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序</b></h1><h3> 2008年4月至12月笔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下简称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的筹备工作,参与了东风农场博物馆(下简称博物馆)展品的征集和布展工作。2013年7月至12月笔者以高级顾问的身份参与了东风农场小城镇旧区改造和知青文化旅游度假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在博物馆建馆10周年来临之际,笔者将博物馆筹建工作中积累的部分资料汇集成美篇《记忆2008(1)》以志纪念并与关注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朋友共享。</h3><h3> 该美篇是笔者部分工作经历的记录和不完整的记忆碎片。 博物馆展示的每一块版面,每一幅图片,每一份史料、每一件实物的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也唤醒了我对版纳勐龙点点滴滴的记忆。当我把这些不完整的碎片有序地连接起来便汇成了记忆的历史长河。</h3><h3> 借此机会向博物馆展品的捐赠者,向支持和关注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理解、关心、支持我工作的农场干部职工和知青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h3><h5>( 注: 该美篇的图片和史料版权属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博物馆,如有下载使用者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名,特此说明。)</h5><h3><br></h3> <h1><b>一、 东风农场概述</b></h1><h3> 东风农场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南端的勐龙镇。五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东风农场的创业者们,肩负“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使命,凭锄头砍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风餐露宿,垦荒种胶,用智慧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将昔日的原始边戌之地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胶园,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做出了卓越贡献。</h3><h3> 1958年1月,省级机关下放干部、退伍军人、昆明市社会青年、昆明陆军步校学员487人,创建大勐龙农场;2月思茅地专机关下放干部、退伍军人488人,创建前哨农场;3月解放军第13军37师、39师转业军官526人,创建曼别农场,5月更名东风农场。1961年前哨农场与东风农场合并,1963年各农场合并成立国营东风农场,下设龙泉、温泉、东林、风光、前哨、疆峰6个农场。</h3><h3> 以后农场经历两次体制演变,1971年至1974年为兵团建制,东风农场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团下设15个营,191个连。2004年实行政企分开,分立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分公司,农场和分公司下设6个分场、6个作业区和医院、商贸运输中心,82个队级单位。</h3><h3> 农场的建设者来自全国五湖四海。1959年思茅地区374名农村青年进场,1959年12月湖南省3207名支边青壮年及家属进场,1965年重庆市516名支边青年进场,1968年至1971年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城市知识青年13522名相继进场,1975年关坪农场迁入职工及家属895 人,1979年知青返城后,从普洱县和黎明农场招收2批人员进场,此外不同时期还有来自省内外的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年和职工子女不断加入到农场的创业队伍中来。到2007年末有总人口21903人,职工7349人。</h3><h3> 五十年来东风农场已发展成为以橡胶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国有大型农垦企业,拥有土地25万亩。