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行之清漾、仙霞

天人和

<h3>  4月10日—12日江山之行,除了游历自然景观江郎山外,就是该市其他人文景观的探访。 </h3><h3> 正如前篇所说,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历史悠久,春秋前为扬州於越之地,之后随朝代更迭,归属不定;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须江县,之后称呼数易,至1276年后直称江山至今。</h3><h3> 这里既有商前达坪遗址及西周土墩墓群,又因地理环境的特殊、历代辖地的归属变易,积淀了丰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我们选择代表性景观进行浏览。</h3><h3> 第一站,浙江衢州江山市清漾古文化村,位于石门集镇南部1公里处,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全村总人口1135人,335户。</h3><h3> </h3> <h3>  据介绍,清漾又叫青龙头,其北、东、南三面环山,林山葱茏的山岭蜿蜒起伏,曲折盘旋,犹如一条青龙,西侧田畴万顷,村庄则如一颗明珠,整个地理环境形成一幅游龙戏珠之美景,东侧有古老的清漾塔,一条“文”字形的文川溪从村中穿过,魁梧的千年老樟树屹立在村头,整个地理环境恰如一幅游龙戏珠之风水图。 </h3><h3> 据史料考证,毛泽东韶山家谱中所记“毛氏祖居三衢”中的“三衢”,便是指这个历史上共出过6个尚书,80个进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学大师、1位国家元首的的清漾村,是中国少有的风水宝地。</h3> 毛氏祖祠为三进两院的古宅。<div> 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斗拱挑檐,融入木雕砖雕等工艺;两块抱鼓石与四根门柱,既稳固建筑,也显示主家不凡的功名地位;古宅始建宋代,重建于清代,而后留有少量遗存,复于2010年复建。<div>  这里不仅是江山毛氏的发祥地,甚至还是整个江南的毛氏祖居地,江山市现有人口的十分之一都姓毛。 <div><div>  </div></div></div></div> <h3>  石碑“清漾记”,是对2010年恢复毛氏祖宅的记述和纪念。</h3> <h3>  进入祖祠,前厅有毛氏在全国的迁徙和分布图。</h3> <h3>  一些图文介绍,其中有权威发布的毛泽东祖居地的信息资料。</h3> 前厅上面是戏台,戏台对面是开阔的正方形庭院和祖祠正堂所在。<div>  “西河望族”的匾额,“西河”是西汉时的毛氏堂号,“望族”诠释了毛氏家族的贵甲一方。</div> <h3>  祖祠中堂。</h3><h3> “合敬”即合族同敬之意。每年正月初一祭祖日,祖祠都会接待四面八方族人的顶礼膜拜。</h3> <h3>  中堂右厅墙壁上的《状元榜》、《尚书录》和《族规族训》。</h3> <h3>  中堂左厅为毛氏祖系图,始祖为周文王第八子毛伯郑,一代伟人毛泽东位于毛氏第五十六世。</h3> <h3>  祖祠正堂后的追远堂及偏殿,供奉毛氏历代祖先的牌位。</h3><h3> “追远”即追思远祖之意,供奉的是毛氏历代69位神主的牌位,他们是各派分系的始祖,也有地位尊贵的先贤。</h3><h3> 还有报功祠,供奉着历代毛氏292位杰出人物的牌位。</h3> <h3>  祖祠两侧为毛氏家族历代繁衍、迁徙、耕读、仕宦等史料陈列。</h3><div> </div> <h3>  重要实物的仿制品。</h3> <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列为首批48件国宝档案的《清漾毛氏族谱》,这部族谱是清漾毛氏27世孙毛渐,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始纂的,后经历代毛氏后裔续修,形成了天、春、夏、秋、冬、地、内、外集,详细记录清漾毛氏迁徙、繁衍情况,族谱清晰地记录了江南毛氏的繁衍迁徙情况;不仅有系图、行传、祠墓图考、族规家约,而且有毛氏历代流传的诗文、奏章和历代名人雅士与毛氏族人往来的文章,以及皇帝颁布给清漾毛氏子孙的诏书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h3><h3> 现存的江南各地毛氏望族谱牒,均明确记载直接或间接源自江山清漾,如江西吉水毛氏、湖南韶山毛氏、浙江奉化毛氏、广西贺州毛氏等江南毛氏望族,均源自清漾,清漾无愧为“江南毛氏发祥地”。</h3><h3> 据毛氏研究会考证,清漾这个沉寂千年的小村落,是当代伟人毛泽东的祖籍,也是奉化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远祖的出生地。</h3><h3> 1999年夏天,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毛氏家族源流得以大白于天下。