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无田亦无砚

薛三川

<h3>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玉米大豆名列其中。有很多人都纳闷,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什么大豆玉米还要进口。吴晓波频道有篇文章作了梳理。刨去原材料与服务、土地、人工等方面的成本差异,看看人家的温室集群规模,再看看我们靠比较原始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体现在成本上得到的数字是,我们生产一吨玉米成本334美元,美国只要142美元。所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机械化生产差异。<br /></h3><h3><br /></h3><h3>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毋庸赘言。当然,新生老化是万物法则。所以我们说,今天的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这是规律,也是非遗的特性。但是,从历史发展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没有像今天这么让人操心过。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可事实上很多项目都死在了天亮之前。</h3><h3><br /></h3><h3>笔墨纸砚是雅集圈的F4。砚比较高冷。人们对他的了解最少,亲近程度最低。尤其是,在电子阅读流行的年代,在书写越来越少的今天,砚是否更少露面了?所以,我们要"走进书院论宋砚",追溯它的历史,探究它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它、亲近它。我们也要"走出书院说宋砚"。传承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良好的氛围、环境,要有受众。传承发展中的变革,形式和内容的会发生改变,会有人不赞同,认为要原汁原味原生态。创新,总是充满争议。存在即合理,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h3><h3><br /></h3><h3>走出书院论砚台,那走向哪里呢?走进社区,这个社区不是社会地理概念的社区,而是指社群。我们尤其要关注新青年社群,青少年儿童。刚才说到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都和以前不同。我们的70后60后50后,相对于今天的80后、90后、00后,环境大不同,我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普遍的认知。我们办非遗展,那些头发花白的看到非遗展品,就眼热,就激动。为什么,因为瞬间唤醒了他的记忆和乡愁。但年轻人未必有这份感情、感受。所以传承,一个传,一个承。承者,更重要的是代表着未来的青少年儿童。</h3><h3><br /></h3><h3>传承首先要考虑的是载体的内容是否符合时代,是否能融入生活,是否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或文化消费需求。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在许多精美的传统工艺品面前,大家都点赞都叫好,可是没人愿意掏钱买。为什么?有如朋友感叹"传统工艺那么惊艳,却那么老",这不是瞎说什么大实话。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转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家都知道竹纸制作技艺,当腐化的竹纤维成为纸浆后,用竹筛子捞起来晾干后就是一张白纸,有办法体验吗?可以去实地。但我在诚品书店看到有人把这个工艺浓缩到了一个小盒子里去了,一小瓶纸浆,就可以做出一张纸来。这就是转化。砚台的体验,应该是笔墨纸砚的整体体验。也可以与雕版印刷技艺组合,提供体验。这种方式即是文化时空对话,也是当下传承的一种促进。</h3><h3><br /></h3><h3>我们办展览时,在文房概念区,要摆一些平板电脑展具摆设上去。这本来是很不起眼的事。我们要表达的是,不要就传统论传统,传统要主动与现代生活对话,要主动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世界变化不停,人群川流不息,探寻和顺应新常态才有新传承、新发展。</h3><h3><br /></h3><h3>除了专业研究交流。还要从走进社区的角度,多思考一些跨界交流。可以进行笔墨纸砚主题合作。促进传承有三个维度,一是创作,二是收徒授艺,三是普及传播。我想请大家多思考可以运用什么方式普及推广。我们的主题是对话传承人,要多从传承人角度,交流和研究他们的需求。其实,越是属于少数群体的内容,话题越要宽泛一些,讨论的群体越要跨界与融合。只有这样,传承发展才会有粉丝基础和受众环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