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父亲是个苦命的人,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p><p> 父亲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刘糊涂找舒服》,话说有个刘糊涂,家财万贯,每天无所事事,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舒服。躺着,看着山珍海味,……都摇摇头,说真没意思。来到一位老者跟前,端详着老人,去哪里能找到舒服呢?老人呵呵地看着他说,你听我的,我就能带你找到舒服。刘糊涂屁颠屁颠跟着老者就去了。老人首先让刘糊涂换上破烂衣服,然后给他一把镰刀,走和我一起上山砍柴,日高人困,又渴又饿,才拖柴下山,老人说,把柴劈开,码整齐,刘糊涂只好继续挥起斧头,用劲力气,挥汗如雨,一个时辰以后,终于劈完所有的柴,一个一个地码好,累得像散架的驴,老人继续说,架火、烧水,放一大木盆,洗澡,等刘糊涂喝了点水,躺在木盆里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真舒服哇”。父亲是深得这则故事的真谛的:一切的舒服都是在艰辛劳作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的。因此,父亲的一生始终践行着这一人生准则。</p><p> 父亲很小就开始放羊,只是每天早晨都是在奶奶的笤笊各朵的挥舞下,掀开被子,根本没有呼唤,没有摇动,只是一下,两下……狠狠地有力地打醒,父亲揉揉眼睛,木讷地,急惶惶地拿起家伙就上岗了。不知道那时的奶奶为何这么对待亲生的二儿子。</p><p> 命运多舛的父亲,家中三子一女,姑姑是老大,大伯父亲与叔叔,叔叔从小就过继给奶奶的娘家舅舅家开门,姓了别的姓。爷爷据说是中农成分,有点家业,大伯可以读书而且读到中专。父亲的命比较苦,除了早早地被奶奶打起来放羊,就是某一天,爷爷觉得对二儿子不公平,也想让这个儿子去念书,就借了一本二册《社会》引着父亲,来到书房,我的可怜的父亲,当然听不懂讲得内容。心里想,这么上书房还不如放羊。后来的后来,奶奶觉得家里有一个读书郎继承家业,不必破费供老二,多点劳力也是个帮手。父亲的上学生涯就结束了。我悲哀的父亲呀!这是一生的致命伤。</p><p> 17岁那年,征兵,家中二子,必出一;大伯听说此消息,跑了。父亲入伍,长枪戎装,黑白照片上没有枪高,小小的个子,瘦瘦的身躯,站在破旧的茅草屋前,孤单挺拔。听说部队能吃饱饭,欣然亦往。曾几何时,家里,捞面,爷爷一碗,大伯一碗,剩俩根锅里就是父亲的午饭,父亲眼巴巴看着这样的待遇,泪吧嗒吧嗒地流淌,爷爷看不过,把自己碗里挑俩根给父亲,奶奶厉声呵斥“斤不够,两来凑……”所以,当兵,父亲是没有畏惧的,因为前途的凶险与眼下的悲凉,父亲是存在希望的憧憬的。</p><p> 父亲随大部队离开家,奶奶才懊悔自己慢待了二儿子,内疚,自责,让爷爷无论如何把儿子搞回来。爷爷身体不好,大伯正好在家,爷爷把贵重的金银等交代给大儿子让他把二儿子平平安安带回家。结果却是,大伯担心他去了部队,会把他留下,因为当初应征入伍的就是大伯。是父亲替他去的。大伯把钱给了个同乡,自己就回了,那个同乡把人家自己的亲人救回家了,父亲仍然留在部队。爷爷知道此事,大怒,生气,病倒,逝去。奶奶病倒。</p><p> 父亲在部队,个子小,行军就拉着马尾巴,跌跌撞撞的跟着大部队。打临汾,打运城,打太原,冲锋陷阵,完全把生命抛之于脑后,解放战争的残酷性不亚于任何的战事,战友们前一分钟,还在与你谈笑,然后就是你背着他的遗体前行。此种场景,历历在目。每次战争一结束,父亲就托人写信给奶奶。父亲曾经多次做梦回归故里,近了,近了,转过这个阁,就到家了……醒来,往往是梦,泪流满面,思乡成河。