当时在江山史志办的毛氏后人毛永国,偶然听说早年从清漾村迁居到本市峡口镇广渡村的毛氏后裔中,有人想把一部66卷本的《清漾毛氏族谱》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兰溪市一位姓毛的人。毛永国听说后,经多方协调,由江山三江互感器公司董事长毛赛春出资买下,并捐给江山市档案馆。毛永国等人根据《清漾毛氏族谱》,精心绘制出《毛氏111代世系衍脉图》。</h3> <h3>  据《清漾毛氏族谱》等史料记载:毛氏之姓,源自周文王第八子姬郑,以封地为姓而称毛伯郑,最早居住在长江以北陕西省岐山、扶风一带,是为“北毛”,“北毛”繁衍至五十二世时,因战乱南渡,迁居江南。</h3><h3> “南毛”的始祖叫毛宝。毛宝之孙毛璩,时为东晋州陵侯,因平定桓玄有功,朝廷追封其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今衢州)。从此在衢州繁衍生息,世称“三衢毛氏”。</h3><h3> 毛宝八世孙毛元琼字公远,号清漾,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年-546年)由衢州迁居须江(今江山市)江郎山北麓。后来,其子孙以毛元琼之号命名村庄,清漾村因“清漾公”而得名。</h3><h3> 清漾毛氏自此为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江南毛氏的主系。</h3><h3> 毛氏宗族,历代仕宦恪守清正廉洁、耕读传家的家风,使得清漾代代出大官、出清官。 </h3><h3> 有一个“六尺巷”故事,就是出自清漾。明代毛恺为官30余年,清廉无私,被称为“毛青天”,其在京任刑部尚书时,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起争,互不相让。毛恺家人便给毛恺修书一封,请他出面干涉。毛恺回信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后,明白了内中事理。于是,主动把自家墙退后三尺。邻居有感于毛尚书的胸襟大度,也主动把墙退后三尺。于是留下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史称“六尺巷”,遗迹至今犹存。</h3><h3> 清漾祖宅中的楹联有“莫把欺心承祖考,要留好样与子孙”,这应该是对历代清漾毛氏传人的鞭策吧。</h3> 祖祠各堂内都有匾额,字体多样,遒劲秀逸。<div>  最下面的“三部尚书”,称颂的是明代曾经担任过礼、吏、刑三部尚书的毛恺。</div> <h3>  著名的毛公鼎,即是周宣王的叔父—毛氏先祖毛公,奉周宣王之命统领国家政事,功绩卓著,得到厚赐而铸鼎称颂周王的家祀重器。</h3><h3>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h3> <h3>  由史料得知,在清漾毛氏后裔中,曾出过江山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毛自知,还有毛让、毛延邺、毛可游、毛文典、毛晃、毛友、毛天叙、毛恺这8个尚书,更多的是出过毛维藩、毛维瞻、毛规、毛抗、毛国华等80多个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h3><h3> 在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四库全书》中,清漾先人毛滂的《东堂集》和《东堂词》、毛千干的《樵隐词》、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禹贡指南》、毛居正的《六经正误》这6部著作,都被编入其中。</h3> <h3>  而江南望族,清漾毛氏,枝分派衍,最终形成十三祠、十八派。</h3> <h3>  这里着重介绍湖南毛氏的渊源:北宋时,时任工部尚书的清漾人毛让,于962年迁居江西吉水(今江西吉安)龙城,成为江西吉水毛氏始祖。</h3> <h3>  元朝末年,吉水仙茶乡人毛太华赴云南从军,明朝初年因军功从云南来到湖南定居,为韶山毛氏始祖。</h3><h3> 据《韶山毛氏族谱》载:“渊源,遵照老谱,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也就是说,韶山毛氏是由江西吉水迁至,而江西吉水毛氏又是从衢州清漾迁至。至此,浙江衢州、江西吉水、湖南韶山,三地毛氏的来龙去脉便已一目了然。</h3><h3> 比较有意思的是,清漾村是毛泽东以及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共同祖居地,根据各地族谱考证,毛泽东和毛福梅均系清漾毛氏第56代嫡孙。</h3> <h3>  湖南韶山毛氏的《家训》、《家戒》。