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游记

王建国

<h3>  昨天下午五时许,我们乘坐CA4184航班到达成都双流机场,侄女开车在机场接我们到她家,内弟媳和侄女晚上在江北老灶火锅店接待我们,成都美食以辣为美,一进火锅店,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香辣味。今天内弟媳陪我们一起游玩了杜甫草堂、青羊宫和人民公园,前后历时七个多小时。对内地媳和侄女对我们的热情接待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br /></h3><h3> 我在七十年代末去深圳时曾路过成都,在候机时参观了杜甫草堂、武侯寺和青羊宫。今天也可以说是故地重游,杜甫草堂经过这些年的整修改造,变得更加完美和秀丽。青羊宫是否因为环保的原因香火没有当年的旺盛了。</h3><h3><br /></h3><h3>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br /></h3><h3><br /></h3><h3>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h3><h3><br /></h3><h3>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h3><h3><br /></h3><h3>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h3><h3><br /></h3><h3> 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h3><h3><br /></h3><h3> 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还有"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览,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h3><h3><br /></h3><h3>  "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是一个以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市场。杜甫草堂诗书画院与"唐风遗韵"相邻,集书画展览、交流、购销、收藏为一体,是开发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品位平台。</h3><h3><br /></h3><h3>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h3> <h3>  青羊宫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是该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因为在它的主要殿堂三清殿中,有两只用铜铸的青羊,所以得名。它们也成为了青羊宫的象征,吸引了无数的游人。青羊宫创建于唐朝,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经在这里避难,给它增添了传奇色彩。1667年康熙皇帝时,青羊宫进行了重新修复,以后又不断扩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唐王殿等。里面的混元殿高大雄伟,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建筑,供奉着老子骑着青牛的塑像。三清殿是主要建筑,高大而庄严,供奉着三清像,大殿的左侧悬挂着重约3000公斤的一口大钟,还有重达1000公斤的生铁香蜡筒一对。青羊宫内最宝贵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经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为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h3> <h3><br /></h3><h3><br /></h3><h3><br /></h3><h3> 成都人民公园位于成都市区祠堂街少城路,始建于1911年,占地近169亩。公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名木古树有银杏、黑壳楠、朴树等,其它树木多达70余种,并有多处休闲娱乐及游览景点。成都人民公园已发展成为集园林、文化、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h3><h3><br /></h3><h3> 成都市人民公园原名少城公园,始建于 1911年。少城公园之由来,与旧成都的城池命名直接相关,成都城基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早在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时,成都便有太城(亦称大城)和少城(亦称小城)了。