农场由当年定植橡胶80亩发展到2007年的18万亩,年产标胶逾2万吨,平均单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东风牌”橡胶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h3><h3> 场办工业方兴未艾,建有制胶厂、水电站、胶杯厂、木材厂、红砖厂、自来水厂、建材厂等。文教卫生成果显著,建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卫生所。</h3><h3>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面积达2平方公里,街道2.5公里,人口万余,户均创收突破1万元。场地协作共同繁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企业文化独树一帜,孕育了以“艰苦奋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诚信友爱”的东风精神核心内容的东风文化。1982年农场荣获橡胶种植北移成功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年农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农场”,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h3><h5>(注:笔者2008年11月8日摘自新落成的东风农场不锈钢雕塑碑文《五十年记》)</h5><h3><br></h3> <h5>▼东风农场办公楼(笔者摄于2008年12月)</h5> <h5>▼<b>上:</b>东风农场场部鸟瞰;<b>下:</b>山坳里的生产队:<br>(上下图均摘自博物馆。摄于2008年6月)</h5> <h5>▼<b>下右:</b>《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团地图》,由陈叔强1973年2月1日手工绘制。该图由原二团电影放映队的上海女知青孙湘蓉提供。<br><b>下左:</b>《国营东风农场平面示意图》,陈叔强1975年手工绘制。由北京知青王和平2008年12月来场时提供,同时还捐赠了陈叔强刻印的1971年一师二团成立时第一期油印简报。凝视这两张珍贵的地图我看到了农场体制演变的历史,在记忆的时空中寻觅到我当年生活的足迹,走过的营连位置和里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和北京知青陈叔强、何龙江、张力、张宏志等都在二团政治处工作。陈叔强能写一手好字,书写的宋体如同铅印的一般,是刻钢板油印文件的能手。</h5> <h1><b>二、东风农场博物馆简介</b></h1><h3> 2008年是农场建场50周年,也是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为记载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激励来者,农场建造了含展示知青在农场艰苦创业历程的东风农场博物馆。</h3><h3> 博物馆坐落在农场部小康路商业街和景观大道交汇处,与东风文化广场和东风纪念雕塑相呼应。这里是农场小城镇的商业、文化、娱乐和会展中心。</h3><h3> 博物馆于2007年6月筹建,11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至2008年12月19日开馆,征集和收藏了各类文献、声像资料和实物展品1600余件,图片数千张。馆内设有场景再现实景模型,陈列了雕塑、大理石浮雕及书画作品等。</h3><h3> 博物馆为一层建筑,平面呈一字形布置,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乳白色的建筑立面象征洁白的胶乳,屋面中部的绿色球体象征西双版纳这颗地球北纬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主体建筑造型像一个腾飞的飞碟,寓意云南农垦 “二次创业”,腾飞未来。</h3><h3> 博物馆记录了东风农场50年来的发展历程,镌刻着拓荒者的足迹,展现了包括知青在内的“东风人”的精神风貌和取得的辉煌业绩。它是展示云南农垦文化、知青文化、天然橡胶生产工艺的窗口,是优良传统的教育基地。</h3> <h5>▼<b>上:</b>东风农场博物馆正立面(笔者摄于2013年7月)<br> <b> 下:</b>东风广场鸟瞰,广场右侧为博物馆,左侧为东风主题雕塑(笔者摄于2013年8月)</h5> <h5>▼博物馆主入口大厅。正立面是鲜花簇拥的大理石浮雕。左是钱仿周塑像,右为刀安仁塑像,他们是云南天然橡胶种植的创始人。