</h3> <h3>  在近代的清漾毛氏中,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毛子水,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一个知名人物。比较巧的是,他与毛泽东是同年诞生的,出生于清漾村,北大毕业后,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后去台湾教书,曾是连战和马英九的老师。</h3><div><br></div><div><br></div> <h3> 祖祠的旁边,是毛泽东陈列馆。主要介绍毛泽东的家族情况,以及毛泽东的革命生涯。</h3> <h3>  毛泽东的曾祖父叫毛祖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毛恩农,次子叫毛恩普,一直居住在韶山滴水洞黄田坳下靠种田为生。后来由于家中人丁增多,滴水洞一带的田地已不够种,毛祖人便在光绪初年买下了韶山嘴下的一片田地。因韶山嘴离滴水洞有七八里地,管理不便,1878年,毛祖人又买下了上屋场东头5间半土砖茅屋(现为毛泽东故居),叫毛恩农、毛恩普抓阄分居,结果被次子毛恩普抓到。毛恩普便与妻子罗氏带着儿子毛顺生和两个女儿来到上屋场居住。</h3><h3> 毛顺生15岁那年与18岁的湘乡县农民文芝仪之女文七妹结婚,婚后生下的长子、次子均夭折,直到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降生在这个家庭里,正好与韶山毛氏的祖先毛太华相隔19代。毛泽东不仅为毛氏家族,也为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br></h3> <h3>  2006年11月29日,由江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毛春卿等人组成的江山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组,前往江西吉水、湖南韶山,查阅了当地的毛氏族谱87卷、相关文史资料100多册,走访了当地的许多毛氏后裔和韶山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等十多个相关单位和30多位专家,最后经考证得出结论:整个江西、湖南的毛氏,百分之八九十是江山清漾毛氏的后裔。</h3> <h3>  毛泽东家庭的六位烈士。</h3><h3> 自古圣贤无完人,毛泽东也不例外。但中华民族在他的领导下,摆脱被奴役被欺凌的屈辱史,走上民族复兴的大道,却是不可否认的!</h3> <h3>  毛泽东一生之中,曾经43次到杭州,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h3><h3> 他把杭州称为“第二故乡”,似乎冥冥之中,知道他的祖居地,其实就在不远的衢州江山市清漾村。</h3> <h3>  离开毛泽东陈列馆,前往毛氏祖宅。</h3> <h3>  村子清雅宁静。</h3> <h3>  《礼记》中曾有记载:“凡在宅左有流水谓青龙,右有长道为白虎,前有污池谓朱雀,后有丘陵谓玄武,为最贵之地”。</h3><h3> 清漾祖宅,位居村中心的厅门埂,占地2000平米。似乎整个布局就是依照这个要求选址建宅的。</h3><h3> 前面一个大水池,清污除垢之用,是为朱雀;祖宅后丘陵如卧虎;远处青山连绵,逶迤起伏,正是玄武之象;左边一条文溪潺潺而流,绕祖宅而过,就像一条青龙盘踞在村东。清漾的“风水”包含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应和了有依、有靠、有辅、有弼的风水格局。</h3><h3> 而远处的“文峰塔”,始建于宋代,有镇煞压邪、补足形势之意,也是为了兴文运、昌科举,右边一条通赣闽的千年古道,则交通便利、通达货物,真可谓“风水宝地”。</h3><h3> 自古建宅惟尊风水,清漾毛氏家族的文昌政盛,人才辈出,似乎验证了清漾风水的独到。</h3> 祖宅是座三进两天井结构的古屋,始建宋代,重修于2003年,占地三百余平方米,大门上方有“清漾祖宅”匾额,是民国廿二年胡适,应其门生—老家在清漾的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毛子水教授要求题写的。 <div> 大门两边的门柱上题联,上联为“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下联为“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这是时任杭州知府的苏轼所题,其时毛滂任苏轼手下的杭州法曹,因文辞出众,受知府苏轼赏识并赞称:“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 </div><div> 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有《东堂集》,存诗词200余首。</div> <h3>  祖宅两旁各有一弄,拱门上分别写着“礼门”、“义路”。