日本军用物资以及数以百计的日军战车、货车等。</h3><h3> <br /></h3><h3> <br /></h3> <h3>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坐落在芷江机场东边,由陈列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物组成,展示了大梁的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地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等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h3><h3>我们首先参观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h3><h3>这个指挥塔又称第八作战指挥塔,为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二战时期的中美空军指挥塔,美军代码称之为"万能之王"。</h3><h3>该指挥塔建于1938年10月,砖木结构,占地428.45平方米,东头为三层楼房,西头为两层楼房。</h3><h3>从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先后有苏联志愿空军中队(1941-1942)、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等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芷江机场成为二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前进机场,盟军的战略空军基地。陈纳德将军曾在此指挥对日作战,尤其是抗战中的最后一战"湘西会战",陈纳德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取得了辉煌战绩。</h3><h3> <br /></h3> <h3>指挥塔内的办公室。</h3> <h3>指挥塔内的电报收发室。</h3> <h3>指挥塔内的黑板,显示飞机及其引擎的状态。</h3> <h3>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h3><h3>该俱乐部建于1944年4月,占地216平方米,砖木工字型西式平房。胶泥敷墙如蜂窝,造型坚实美观。系中美空军休息娱乐场所,中间为舞厅,两侧为酒吧和休息室。青石制成的奠基石上刻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空军第九总站站长高正明立"的中英文字铭文。为国家一级文物。</h3><h3>该俱乐部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h3> <h3>表现中美空军战士雄姿的群塑。</h3> <h3><br /></h3><h3>陈纳德将军塑像</h3><h3>&nbsp;</h3><h3> 飞虎队原本是一支招募来的"美国志愿兵",不受美军指挥,也不属于任何一支美军部队,没有番号编制,其成员来自后备役或退役军人,甚至还有刚从商业驾驶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是以平民身份志愿参加的,许多人不仅没有战斗机驾驶经验、甚至根本没有受过正式的战斗机驾驶训练。这样一批"乌合之众",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便与富有作战经验的日本空军展开激战,并大占上风,成为"空中英豪",不得不令人称奇。飞虎队的成功,与其创办者、指挥官陈纳德有很大的关系。</h3><h3> </h3><h3>陈纳德来华前在军中服役20年,飞行技术精湛,是特技飞行高手,也有自己独到的战术理念,但官运却一直不好,退役前还只是一个上尉,但他说,一位杰出的空军战略家,预见了空军从轰炸机为主到战斗机为主的转变,并撰文力推战斗机的优势。他于1937年退役,但旋即接到来自中国的邀请信,当时实际主掌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宋美龄出面邀请他来华考察中国空军现状并提出重整建议,陈纳德接受了邀请,从此命运丕变,成为鼎鼎大名的"飞虎将军"。</h3><h3> </h3><h3>飞虎队成立时,与美国军方没有任何关系,是属于中华民国空军的一支部队,称为"中国空军第一志愿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春天,美国派出航空部队前来中国支援抗战,由于飞虎队在中国的出色表现,美国政府考虑将飞虎队改编为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一部分,以上校军衔恢复陈纳德的美国军籍,并在8天后提升他为准将,任命他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指挥官。</h3> <h3>1942年7月4日飞虎队正式解散,编入美陆军第23航空大队,当时只有少部分飞虎队成员愿意留下来转入第23航空大队,大部分人选择离开。第23航空大队下属四个战斗机中队以及一个轰炸机中队,隶属陆军第10航空队,是驻华空军特遣队的主要部队。此后驻华空军特遣队改编为陆军第14航空队,陆军第14航空队一直在中国战区执行军事任务,因此也就被称为飞虎队了。</h3> <h3>飞虎队的各种徽章,琳琅满目,展现了其英勇战绩。</h3> <h3>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在实力上处于极其劣势的状况,但仍奋勇迎战敌机,大多以身殉国。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气概令人崇敬。</h3> <h3>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应邀出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创办航空学校,训练中国飞行员,组建志愿援华航空队,为中国空军建设和中国抗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h3> <h3>陈纳德是应宋美龄之邀来华援助的。在宋美龄的鼓励下,他向蒋介石说出了中国空军的真相,当时的战机只有91架,而蒋介石掌握的情况则是500多架。经过这番谈话,他获得了蒋介石的信任和支持。根据陈纳德的话,"有利于战争的胜利",是他们相处的底线。</h3> <h3>陈纳德对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重整旗鼓贡献很大。</h3><h3>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陈纳德建议国民政府加强大后方的航空设施建设。1938年10月,他奉命着芷江创办航空学校,为中国空军培续了大量航空人材。</h3><h3>国民政府还派遣大量空军人员前往美国学习。中国飞行员从美国学成归国,与美国空军混合,组成中美空军联队,并肩作战,屡建奇功。</h3><h3>中美空军以芷江为前哨基地,不断袭击日军运输线,,轰炸越南、香港、台湾和日本本土,重修夺回战区制空权。</h3><h3> <br /></h3> <h3>飞虎队承担了保护中国对仅剩的对外通道滇缅公路陆运和驼峰空运的重任。</h3> <h3>驻华空军特遣队改编为陆军第14航空队,陆军第14航空队一直在中国战区执行军事任务,因此也就被称为飞虎队。这是广义上的飞虎队了。9</h3> <h3>飞虎队鹰击长空,奋勇杀敌的画面。</h3> <h3>&quot;飞虎队&quot;的英勇抗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不少遇险的飞虎队员得到中国人民的救援。这是飞虎队员衣服上的标志,让中国军民了解他们的身份,及时施以援手。</h3> <h3>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记者陈香梅获得采访陈纳德的机会,这是采访时的情景。英雄美人惺惺相惜,他们最终结成千里良缘。</h3> <h3>陈纳德和陈香梅缔结良缘时的情景。</h3> <h3>侵华日军着芷江投降期间,&quot;飞虎队&quot;承担空中保卫重任,押送日本战机,护卫芷江空域,与芷江人民共同见证了这个中国近百年以来首次取得的抵御外侮的伟大胜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