直到有一次,真的回到家乡,看见满目疮痍,村中人瘦骨嶙峋,根本吃不上饭。回部队后,再也不做回家梦了。</p><p> 父亲一直在军营,在年轻的时候,多次上级首长问父亲可曾会写自己的名字,然而遗憾,父亲不识字,那时,如果识字,一定先做警卫员,以后就一路顺畅。可惜,父亲的精神品质无法挑剔,但没文化是硬伤。制约父亲更高更好的发展。后来的父亲做到营长,如果有学识,我认为父亲一定可以是师长,军长。</p><p> 解放战争结束后,父亲作为南下部队驻扎在福建,江西。作为优秀军人,就像《亮剑》中父亲也上了军校,一年速成班,把小学所有课程统统学完。父亲也是小学毕业了。后来,我们几个孩子的小学数学也是父亲辅导的,特别热衷于进水管与出水管的题型,总是讲得头头是道。一年的学习生涯,父亲有这么大的成就,可见,父亲的灵慧有多强。多年的部队生活养成了父亲严谨,自律,坚韧,朴质的作风与品质。我们都在部队大院生活着,父亲与母亲除了上班,还养了鸡,鸭,鹅,种了许多菜,还有甘蔗等。每天的日子都是忙碌的。父亲身体不好,打仗期间,炮弹进入身体,鼻子,腰,腿都做过手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我们总是全家总动员参加劳动。那时,我与妹子很小。哥哥与母亲每天都要去龙虎山上砍柴,烧火做饭,我们跟着走到半山腰,看见满山的红杜鹃,开得正旺。南方的美景,恍如仙境。父亲每每领着我们,下苗,浇水,施肥,菜园里还挖了个小小的粪坑。曾经有一次,让我看一岁的妹妹,我3岁,父亲问,小勒立,我说在空屋子玩呐,父亲抬眼一望,就看见小小的粪坑站起个小人,急切中,没有穿鞋,三步并俩步,冲过去,救出了一岁的妹子。父亲的爱,只在言行中。妹子的调皮与莽撞也在冥顽中。自己也是无能,看人也看不住。在部队大院的生活应该是父亲幸福的时光了,虽然累,但快乐。母亲受了委屈,父亲总是勇敢的冲上去,护着妻子儿女,父亲践行着这个职责。如果父亲一直生活在部队,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那样,父亲应该是平静的,舒坦的一生。由于家中变故,叔叔的意外去世,转业提上日程,我们一家回到家乡――山西高平。</p><p> 正直,朴质,简单的父亲来到地方,仍然是毛主席的干部,远远无法适应地方人氏的蝇营狗苟,一群所谓的改革派,三年把父亲苦心经营的盈利大公司――矿业公司,搞兼并了,结果就是父亲出局。离休在家。如果父亲多读书,懂得权术,看清看透人心,在当下的社会(九十年代)明白变通,理解社会的趋势与发展,曲折迂回地与复杂的人事斡旋,韬光养晦,再学着与人与鬼的相处奥妙,父亲就不会对自己奋斗得来的理想社会特别的失望与痛苦。正如毛主席最后一首诗《诉衷肠》</p><p><br></p><p> 当年忠贞为国愁,</p><p><br></p><p> 何曾怕断头?</p><p><br></p><p> 如今天下红遍,</p><p><br></p><p> 江山靠谁守?</p><p><br></p><p> 业未就,</p><p><br></p><p> 身躯倦,</p><p><br></p><p> 鬓已秋;</p><p><br></p><p> 你我之辈,</p><p><br></p><p> 忍将夙愿,</p><p><br></p><p> 付与东流?</p><p>父亲心中理想梦湮灭了。晚年,父亲经常独自一人深深沉思,到底是自己错了,还是社会疯了。今日看来,父亲是对的。</p><p> 后记:今天,2020年,国家在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走在复兴之路大道上,父辈流血打下的新中国,已经如日中天,冉冉升起。安息,我至亲的父亲以及与父亲一样的先烈们,祖国感谢您,人民永远缅怀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