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里是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150户布依人家沿山脚而居;这里群山环抱,重岩叠嶂,昔日的解放军依险要地形进军村寨剿匪如虎添翼;这里河流蜿蜒流淌,河水秀逸、清冽;这里有望谟县境内第三大坝美称;这里有传说的仙人溶洞…… 这里就是位于望谟县城东35公里美丽乡村——大观镇上伏开村。这里的山川美景、人文景观,吸引众多乡村旅游者的前往。</h3><h3> 双休日,为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邀约同事驱车抵达了这里。</h3><h3> 提前到达的队伍,利用空余时间到伏开河里摸鱼、翻虾巴虫,乐在其中。后续到达的会合后,在伏开村田园农庄小息,吃罢中餐,全体人员整理装束,向传说中的“伏开仙人溶洞”进发。</h3><h3> “伏开仙人溶洞”距离山脚约一公里,位于一座陡峭的大石山的半山腰上。路是毛毛路,蜿蜒曲折,但是同事们都急不可待前往山上溶洞看个究竟的急切心情,一刻都没有停留。为了在艰难行进中不至于因为稍有不慎而被茅草、野刺刮伤,或者出现滚坡的危险情况,此时,同事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显得格外突出,你拉我牵相互帮衬,披荆斩棘,攀援向上。近一公里的山路花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到了洞口,此时,映入我们眼眸的是,洞口侧面一大石头上刻有的“伏开仙人溶洞”明显字样,这说明我们到了传说中的“伏开仙人溶洞”。</h3><h3> “伏开仙人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赋予伏开村人一个神奇的尊贵的礼物,曾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址。2012年春节,伏开村民相聚洞中,自编自导自演充满地方民风民俗的文艺汇演,在黔西南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远方的家》栏目组闻讯寻来,专题采编对外播放,一时“伏开仙人洞”名扬华夏。</h3><h3> “伏开仙人洞”不止是因为人人皆知而神奇,更是因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而神奇。</h3><h3> 伏开古老的名字叫“湖开”,传说这里洪水泛滥,先辈们纷纷逃到山上避难,家园被洪水淹没形成一个大湖,湖的四周是高山,可谓绿水青山,从此这里先辈们居住在山上,过着以渔为生生活。后来祖先们为了生存把湖水开渠引流灌溉农田,湖水流完后变成如今伏开河,河岸便成了一大片肥沃的良田。当时先辈们无房居住,湖水退去后半山腰上便留下一个宽大的山洞,先辈们认为这是上天的“神仙”开恩赐予居住的宝地。这一宝地在战乱年间,伏开的村民就到洞内避匪患,每逢此时,总会有一团浓雾盘绕洞口,掩没洞口,村民相安无事,村民视浓雾为“神仙”为了保护村民而降,以障匪盗眼目。这让村民们更加确信山洞就叫“湖开仙人洞”,同时,也是为了让布依村民时世代感恩“神仙”而命名。这地名叫“湖开”,后来“湖开”改为谐音“伏开”,并一直延用至今。”</h3><h3> 走进洞口,一阵清爽的凉风迎面扑来。洞口宽大约5米,长约10米,是一线天造型,似虎张牙,绿树掩映,仙气飘逸,洞内别有洞天。正如望谟布依诗人梁成滢一句诗所述:“一洞深藏半山岭间,万千气象展眉前。有缘欣赏仙人洞,告慰生平乐无边。”“伏开仙人洞”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悬崖上开凿人间仙洞。</h3><h3> 进入洞中,有约几六十米天然石台阶向下延伸到洞底,豁然开朗的巨大空间“大厅”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令人精神一振,洞垂直高度40多米,长200多米,地面平坦,可容纳五六千人。洞内钟乳倒挂、石柱林立,大大小小的石芽、石花、石慢、石蘑菇,有的屹立在洞中,有的倒立在悬壁顶上,有的像蓝天白云,有的像太阳、花草、鸟虫、月亮、粮仓、梯田、水渠、池塘,千姿百态,错落有致,一束阳光从洞口斜射过来,晶莹透亮,光照水晶石金光闪闪,一洞壁有一具天然佛像,远近村民闻讯前来烧香祭拜许愿,犹如神话中星光灿烂的龙王殿。</h3><h3> 这里是伏开村村民布依洞穴文化的集聚地,从曾祖辈开始,伏开的子孙们都非常敬畏和崇拜洞穴,每年的春节、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重大节日都会呼朋唤友,扶老携幼穿着布依服饰的盛装前往仙人洞观景、供奉神灵,祝愿家乡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平安。贡品多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花米饭’、‘糍粑’、‘粽粑’等。还在洞穴大厅里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伏开村组建有锁啦队、长号队、腰鼓队、少年中老年文艺队等,到节庆日村民们就会自发地排练节目,在县里文艺节目中村级水平颇具规模和档次且小有名气。每逢节日,布依青年男女也相约到洞中‘浪哨’,就是青年男女吹木叶,互对情歌,谈情说爱,中意的手牵手走出洞口便成为夫妻。每年的民族风情节日全村老幼都会云集洞中举办各种活动,洞内却看不见一点垃圾,这里的村民都会约定俗成遵守一个规矩,进入洞中不允许讲脏话,不允许随意丢物,如果违反这个规矩,是对洞中“仙人”的不尊重,这充分体现布依族文明淳朴的民风。</h3><h3> 神奇美丽的“伏开仙人洞”,让我们留恋往返久久不愿离去。</h3><h3> 作者:胡云学<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