墙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是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会标和东风农场标志。</h5> <h3><b>1、博物馆部分版面展示</b></h3><h3>博物馆展示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h3><h3>第一部分《序》</h3><h3>简述百年来中国天然橡胶的发展简史、云南垦殖溯源、云南农垦和西双版纳农垦的概况。</h3><h3>第二部分《艰苦创业时期1958年—1978年》</h3><h3>介绍东风农场的创建和来自祖国各地的创业者为建设祖国第二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屯垦戍边所走过的艰苦历程。</h3><h3>第三部分《改革发展时期1979年—2008年》</h3><h3>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东风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果。</h3><h3>第四部分《展望未来》</h3><h3>描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东风人”,腾飞未来,踏上云南农垦“二次创业”新征程的美好前景</h3> <h5>▼创建农场版面</h5> <h3>东风农场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h3><h3>上左:王玉文,东风农场第一任场长。</h3><h3>上右:吉来喜,1958.6至1965.1任建场初期党委书记。</h3><h3>下左:王文希,1963年至1982年任东风农场副场长、场长、顾问。</h3><h3>下右:钱明达,1979.3至1982.5任东风农场党委书记。</h3><h5>(图片摘自东风农场博物馆)</h5> <h5>▼1958年从13军37师转业的干部王华光(笔者2008-6摄于博物馆)</h5> <h5>▼1958年从部队转业的军官张家瑞(笔者2008-6摄于博物馆)</h5> <h5>▼<b>上:</b>六分场离休干部彭惠仙(笔者2008-6摄于农场部)<br><b>下:</b>彭惠仙捐赠的从部队转业时的军装、毛巾,皮带和丈夫蔡喜友(已故)的合影照。</h5> <h5>▼ <b>上:</b>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斗中多次立功的转业军官王志芳1958年在版纳勐龙种下第一棵橡胶树的留影。(图片摘自博物馆)<br><b>下:</b>东风农场1958年种植的第一片橡胶林和纪念碑。王志芳在回忆种植东风农场第一棵胶树时的情景。(笔者2008年7月摄于原三分场一队)</h5> <h3>上:58年转业军官王志芳及向博物馆捐赠的立功勋章。</h3><h3>下左:58年转业军官花名册。下右:58年转业军官谢文臣。(笔者摄于2008年)</h3> <h5>▼<b>上中:</b>转业军官王登霄;(摘自博物馆)<br><b>中:</b>知青下乡通知书乘车证等<br><b>下:</b>1968年12月下乡到原一分场的上海知青(摘自《勐龙印迹》)</h5> <h5>▼支边大军中的湘江儿女(图片摘自博物馆)</h5> <h5>▼支边大军版面中的知识青年。<br><b>上中:</b>1968年12月15日,我接到批准赴东风农场的下乡通知书。凭通知书我限量购买了蚊帐棉被等用品。21日上午十时许,首批一千名上海中学生奔赴西双版纳。这张照片摄于上海北站,后排是欢送我们的学校工宣队和老师,前排下蹲的是与我同行的师大二附中67届校友谢鶴鸣和哈荑。<br><b>下右:</b>在这张上世纪70年代初兵团时期的照片中我还能辨认出多位40多年前熟悉的面容。后排左起有北京知青何龙江、团副政委李秀奇、副团长王广林(现役军人)、副团长邹礼先、团副政委韩卫东(现役)、副团长王文希、政治处副主任付之宁;前排左起有上海知青程玉庆、孙湘蓉(女)、杨新萍(女)。</h5> <h5>中左:七十年代初在二团团部机关工作的来自北京、重庆、上海女知青。(图片由陈香萍提供)</h5> <h5>▼砍坝和挖穴是为种植橡胶树而进行的一种毁林开荒式作业,是一种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橡胶穴的标准是上边长为80*80公分,底边长60*60公分,深度为70公分的洞穴,以待把橡胶幼苗定植到穴内。一个知青每天需完成的劳动指标是用锄头在山坡上挖出宽约2米的梯田带,再在梯田上每隔3米挖一个穴,需完成6个,它是知青劳动作业中最苦最累的农活。</h5> <h5>▼拓荒年代的版纳雨季是连队缺油断菜的季节,大部分知青都有喝盐巴汤的经历,它是在米汤里放一点盐巴,撒一把切碎的韭菜做成,知青称之为“九(韭)菜一汤”。</h5> <h5>▼他(她)们是从东风农场起步走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东风之子,是东风农场的骄傲。