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丽的西安古都欢迎全国各地铁道兵老战友的到来。</h3> <h3> 一个月前陕西省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秘书长王抗林战友多次打电话邀请我参加在西安市召开的“铁道兵战友经济文化协作会暨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笔会。</h3><h3> 五年前我的QQ好友中就有铁道兵的很多名人,她(他)们是:关丽荣、林建军、段海燕、王抗林、郑建平、刘闽华、沙明等人,他(她)们都是传承铁道兵精神的参与者,也是宏扬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者。她们十五、六岁参加铁道兵,直至退休后都在为铁道兵战友的事在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已桑榆之光。她们有很多事迹感动了我,她们的工作能力很强、写作水平很高。因此我决定参加这次会议向她们学习,也见见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几位老战友。</h3> <h3> 大会由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秘书长王抗林战友主持。</h3> <h3> 2018年4月13日由陕西省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在西安主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成立70周年”、“铁道兵战友经济文化协作会暨《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笔会”在陕西省西安市百香合大酒店隆重召开。</h3><div> 来自全国各地的铁道兵文化联谊会会长和《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各地作者及铁道兵学兵、铁二代精英近150人参加了会议。当日上午两会分别进行交流。我是作为一名普通作者参加《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笔会。当日下午在大酒店演艺大厅举行了隆重的文艺演出。</div> <h3>和作者战友们交流创作体会。</h3> <h3>这次开会,我有幸见到了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执行关丽蓉总干事。我们虽然不认识也没有见过面,但同在几个战友群的战友。六个月之前我通过微信向关总要了三本《铁道兵英烈名录》书,按理来讲,此书是不发个人的,只是对准各省市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和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关总按我所需,第三天我就收到此书了。通过此书阅读,我有很多的感悟并写了一篇散忆《难已忘怀成昆线上的往事》,还有两篇待写。她最近又忙碌着哈尔滨铁道兵启航纪念塔筹款一事,还在操心出版《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一书事宜,各省市召开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她都要亲自参加庆贺与指导,几乎天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她是在武警部队退休的,退休后都是干铁道兵的“大事”,这就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这就是铁道兵的情结。</h3> <h3> 这次会议上见到1949年从学校入伍到铁道兵二师。她参加过抗美援朝,对鸭绿江大桥、清川江大桥及317公里抢修。抗美援朝立过战功的洪灵妈妈,去年连续发了5篇稿件,讲述她在抗美援朝中的经历。她是这次笔会最老的作者,参会人员亲切的叫她洪妈妈。</h3> <h3>这是我和洪妈妈及她的大儿子、1973年入伍铁道兵六团战友一起合影。</h3> <h3> 和铁道兵战友网络联盟群常务群主候卫合影,这就是战友情兄妹情。</h3><div> 候卫是一位大胆泼辣,敢说敢干,能歌善舞,心地善良的战友。她73年特招进入铁道兵蓝球队,她在球场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铁道兵机关干部战士一致的好评。不久被下到四师提升为司令部书记、文化科干事、兵改工后调入铁道部青岛某厂任团委书记、房产公司总经理。当了我们《铁道兵战友网络联盟群》常务群主后,热心为群服务,一心朴在群内的工作上,还在为铁道兵其它战友群多次来青岛聚会做出很多的付出。</div> <h3>这是和长春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会长、原铁三师作训科参谋高翔战友在一起合影。高翔也是71年入伍的,兵改工之前他调入野战部队,在中校位置上退休。是铁道兵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为《铁道兵英烈名录》作了铁道兵烈士赋,还为哈尔滨铁道兵启航纪念塔作赋,还准备为《风华正茂一一铁道兵女兵风采录》作赋。</h3> <h3>这是和二师七团战友、安微六安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会长沙明,九师战友、大连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刘闽华副秘书长一起合影。</h3> <h3> 沙明战友和我是同年兵,他服役于二师七团。