少城基地系清代在成都大城西南处另建的小城,作为"八旗"营地,专供满洲和蒙古人居住,这就是后来的"满城",少城公园由于当时地处少城范围而得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驻防成都的将军玉昆,为解决因朝廷筹备立宪,废除旗米供给制度,使旗民生活日渐窘迫之困境,与四川省劝业道道台周善培于祠堂街兴建公园,开放少城(满城),唯许旗民于园内开业谋生,并收门票,任人游观。遂于祠堂街关帝庙后侧的水田、荒地、正蓝旗前厅、马厩、仓房、柴薪库以及将附近旗人居住的永顺、永清、永济三条胡同拆房迁户的空地,用半年时间栽花种树,修建迎禧楼、观稼楼、松韵楼、湖心亭等,面积50余亩。从此,四川成都便有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公园,就全国来说,&quot;少城公园&quot;都是较早开办的公园之一,在四川就是最早开办的第一个公园。由于公园占地在当时的少城,市民约定俗成称之为&quot;少城公园&quot;。</h3><h3><br /></h3><h3> 民国2年(1913年),尹仲锡(字昌龄)策划扩建。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四川爱国志士发动的保路运动中的死难者,由张澜、颜楷等联名提议修造一座纪念碑。1913年至1914年,为了纪念保路运动中的死难烈士,民国川汉铁路总公司在园内修建&quot;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quot;(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仿照北京白云寺、山西凌云寺塔型,溶中外文化于一炉,于当年4月开工兴建。纪念碑全用砖石结构,呈方锥形,高31.86米,犹如一柄巨剑直指苍穹,庄严雄伟。碑座高约10米,有站台式的平台,台前凋嵌"中华民国二年川路总公司建"的汉白玉石版。碑体四方则用不同书体书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每字约1米见方,皆出自名家之笔。灌县张夔阶(字学潮)的篆体,名山吴伯(字之锳)的隶体,华阳颜楷的魏碑体,荣县赵熙的汉碑体。纪念碑经受了1933后迭溪大地震的考验和1941年日机的轰炸,未受损。</h3><h3><br /></h3><h3> 1914年扩建公园,拆除园南之永济仓库,又自通顺桥凿渠引金水河入园,绕鹤鸣茶社、荷花亭(今湖心岛)东流入半边桥。1924年,杨森主理川政,邀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到成都任教育厅长。卢在公园建通俗教育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演奏室、游艺场、动物园、运动场......。并从小南街引金河水经后荷花池、君平街、绕芙蓉清溪转北汇合于半边桥,凿渠之土均堆于东南隅成为假山。园西南隅建荷花池,池中种荷,荷池周围遍植桃、柳。园之东为餐馆和茶社区,有静宁、桃花源等饭馆,当时的&quot;肝糕汤&quot;、&quot;鸡皮冬笋&quot;、&quot;豆腐鱼&quot;......远近闻名,其味无穷。百年老茶社有鹤鸣、枕流、浓荫、绿荫阁、永聚、射德会等,各行业人士大都按照各自的职业和地位在某茶园内聚会。如枕流多为学生、绿荫阁多为士绅、永聚多为富商、射德会多为武术和体育界人士。鹤鸣系教师聚集之地,每年阴历六月、腊月假期中,各中小学教师在此等候聘书,各校名为&quot;优礼延聘&quot;,实则廉价选人,竞争相当激烈。成都市民戏称为&quot;六腊战争&quot;。</h3><h3><br /></h3><h3>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少城公园更是成都各进步团体演讲、演出、聚会、募捐的首选之地。1938年在公园东(湖心岛)建抗日殉国将领王铭章纪念铜像一座(1952年拆除)。1940年9月27日和1941年7月27日,少城公园先后两次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园内金石陈列馆、体育场、动物园、纪念碑等处都受到了损坏,死伤数千人。1946年,少城公园、成都市图书馆改为&quot;中正公园&quot;及&quot;中正图书馆&quot;,拨款维修,稍改旧观。1949年,胡宗南部在园内驻军,砍伐树木、拆毁门窗、烧毁存书,使公园又遭浩劫。由于以前的&quot;少城公园&quot;大都为教师、学生、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很多知名文人为公元赋诗,写辞等。</h3><h3><br /></h3><h3> 1949年12月10日,成都解放。少城公园获得新生,次年更名为&quot;人民公园&quot;。1950年至1959年十年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1951年春,时任西南军政委副主席后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临公园视察并对公园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1952年夏秋,市政府领导米建书、李劼人亲自审核公园规划,尔后分别三次拨款进行整治。园内相继迁出大部分私营茶馆、饭店、澡堂、像馆等;拆除破旧房屋,疏淘入园金河;修建了露天舞场(1993年改建大都会广场)、鱼园、鸟园、盆景园、假山、亭台等处景点,大量植树绿化,并收购了两家私人花园加以扩充,至此,公园面积达183亩。1952年10月开放时,游人如潮,热闹非凡。