<br><br></h5> <h3><font color="#010101">2、博物馆室内实景展示(孙向荣摄于2008-12-8)</font></h3> <h5>▼劳动场景再现模型。</h5> <h5>▼老照片背景墙</h5> <h5>▼知青屋室内场景再现</h5> <h5>▼上:多功能厅</h5><h5>下:农场十五规划模型</h5> <h3><b>3、部分知青实物展示</b></h3><h3>展品按使用属性可分为</h3><h3>(1)、史料类:(2)、生产工具类:(3)、生活用品类:(4)、学习用品类:(5)文艺作品类:(6)、图片类:(7)、影视声像类。</h3><h3> 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实物展品,一页页泛黄的日记,一幅幅历史旧照……,镌刻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知青的足迹和青春的记忆。</h3><h3><br></h3><h3> 下乡通知书,户口迁移证,乘车证,凭票供应的生活用品及1979年的病退证明、行李托运单等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知青下乡和返城的经历。</h3> <h5>博物馆的陈列柜里收藏了知青七十年代的美术作品、歌曲、诗集和剧本,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当年知青的风采和西南边陲的异域风情。<br><b>▼上:</b>笔者的部分美术作品《勐龙速写》。<br><b>下左:</b>重庆知青戴玉茹提供的水粉画作品。<br><b>下右:</b>戴玉茹的美术专著《云南少数民族头饰服饰》,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戴玉茹1965年由重庆支边到东风农场,1972年开始美术创作,曾创作出版了连环画、门画、年画等作品400余幅。现为云南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h5> <h5>1969年我和北京知青丁品、重庆65年支边的知青刘崇先、马宁、戴玉茹等在东风农场老干部杨壁的带领下在大勐龙镇和景洪县城画画办展览,丁品是我们中间画画最优秀的。他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美编,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画家。</h5><h5>▼<b>上左:</b>1974年9月我去武汉上大学时向已调到兵团部工作的丁品(右)告别时的留影。<br><b>上右:</b>临别时丁品送我一本速写簿作为纪念,他在扉页上给我的留言是;“愿你对绘画永远是热情的。”<br><b>下左:</b>丁品送我的水粉画写生,1973年2月作于七分场温泉。<br><b>下右:</b>丁品2002年5月送给我他的美术表现技法专著《人体粉画的活力》,2001年1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在扉页上给我的留言是;"对艺术的真诚是我们共同的财富。“</h5> <h1><b>三、博物馆筹建阶段知青展品的征集</b></h1><h3><b><br></b></h3><h3><b>1、征集工作回顾</b></h3><h3><br></h3> <h3>▼2007年5月28日版纳农垦分局党委副书记刘向东(左五),东风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匡公元(左四)到上海与部分知青座谈,希望知青关注农场博物馆的建设,为博物馆捐赠展品。</h3> <h3>▼2007年6月13日,东风农场采访上海知青座谈会在沪召开,场庆办主任欧阳孝清和宣传科副科长刘云霞代表农场向上海知青和社会各界征集博物馆史料,图片和实物展品。(潘沪生摄)</h3> <h5>▼2007年6月原上海知青周公正(右一),赵凤巧(右二)等陪同农场干部欧阳孝清(左二)刘云霞(左三)考察了上海农垦博物馆。</h5> <h5>▼农场对博物馆的建设十分重视,2007年8月再次派干部和专业人员来上海考察。</h5> <h5>▼2007年8月28日,农场考察组参观了临港新城滴水湖,受到上海知青余杰等热情接待。前排左前起:宣传科长刁晓明,欧阳孝清,设计单位总经理,上海知青余杰,基建科长曾文斌。(摄影孙向荣)</h5> <h5>▼原上海知青实物征集会议2008年3月2日在上海举行。会议推荐孙向荣(左),李林妹(中)具体负责征集展品的汇总工作。(摄影潘沪生)</h5> <h5>▼原农场各分场联络员向会议提交征集的实物展品并造册登记。(潘沪生摄于2008年3月2日)</h5> <h5>▼原上海知青薛志平(左),潘沪生(中),李林妹为征集的展品整理存档做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工作。