他是个勤奋的人,他出著了四本书,主要是他参加铁道兵的一些往事,书中内容写的真实感人。近几年来又得了不好的病,癌细胞已经扩散,但他没有被病魔吓倒,顽强坚持着与癌症抗争,和时间赛跑。他还在关心周围贫穷的战友;他还每年到紫阳烈士陵园看忘已故战友,为他们祭祀;他每次参加战友聚会都在台前幕后不知疲倦的为会议照相,我一直在佩服着他。这次会议第一次见到他,有幸和他一起合影,祝愿老战友能早日康复,平平安安。</h3> <h3>无锡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会长马毓星,他是江苏无钖人,77年服役于铁一师五团。退伍后在无锡办了“铁道兵之家”,有名气的战友字画及各种陶瓷。这是在会议期间和马会长一起合影。</h3> <h3> 和《铁兵写作文苑》群校对李汪源战友和《东南西北兵》战友群李巧莲战友在一起合影。</h3><h3> 李汪源,一九五四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人。一九七三年应征入伍,原铁道兵二师六团汽车二连战士,曾在团政治处创作组。八二年至八五年参加过四届"诗刊社全国青年刊授学院"学习,有作品在兵报、志在四方、市报、省报、诗刊副刊等书刊发表。最近写的歌词《读书歌》被团中央少工委选为二O一七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歌。现服务乐动九州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从事编导工作。</h3><div> 我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看了他一组自创</div><div>“十二字诗”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格式。从内容及文字的结构写的特棒,如果参加诗词大赛绝对可以拿到前两名。</div><div> 他也是《铁兵写作文苑》群的战友,在群里他负责文章校对,但相互都不了解。这次会议我俩住一宿舍,三夜两天我们都在一起,他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丈夫、好父亲。</div><div> 他给我讲述了他家的故事:</div><div> 勤劳持家、相依为伴的妻子因病去年去世。为了培养两个孩子他们付出太多太多的财力和精力。两个孩子都遗传父亲的基因,对声乐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了培养儿子上更高的音乐厅堂,他东借西凑6万元买了一台世界名牌手风琴。两个孩子也很争气,都是硕士生毕业。六月份女儿要生孩子,他那里都不去,又要做爹又要做娘照顾自己的女儿……说到痛苦处,抱头大哭,老伴去世快一年了,至今户口没消,伤亡补贴没领,心中认为老伴还在他的周围,还在他的心中。这就是我刚了解和认识的李汪源好战友。</div> <h3> 李巧莲是《东西南北兵》群群主委任的“纪委书记”。她也是71年入伍的战友,她是位热心快乐的战友,听说我和抗战吴群主来西安开会,她下午冒着雨就赶到宾馆找我们,晚上为我们接风洗尘。晚宴聊天中得知,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她还管着两个大老板的老板娘。她还参加了西安市的文艺团队。开着高级轿车接送战友,还积极参加全国铁道兵战友活动。晚上她组织的小型晚宴,我很感动,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师,不是同乡战友,也不是同一市,更不是同一单位,如此的客气热情,这就是铁道兵的战友情。</h3><h3> 我和裴光其、李巧莲、李汪源战友在一起合影。</h3> <h3> 和陕西省铁道兵战友文化联谊会副秘书长查新年在会议期间留影。</h3><h3> 查新年战友1973年从陕西入伍,后来转业在石油部门工作直至退休。我是在铁道兵战友群中认识的,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可以看到他每天一篇美篇日记,从不间断记录着晚年幸福快乐的人生有意义的故事。从文中选用的词语、美篇的模板、美篇的图片、美篇中的音乐编辑非常到位,让人阅读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是我学习的榜样。</h3> <h3>虽然我和二师九团裴股长不认识,也没有见过面,但都在铁道兵战友群的战友。这次开会见面了,互相作了介绍,真像多年刚见面的亲兄弟一样,看看我们的合影照是多么的亲切。</h3> <h3>这是朱根华战友在演出后台和我一起合影。</h3> <h3> 10师宣传队朱根华战友是西安市人,1970年参加襄渝线学兵连战斗施工在襄渝线上,1973年入伍在铁二师宣传队当歌唱演员。后来当专业人材第二次入伍到军医大,直止退休。他的手风琴伴奏自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视频传遍全国铁道兵战友群,深入铁道兵战友的喜欢。</h3> <h3> 付国民战友,贵卅清镇市人,75年入伍,服役于七师三十一团。退伍后自办企业,生易红红火火,自产醇香的铁道兵美酒,是正宗的贵卅好酒。每一次全国战友聚会,他都亲自带上美酒到达现场,无偿奉献给会议上的战友们品偿。他经常给战友们承诺,邀请战友们到贵阳做客。他说:你们从天上来,我到机场去接你们;你们座高铁来,我到高铁站接你们;你们开车来,我到高速公路出口接你们。确保你们到贵州玩的开心,吃的满意。他对战友们的一份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各地战友。这是和付国民战友在宴会上留影。</h3> <h3> 报到的当天下午看到里里外外忙碌着的一位战友,带着微笑,没想到晚上李巧莲请我们,他还带上陕西美酒…在舞台上看到他穿着65式的绿军装,用标准的陕西话在生动朗诵自创诗稿。