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和美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你猜不出

<h3>  2018年4月14日—15日,有幸在济南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观摩了名师的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数学独特的美,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启发,孩子们精彩的表现。都让在场的每一位听课教师无不称奇。</h3> <h3>  第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是吴正宪老师,吴老师从提问孩子“谁知道因数和倍数哪里有”这个问题开始,让孩子联系生活,本堂课吴老师始终顺着学生的思维而导,课堂就像聊天玩游戏一样,非常轻松愉悦。吴老师常说“聊着聊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鼓励孩子敢于思考,自己找寻答案。</h3> <h3>  吴老师倡导我们用儿童话语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要有童心,给学生营造自由、舒适的课堂气氛。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是“独宠”那几个优秀的孩子。她告诉我们要读懂儿童,教学才有温度;读懂数学,教学才有深度;只有把儿童和数学和谐统一时,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从她的课中我感受到了她对学生的满满的喜爱,孩子在爱的环境中享受着课堂,孩子们才会不想下课!</h3> <h3>  华应龙老师上课时出示了一道师傅徒弟的年龄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困惑想放弃时,华老师说:“虽然教室里没有声音,但是我却听到你们思考的声音”,既鼓励了孩子们,也让我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比严厉的眼神好太多了)</h3> <h3>  华老师整堂课都面带笑容,给人亲切的感觉。通过这堂课,他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投石问路”的数学解题方法!遇到难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试三回,定能生慧”。</h3> <h3>  罗鸣亮老师的课,开头,体现了一个"趣"字。为了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罗老师是这么设计的:</h3><div>师:同学们好!</div><div>生:老师好!</div><div>师:同学们乖!</div><div>生:(默不作声,不知道怎么回答)</div><div>师:同学们好!</div><div>生:老师好!</div><div>师:同学们乖!</div><div>生:(鸦雀无声)</div><div> 师:同学们好!</div><div>生:老师好!</div><div>师:同学们乖!</div><div>生小声回应:老师乖</div><div>......</div><div> 这一段对话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他的风趣、幽默,很好地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div> <h3>  正因为罗老师独特的开场,孩子们不再紧张。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让孩子们说出了在学习《2、3、5的倍数》时的困惑。本节课罗老师做引线之人,循循善诱,让孩子们自己悟出本节课的内容和道理,让孩子们明白数学不只是学会计算的方法,会套公式就行,更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研究与思考。罗老师也给我上了一课,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多思考。</h3> <h3>  俞正强老师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复习课,展现出他诙谐幽默,笑点百出的讲课风格。在俞老师一遍一遍的追问中,开启了学生的大脑,让孩子们做到了心有所感,脑有所思。</h3> <h3>  贲友林老师讲了《鸡兔同笼》,贲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多媒体动态的演示,没有各种教学用具的辅助,但是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泉涌、知识火花的碰撞,直射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魅力!</h3> <h3>  贲老师将本堂课放手于学生,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猜测、推理,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孩子想出来了好多解法,并且自己都能编题。</h3> <h3>  刘克臣老师的《运动的圆》和商红领老师的《残缺之美》,让我再一次认识了圆以及圆的特性。在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中也看到了孩子们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身影。</h3> <h3>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感受到他们课堂语言艺术可谓“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他们对数学课堂的热爱、对数学教育的研究精神;他们与孩子们课堂上的相处之道,都让我万分敬佩!</h3>

老师

学生

孩子

课堂

数学

思考

同学

教学

好师

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