(2008年3月5日孙向荣摄)</h5> <h3>▼潘沪生是上海知青《勐龙在线》的摄影师,担负了征集展品的存档翻拍工作。(孙向荣摄于2008-3-5)</h3> <h3><b>2、部分征集的实物展示</b></h3> <h5>▼原二分场工程连李步荣捐赠的实物。</h5> <h5>▼原农场部机关蔡家顺捐赠的实物。</h5> <h5>▼原二分场樊伟龙捐赠的奖状。</h5> <h3>▼原团部机关孙向荣捐赠的实物。</h3><h5>中下:团部电影放映队孙湘蓉捐赠的云南省放映人员合格证和放映员守则。</h5> <h5>▼原团部宣传队李静华捐赠的实物。</h5><h5><br></h5> <h5>▼右:七分场陈选选捐赠的实物。</h5><h5>左:原二分场北京知青张广勤捐赠的回城行李托运单。</h5> <h5>▼左上:叶铁淳下乡时期的工作服;左下:吴鶴翔1968年购置的线毯;中:陈洪根和刘晓山的杯子、胶刀;右下:沈百顺的纪念册和党费证。</h5> <h5>▼右中:原二分场学校汪月丽的边防居住证。其余为滕少奇提供的复印件。</h5> <h5>▼左上:原一分场张祖英提供的干部任命书。</h5><h5>左下:原二分场王良超提供的奖状。其余为李林妹、葛美琴等提供的展品。</h5> <h5>原十三分场叶铁淳提供的书籍。</h5> <h5>原十四分场周公正提供的展品。</h5> <h3><b>3、布展期间征集物品展示</b></h3><h3>在博物馆布展期间不断收到各地知青捐赠的展品。他们中有北京知青邵玉玲、王和平、王志民、邓维嘉、陈香萍。重庆65支边青年朱德庸、曾顺义和原八分场昆明知青兰莲珍等。原七分场七队重庆知青王建刚回访农场之际特地捐赠了他珍藏了近40年的半导体收音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十分贫瘠的年代,是这部收音机陪伴他走过了蹉跎岁月。</h3> <h5>▼北京知青邵玉玲和昆明知青兰莲珍提供的实物展品。</h5> <h5>▼左上:朱德庸1966年获云南省农垦局五好职工喜报。</h5><h5>左下:朱德庸1966年获云南省农垦局五好职工证书。</h5><h5>右上:老场长王文希(左)和朱德庸(中)</h5><h5>右下:朱德庸和一起支边的战友熊韦(左)。</h5> <h3>下图是1965年重庆知青朱德庸的父母和亲属为她赴西双版纳东风农场支边时的题词。重庆65支边青年有许多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他们在边疆建设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片由朱德庸提供)</h3> <h5>▼图为七、八十年代东风农场农中的毕业生。建于1965年的农中教师稀缺,校舍简陋。一批知青教师在农中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场职工子女 ,他们中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农场工会主席李平是其中之一,据他回忆当年在农场中小学教育岗位上工作的知青有300余人,农场有今天和他们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在笔者的记忆中北京知青邵玉玲,周长生:上海知青叶铁淳,杨国平,谢鹤鸣,沈润元,汪月丽等都曾是农场中小学的老师。</h5> <h5>▼原二分场65支边青年的风采。(图片由曾順意和朱德庸提供)</h5> <h5>▼2008年12月19日笔者与昆明支边青年吕媛(右)在博物馆剪彩仪式上留影。笔者在布展时未发现五、六十年代昆明支边青年的图片,插入此照以拟补我记忆的缺失。</h5> <h3><b> 王志民向博物馆捐赠已故北京知青王开平的遗物</b></h3><h3> 2008年11月24日已故知青王开平的三弟王志民携妻潘静专程到东风农场龙泉公墓,为在农场工作期间因公殉职的哥哥王开平扫墓、向博物馆捐赠王开平的遗物。</h3><h3> 王开平1946年生于重庆,北京二十五中六六届高中毕业,是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68年2月首批赴东风农场的“五十五”名北京知青之一。他1970年加入共青团、1974年加入共产党,下乡八年间当过农场职工、班长、生产队副队长、党支部书记。1976年1月20日他为生产队执行任务时在原八分场境内遇难,因公殉职,年仅29岁。</h3><h3> 有八十余名知青长眠于龙泉公墓,与王开平墓相邻为伴的是和他一起下乡的战友凌瑜之墓,1970年3月因带病坚持工作去世,年仅23岁。</h3> <h5>▼ 王开平生前的遗物主要有:工作服四件,其中一件为农场一九七三年度的奖品;一九七0年度和一九七三年度在农场荣获的奖状;一件红卫兵袖章和数枚毛主席纪念章;王开平到农场后在一九六八年八月写给在内蒙插队的三弟王志民长达十二页的信;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在王开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和发言稿等文件。