取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寓意君子之行为。</h3> <h3>  清漾村,处处可见大块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和墙基。</h3> <h3>  网络图片。</h3><h3> 这就是复建的著名“六尺巷”,又称“大墙弄”。可惜没有看到。</h3> <h3>  清漾村的环境洁净,不时见到党员包干区的牌子。</h3> <h3>  结束清漾村的观光,前往第二站——仙霞关景区。</h3> <h3>  景区入口的竹屋,很有特色。</h3> <h3>  仙霞岭山脉海拔1413米,是仙霞山脉的主峰,由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东北延伸而成,再向东北延续则称天台山脉。</h3><h3> 仙霞古道——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饶(鄱阳)、信(上饶)、歙(安徽歙州)等州转战浙江,为避唐军主力,自仙霞岭“刊山伐道七百里直趋建州”。</h3><h3> 仙霞关,北宋设关四重,名仙霞关,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东舆纪要》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h3><h3> 南宋,京城南迁至杭州,一直占据文化主流的北方文明渐渐南移,形成南方文明,南方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仙霞古道成为由浙入闽的唯一陆上官道,</h3><h3> 仙霞岭、仙霞古道、仙霞关三者的千年之合,孕育了江山独特的历史文明。</h3><h3> 路边竖立三块牌子里的“落马桥”,是1942年8月,国民军四十九军,在此阻击日军犯闽,日军三天三夜攻击无果,日军纵队长骑马探看,被击落石桥。此役,日军死伤千余,不能攻占,只得败退,从此断了由此下福建的念头。</h3> <h3> 仙霞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南仙霞岭上,为闽赣浙三省交界处,古称古泉山、泉岭山。</h3><h3> 这条古道最初由唐末黄巢起义军开辟,长达七百里,并设仙霞关、枫岭关等九处,仙霞关被誉为“东南锁钥”、“八闽咽喉”;后于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保宁军节度使史浩赴福州时,经此道“募夫以石铺之”,遂成鹅卵石。</h3><h3> 古道约有二米宽,碎石居多,步行有硌脚之感,故游人多沿路边的土坎前行。不过,这样宽的路,在古代已是很好的大道了。无怪乎,这里又成为后代的商旅之路。</h3><h3> 千百年来,经过这条石道上的文人墨客多有诗词咏叹,仅南宋就有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名士留有诗篇。所以仙霞古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商旅之途,还是一条“宋诗之路”。 近代郁达夫曾在《仙霞纪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h3><h3> 图片可见,山峦间,石板小路蜿蜒绵亘,直上仙霞岭,岭上层林叠翠,一片苍葱。</h3> 古道上的石块,因为千百年的践踏,如同被打磨一般。可以想象,骏马奔驰时的蹄声,回荡在山谷间的悦耳和震颤。 <div>  据说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最狭处不到1米,仅能一马通行。最宽处却有五六米,能通一列横队。在崎岖山路边,能看到当年战马饮水的山泉池和起义军部队饮水的小水井。 </div><div> 这里最早的战事,是汉武帝的大军曾从此进攻闽越国;自黄巢辟路之后,这里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抗元大臣陆秀夫把持险关,狙击元军;郑成功在此据险阻击清兵入闽;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也在此大战国军;抗日战争,国军在此挫败日军由此侵闽的企图。</div><div> 仙霞古道,以其雄关、遗迹、胜景、商驿,吸引历代文士,经行驻观,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郁达夫、郎静山等等留下诗文作品2000余篇。</div> <h3> 前面横峙的就是仙霞关的第一关。</h3><h3> 仙霞岭路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100余公里,曲折狭窄,两侧山谷深隧,逶岭连峰,其间有窑岭、仙霞岭、茶岭、小竿岭、枫岭、梨岭等险隘,合称仙霞六岭。