据当时成都日报载:&quot;成都解放十年,人民公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葱笼茂密的楠木林把一个个建筑掩隐得恰到好处,曲折的金河水环绕全园,公园面积不算大,但景点多而精,当大地还掩盖在严霜下面时,梅林早已红霞一片,春天百花争艳,夏日红莲盛开,秋季桂花竞相开放,金河两岸遍开芙蓉......。&quot; </h3><h3><br /></h3><h3> 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将入园金河渠道改为人防通道,填了由北向南的河道。1982年扩建西干道将公园侧河道改为街面,至此公园面积缩小为145亩。2001年至2003年,公园率先在全市将祠堂街、少城路、小南街、君平街房屋拆除,建空透铁花围墙(透绿),公园景色直接呈现在市民面前,小南街小学划归公园,面积扩展为155亩。</h3><h3><br /></h3><h3> 公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名木古树有银杏、黑壳楠、朴树等,其它树木多达 70多种。休闲娱乐及游览景点有:鹤鸣、枕流、少城等茶社、兰草园、盆景园、海棠林、紫薇林、樱花林、金水溪、人工湖、少城苑及儿童乐园等。每年秋季举办&quot;菊花会&quot;,展出品种1000余种,深受市民喜爱。1992年开始举办&quot;迎春花展&quot;,这两项传统花展现已融入成都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成都市人民公园一直是蓉城百姓品茶观景、游玩休憩,养生健体,流连忘返的好去处,身在其中,心情无比舒畅。</h3><h3><br /></h3><h3> 公园正大门于1928年随旧少城公园整修建成,旧园有三门,一在园之西与原公共体育场,市图书馆毗邻,交通便利,游人出入,大半由此。(既现扩建小南街之新西大门)一在园之东,是为后门,(现今半边桥街新假山广场东大门)又一门在园之北,通少城路、祠堂街马路即公园正北大门。</h3><h3><br /></h3><h3> 正大门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浩劫亦未被损毁,后经1952、1982年新中国全面整修保留至今,每年公园的&quot;成都市菊展、迎春花展&quot;等展览都重点装饰正大门。由正门入公园、经金水桥、梧桐林荫道可直达:鹤鸣茶社、少城苑、辛亥保路纪念广场、人工湖等风景点。</h3><h3><br /></h3><h3>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公园大门的西侧原有公园一排仿古古建筑群&quot;伴荷轩&quot;。祠堂街至少城路临街约400米长,面积达5500平方米的营业房建筑。当时拥有大海湾海鲜酒楼、少城楼、沙洛克、兰吧、天子健身等40余家商业商户。2001年为响应成都市政府&quot;拆墙透绿、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quot;的号召,祠堂街至少城路拆墙透绿,拆除大海湾、少城楼、沙洛克、兰吧、天子健身等40余家商户,建成铁花艺术墙400米,新增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h3><h3><br /></h3><h3> 金水河经公园一段约500米,上有桥两座。1919年在现正门(当时为侧门),左侧南岸,挖渠引金河水入园,绕鹤鸣茶社,经荷花亭(现金鱼池),东流入半边桥汇合。1924年又以小南街口引金河水,经儿童乐园、荷花池、动物园、东假山,转北汇合于半边桥。 金河贯园中,河北有荷池、隔以土堤,堤宽不过数尺,乃掘去之,但留其有大树成荫者之处,砌石以为岛,其一最高处可围坐以谈,其一穿石洞出入,其一砌倾斜之石层峰,向之荷池,今乃成湖。湖北筑长堤,其西端及东端复各筑成半岛,造小船数只以供游驶,溯金河而上,可游到新西门,修金河及其支流木桥各一座,金河桥洞采钢桥形式,又全淘贯入本馆及公园之污泥一次,而以所取之泥,砌高园内之山。</h3><h3><br /></h3><h3> 人民公园门前的金河流水是从金花桥东端穿过荷花池向半边桥淌去,后方从小南街、永靖街,后荷花池、君平街绕芙蓉清溪(现金鱼岛东侧)向半边桥汇流。1965年第一期人防工程时,填了东假山,经桂林至荷花池一段河渠。1971年第二期人防工程时,又填了小南街口至游泳池一段及小南街口至二道桥一段正河。1982年,扩建西干道时,又将大门至二道桥一段正河扩的三分之二扩为街面。至此,原金河旧河,只剩下大门至半边桥一段,约200米。</h3><h3><br /></h3><h3> 金水溪位于人民公园西山脚下荷花池,经正大门,至东门沿线内侧,总长为355米,宽6米,由原金河改造而成。于1999年开建,2000年8月竣工。河底由光滑小卵石铺成,溪边用大小各异的大卵石砌成。主要地段为卵石缓坡入水,兼以卵石驳岸。沿岸配植了桃树、柳树、黄葛树、垂丝海棠、腊梅、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植物。季相分明:春天桃红柳绿,秋季落叶缤纷;冬季腊梅沁人心脾。形成一条优美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自然山水溪流的风貌。</h3><h3><br /></h3><h3><br /></h3> <h3>昨天晚上内地媳和侄女在这家火锅店招待了我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