</h5> <h5>▼上:著名作家丁玲考察东风农场;下:王志民携妻潘静祭扫王开平墓<br>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德高望重的作家丁玲考察东风农场时问陪同考察的农场领导:“农场种植的橡胶林,知青也一定出了力吧?”农场领导说:“东风农场的十万亩橡胶园,是两代东风人用追求和信念,用鲜血和生命雕塑成的绿色丰碑,广大知青功不可没啊!”(摘自东风农场的回忆录《知青墓》)</h5> <h5>▼王志民夫妇(中)和曾在版纳分局工作的上海知青何菊慧夫妇参观博物馆。(笔者摄于2008-11-26)</h5> <h3><b> 邓维嘉等向博物馆捐赠《首都赴云南支边红卫兵》旗帜。</b></h3><h5> 2008年11月19日,北京知青邓维嘉等向博物馆捐赠了《首都赴云南支边红卫兵》旗帜。<br> 捐旗代表邓维嘉说:“1968年2月我们五十五名首批赴云南的北京中学生打着这面旗帜在天安门广场宣誓后,从北京来到了东风农场。 因赠品的原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遗失,现捐赠的旗帜是托张进辉2008年复制的,旗面上近百人的签名也是今年北京知青在几次聚会上签的。旗帜原件虽然丢失但历史依然存在。我们向博物馆捐赠此旗旨在珍藏和铭记这段历史。”<br> 李再延在接受笔者的电话采访中补充说:“它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帜。在1970年3月第一位同来的战友凌瑜在东风农场因公牺牲时覆盖他的遗体时用过……。”<br> 笔者以为这确实是一面不同寻常的旗帜,它标志着文革中红卫兵运动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全国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导。它记录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承载着一代青年的激进与迷惘、苦难和风流!</h5> <h5>▼上:邓维嘉向已故战友王开平、凌瑜墓献花。<br>▼下:1968年2月首批赴云南西双版纳的五十五名北京中学生,图片背景为《首都赴云南支边红卫兵》旗帜(本图摘自《北京知青赴东风农场三十周年纪念册》)</h5> <h5>▼北京知青曾旭在农场建场50周年之际向博物馆捐赠制作精致的兵器模型。</h5> <h1><b>四、博物馆布展与竣工</b></h1><h3>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东风农场博物馆的实体建筑、室内装修和布展工作于2008年12月8日通过验收。</h3><h3> 博物馆的建设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焰平和总经理苏维凡、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民;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党委书记张勇和局长陈喜民等先后亲临博物馆现场检查指导工作。</h3><h3> 2008年12月19日博物馆在东风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华诞来临之际对外开放。上级领导、农场中层以上干部、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代表及知青代表参加了在东风文化广场隆重举行的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h3> <h5>▼云南农垦集团的领导杨焰平,李民等到农场博物馆指导工作。(笔者摄于2008-10-22)</h5> <h5>▼云南省农垦集团公司董事长杨焰平(左)与参与博物馆建设的志愿者亲切握手。(宣传科刁晓明摄于2008-10)</h5> <h5>▼农场党委书记,场长匡公元(右)和党委副书记唐保国在博物馆竣工验收现场。(笔者摄影2008-12-4)</h5> <h5>▼农场工会主席李平(中)在博物馆竣工验收现场。</h5> <h5>▼东风农场副场长张云江(右)和场庆办主任欧阳孝清在博物馆竣工验收现场。(摄于2008-12-4)</h5> <h5>▼博物馆布展现场。(笔者摄于2008-11-29)</h5> <h5>▼博物馆室内设计与施工单位董事长(上左)在竣工验收现场。</h5><h5>下:博物馆版面设计师秋爽(2007年毕业于云师大艺术设计系)</h5> <h3>▼2008年12月19日农场举行了隆重的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图片摘自农场工会编著的《永恒的记忆》)</h3> <h3>▼农场党委副书记唐保国(下)和工会主席李平(左上)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讲话。