</h3><div> 六岭中以仙霞岭最为险峻,故头关设于此。</div><h3> 关城全部是用赭黑色条石建成,设有双重大门,门为拱卷顶。关墙厚3米余,高7米,长40米,关门两边是高山。若有来犯之敌,关门紧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3> <h3>  近距离观看,仙霞关的高度,与去年新安汉函谷关相比,略显低矮、单薄,而关隘所处更加狭窄的山谷间,雄险不输于函谷关;与函谷关砖城砌筑的不同,这里主要是石砌叠磊的,更显示这里凭险而据的自然状态。</h3> <h3>  右边残碑为宋仙霞古道重修记碑,已是漫涣不清。</h3> <h3>  上关楼,关门上设通天井栏,可自上攻下,冷兵器时代,仅凭弓箭、石块、油火即可毙伤来敌。</h3> <h3>  站在看似并不高大的关楼,俯瞰山谷崎岖小道,可以体会当年守军将士居高临下,藐视来犯之敌的自信与勇气。</h3> <h3>  历经千年腥风血雨,这座雄关险隘的历史天空里,似乎依然听到金戈铮铮、铁马嘶鸣的喧嚣。</h3> <h3>  我们此行,因时间关系,只是在第一关城逗留。</h3><h3> 仙霞关现存四关,仿佛一段段长城,皆以条石砌成,高3.4米,宽2.7米,均建在两山夹峙的危岩陡壁之隘口中。海拔600米上下,绵长碎石砌就的台级,形成24道弯。四关间距近一公里,进退裕如。</h3><h3> 据说由此向上攀登,山腰修林深处,有松风亭,还有重建后的凭吊“冲天大将军”黄巢的“冲天苑”及黄巢塑像。</h3><h3> <br></h3> <h3>  网络图片——黄巢像。</h3> <h3>  射击孔。</h3> <h3>  关隘与山体合二为一,互为犄角。</h3> <h3>  仙霞古道又称江浦驿道、浙闽官道,是古时由浙入闽的唯一陆上官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枢纽,是繁忙的商旅之路。江南地区生产的丝绸和陶瓷,常由此运往广州和福建海港,再行出海。闽粤的土产,以及经闽粤转运来的香料、象牙、犀角等舶来品,也都由此运往内陆各地。</h3><h3> 宋代诗人马子严有诗《仙霞岭》,诗曰:</h3><h3> 镇日崎岖度远山,远山深处解征鞍。</h3><h3> 翠环水古四围匝,冻积肥冰一夜寒。</h3><h3> 月影自催人起早,泉声不许客眠安。</h3><h3> 明朝直向烟霞去,身在亨衢天地宽。</h3><h3> 道尽军旅征战、商旅匆匆的情景以及仙霞关和仙霞古道的景致。</h3><h3><br></h3> <h3> 据民间流传,黄巢当年选择仙霞山脉进入福建,此处一座关帝庙起了决定性作用。</h3><h3> 当年黄巢率军抵此,面对绵延山脉,山险路僻,一时茫然。听闻岭上的关帝庙十分灵验,于是到庙中上香抽签。谁知竟是支无字签,黄巢顿觉前途无路,“天要亡我”。可就在他转身之际,却听他大喊三声“关帝显灵了”。随从都以为黄巢是受刺激失常了,上前问道:“将军高呼三声是为何故?”黄巢反问:“刚才就在他转身之际见到了什么”,随从说只看见一条蛇从门外进来,黄巢便说:这正是关帝显灵为我指道了,蛇又叫大虫,“门”里面有“虫”,不正是“闽”吗?关帝告诉我下一步应该入闽。黄巢随即率领部下刊山伐道数百里进入福建建州,一直打到广州,得以休整,军力迅速扩充到60万人,为他随后挥师北上取得长安,建立大齐奠定了基础,因此仙霞关可谓是黄巢军事生涯中的转折点。</h3> <h3>  人为过客石作证,岁月易老关犹存。</h3> <h3>  离开仙霞关,进入景区入口的文史馆,了解仙霞关的历史,里面有大量的图文资料,可以弥补不能遍览仙霞关以及仙霞古道上的遗存,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仙霞历史。</h3> <h3>  对唐代黄巢大军刊山辟路以及途径距离的情况介绍。</h3> <h3>  这是刚才在第一关右侧的残碑,填白后碑文清晰可见。</h3> <h3>  清康熙时仙霞岭古图。</h3> <h3>  黄巢营地遗址。</h3> <h3>  仙霞古道有名的江山挑夫的历史介绍。</h3> <h3>  仙霞古道的地位和作用。</h3> <h3>  旧关介绍。</h3> <h3>  现有四关的图片。</h3><h3> 以前,总是把寻古探幽的眼光,放在北方,以为南方远古为莽荒之地,文化积淀不深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浙江地域的良渚文化以及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都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而宋代以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本转向南方,这是不争的事实。</h3><h3> 人有兴衰,代有更替,这就是历史的规律。</h3> <h3>  特录宋陆游和朱熹咏仙霞岭的诗文,以记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