(图片来自《永恒的记忆》)</h3> <h1><b>五、知青的版纳情怀</b></h1> <h5>▼ 2008年4月5日部分上海知青前往上海南站,欢送笔者赴东风农场参加建场50周年庆典筹备工作和博物馆的建设。一条欢送的横幅表达了知青战友对一名志愿工作者的理解、支持、信任和期望。</h5> <h5>2008年笔者在农场部的临时住所。</h5> <h5>▼笔者在博物馆施工现场。(摄于2008-4-21)</h5> <h5>▼ 笔者在博物馆布展工作现场。(施工项目经理邓忠华摄于2008年11月)</h5> <h5>▼笔者在农场电视片《胶林丰碑》拍摄现场(2008-8-6版纳电视台邓森文摄)</h5> <h5>▼上:笔者采访东风农场境外替代种植项目在缅甸第四特区南板留影。右起:宣传科朱武军 ,境外办肖祖文,生产科长王卫强。</h5><h5>下:笔者在《胶林丰碑》摄制现场。后排左起:宣传科朱武军,杨建华。2008-8-22版纳电视台邓森文摄于原六分场。</h5> <h5>▼笔者在三分场一队(原八分场)采访东风农场割胶能手,云南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蒋文兰(下右)。欧阳孝清2008-8摄。</h5> <h5>▼2008年雨季笔者采访哈尼族村寨时的留影。</h5><h5>下第二排左三:小街乡红堡寨村长木安。摄影:欧阳孝清</h5> <h5><b>▼上:</b>由《广州日报》记者、新闻中心副主任刘旦主编的纪实文学《知青40年:总得说的故事》。<br><b>下:</b>2008年11月刘旦和李钢来东风农场采访时在知青墓前的留影。前排左起:孙向荣、李钢;二排左起:郭善祥、邓维嘉;后排中:刘旦。</h5> <h5>▼2012年8月东风农场党委副书记唐保国(中),宣传科长刁晓明(右)和笔者应邀参加了全国首届知青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东风农场博物馆已列入全国知青博物馆名录。(2012-8-22摄于黑河)</h5> <h5>▼2014年11月笔者和东风农场宣传科长刁晓明(左)出席了在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知青博物馆研讨会。</h5> <h5>▼由万达版纳国际度假区主办,《博客天下》杂志社承办,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办的《西双版纳,我们的知青时代—知青文化论坛暨历史图片展》2013年11月13日在景洪万达展示中心举行。海报图片摘自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记录片《根深叶茂》。纪录片的主人翁为东风农场知青标兵沈瑾瑾(第一排左二)和她连队的知青战友。影片记录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知青在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中垦荒植胶艰苦创业的历程。电影拷贝作为珍贵的文史资料被东风农场博物馆,上海知青博物馆、档案馆等多家单位收藏。</h5> <h5>▼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勐龙在线》《知青—上海》杂志主编周公正、孙向荣和东风农场宣传科科长刁晓明出席了这次论坛。图为与会知青与著名作家叶辛(右二)的留影。</h5> <h5>▼2013年11月14日,参加知青文化论坛的嘉宾专程来到大勐龙参观了东风农场博物馆。左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伤痕文学”第一人,著名作家卢新华;上海知青《勐龙印迹》《勐龙记忆》主编周公正。</h5> <h5>▼笔者为参观博物馆的嘉宾介绍有关东风农场知青的版面和展品。(农场宣传科长刁晓明摄)<br>叶辛(左二)是我们熟悉的知青作家,自1977年以来他创作了四十多部文学著作。《磋跎岁月》、《孽债》和《客过亭》为其代表作,随着同名电视剧《磋跎岁月》和《孽债》在全国的传播,他的名字已家喻户晓。《一支难忘的歌》、《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影视插曲至今仍在知青中广为传唱。图右二为景洪农场上海知青褚炳兴。</h5> <h5>▼作家叶辛(左)为东风农场博物馆作了“风雨如磐见真情,岁月蹉跎志犹存”的题词。右为农场管委会副主任瞿志敏。</h5> <h5>2008年12月,来自京、沪、渝、滇的原知青代表242名应邀参加了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庆典并出席了博物馆开馆剪彩仪式。</h5> <h5>▼图为重庆知青代表团与农场领导班子的合影。(图片摘自东风农场工会2012年编著的画册《永恒的记忆》}</h5><h3><br></h3> <h5>▼图为2008年12月昆明知青代表团与农场领导班子的合影。(图片摘自东风农场工会2012年编著的画册《永恒的记忆》}</h5><h3><br></h3> <h5>▼图为2008年12月北京知青代表团与农场领导班子的合影。(图片摘自东风农场工会2012年编著的画册《永恒的记忆》}</h5><h3><br></h3> <h5>▼图为2008年12月上海知青代表团与农场领导班子的合影。(图片摘自东风农场工会2012年编著的画册《永恒的记忆》}</h5><h3><br></h3> <h5> 2008年12月3日,原二分场三队的北京知青闻闸回访版纳,在农场党委副书记唐保国和笔者的陪同下参观了博物馆,并走访了连队。</h5><h5> 闻闸1974年入党,曾当过二分场的播音员,团部宣传队的指导员。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团委书记,副教授,后调任中央教育电视台任新闻部主任,国务院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笔者摄于2008-12-3)</h5> <h3> 2017年3月3日,原东风农场七分场年已花甲的北京老知青贾增良,骑单车从北京明长城遗址出发,历时72天,骑行12118里回访第二故乡。他于2017年5月13日抵达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受到农场干部职工的热烈欢迎。5月13日他把历经万里行的单车捐赠给农场博物馆。今天走在博物馆前红地毯上的不是电影明星,而是为农场和博物馆增光添彩的老知青---贾公。这就是老知青的东风情结和版纳情怀。(图片摘自东风农场情缘的美篇)</h3> <h3> <b> 水调歌头</b></h3><h3><b>为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东风农场画册《勐龙印迹》所题</b></h3><h5> 作者:陈尧 2001年5月</h5><h3> 梦绕澜沧水,魂系勐龙缘。热血凝成画册,笔下起风烟。屯垦艰辛十载,蚁咬蜂蜇露宿,赤手建胶园。</h3><h3> 上海新儿女,硕果续宏篇。拓荒史,添异彩,磨难全。青春岁月如荼,悲歌别南天。霜染青丝两鬓,励志雄心不减,四化奋当先。黄埔东流水,永恋韶华年。</h3><h5>注:本诗摘自华宝斋书社2002年3月出版的陈尧诗作《春笋集》。陈尧1969年5月从北京下乡至西双版纳东风农场,1973年返京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出版的著作有《春笋集》、《观园诗词选》,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观园诗社理事。</h5> <h5>▼在阔别了东风农场40年后,陈尧(左)于2013年4月回访了第二故乡,看望了生产队的老职工、老干部和老战友。(笔者2013年4月摄于原一分场)</h5> <h3><b> 云南农垦集团副总经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民2001年10月18日为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画册《勐龙印迹》题词:</b></h3><h3><b> “你们是一批拥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年,你们从黄浦江畔来到了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在那里工作、学习、生活;在那里奋斗、努力、抗争,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双版纳。三十年过去了,虽然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回到了上海,回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但你们为云南农垦所做的一切永远留在了西双版纳,留在我们的心中”</b></h3> <h5>▼2008年10月22日,李民(左)和云南农垦集团的领导来东风农场视察工作时与笔者在竣工在即的博物馆前留影纪念。</h5> <h5>2013年雨季笔者应邀参与了东风农场知青文化旅游度假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对博物馆的提升和改造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图为笔者对博物馆改造所作的总体平面布置草图。尽管只是个纸上谈兵的建议,还是表达了笔者的愿望,希望博物馆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在新时期能上一个台阶,因它是〃东风人〃的精神家园。</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