声音或高或低是那么的豪放又是那么的严肃,全场战友鸦雀无声静静的听着他的感人表演。演出后,战友们纷纷和他合影,我也和他合影了,我愿意和有故事的人在一起留影,便于我写作中插图,可惜不是用我手机拍的,也记不清是谁为我们拍的了。</h3><h3> 他是一位能说会讲、能写能表演,他是一位热心好客的学兵战友一一张有安。</h3><h3> 下面一篇散文就是他无数篇中代表作之一,现提供给战友们一起分享。</h3> <h3> 安康行</h3><div> 一一 记事感怀篇 <br></div><div> 张有安</div><div> 车,行过了油菜花的金黄, 船,又驰上了汉江水的碧绿。 <br></div><div> 早春二月,这将暖还寒的时候, 我们相约,赶往那魂牵梦绕的相思地。 <br></div><div> 遥岭那竹坡上, 曾耸立过我们的营盘。 林间那崎岖的小道, 还收藏着我们的足迹 。 那桥梁,那隧道,那坟茔, 望一眼哎,都供愁献恨。 刹那间,刹那间,那群山沸腾的旧景重现, 那群山沸腾的旧景重现, 令我们过来人顿感心潮澎湃、悲欢交集。 <br></div><div> 我真的止不住,止不往,我汹涌的泪水往下淌。 我真的按不住,按不住,我狂跳的心要扑上去。 舱中人哭,再添几朵浪花。 江上风起,吹皱万顷涟漪。 面对着这浩瀚而苍茫的江水, 我仰天长啸:‘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眼望着这滚滚逝水,我悲诧声竭: ‘这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br></div><div> 我慷慨,我悲壮, 我骄傲,我自豪。 我不虚此生,我青春无悔。 欢呼声、唤我从沉醉中苏醒。江岸上的旗帜,艳过满山桃红。 走在夹道欢迎的学生们中间, 我脸颊上再一次的热泪纵横。 几捆书籍,几个球拍, 几盒橡皮,几把铅笔。 这是我们送上的薄礼。 实在是、实在是抵不上你们一句: 向三线学兵叔叔学习! 和你们、和你们在寒风中久久的伫立。 <br></div><div> 夜色里,大家围着篝火起舞。 火光中,我们那已显沧桑的脸庞, 兴奋的也和孩子们一样的红透。 舞影里,我们那已显臃肿的身躯, 婆娑时,也竟和孩子们一样的轻柔。 舞台上、我们将四十年陈酿的相思吐出喉咙。 悲歌一首,壮歌一首, 高歌一首,凯歌一首。 直至把胸中郁结的块垒、 吐泻的一颗不留。 <br></div><div> 晨霭里落起了淅淅沥沥的细雨, 又一个令人伤感的天气。 我们分队往流水、大道河的山坡上, 去祭奠长眠在那里的我们的姐妹兄弟。 我们在墓草萋萋的坟茔前肃立, 先点燃蜡烛和高香, 再献上一首昨日旅途中,才为你们 谱写下的歌曲。 昨夜里、昨夜里我们演练了那么的久, 临场时、临场时却只能给你们以伤心的抽泣。 “明年清明再来看你”, 这收尾的一句唱的简直是泣不成声。 不知是谁又用乡音领呼了一遍, 四山立即回荡起经久不息的誓语。 “明年清明, 我们一定会再来看你” 。<br></div><div> 我们在营盘的废墟上寻觅, 寻觅我那当年的屋基。 望着这石彻的屋基梦呓, 那在坟墓里长眠着的发小,恍惚正躺在这靠窗的地铺上休息。 我们在桥梁上叹息, 再拍一拍栏杆、 哼一首当年的歌曲。 走进隧洞里去, 摸一摸我们当年浇铸的墙壁, 黙默地黙黙地把思念的泪花插进缝隙。 <br></div><div> 一位亡故战友的妻子,悄悄的、 悄悄地捡起一捧道基上的石粒。 用泪水洗去石粒上的尘埃, 要带回去,带回去、 让丈夫未了的三线情得以延续。 依然还是在安康的桥头, 依然还是当年的汉江滩上, 身边列座的还是当年的铁道兵大哥。 <br></div><div> 四周依旧围满了当地老乡。 恍惚刚才太困了,太困了、 在隧道里抱着风枪打了一个盹, 又迷迷糊糊地走进了会场。 我坐着的,为何却不再是滩头的石块? 大桥上的灯火, 今夜却为何竟是如此的辉煌? 身边为何坐着的全都是花甲老人? 四周为何围着的观众、 全都是时髦衣裳? 我懵懂,我不解,我迷茫, 当报幕员宣布:铁道兵和三线学兵 “追寻奉献青春之旅” 联欢晚会开始。 这当头棒喝似的开场白, 才使我走出梦乡。 我们一起唱起《铁道兵之歌》 ,我们还像当年那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在这首令人怀旧的优美旋律中, 我们缅怀着那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我们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畅想。 我们唱的是那样的兴奋, 那样的激动, 那样的伤感, 那样的悲壮。 以致每个人都唱的是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br></div><div> 我们唱《云南小调》, 我们唱《紫阳山歌》, 我们唱《铁道兵,我爱你》。 我们跳《拥军秧歌》, 我们跳《洗衣舞》, 我们跳《白毛女》。 我们台上台下互动, 以致把晚会的气氛烘托的炉火纯青, 我们把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个个节目、南腔北调、或歌或舞, 却被那风趣优雅的节目主持人, 用他那壮美委婉的歌喉, 串联成了一串璀璨华丽的珍珠。 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 令所有在座者惊艳或仰慕。 我们骄傲,他是学兵、 铁兵骄傲,他是军中歌手, 我们一起骄傲,他是我们共同的战友。 <br></div><div> 到校园里来做场报告, 让孩子们永远记住共和国的过去。 当年和你们今天一般大的我们, 曾把青春蘸着汉江水, 在秦巴山上磨砺。 告诉孩子们: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战友。 当大塌方的石块落下, 他抢先、他抢先推开别人, 任碎石将自己埋住, 苏醒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战友们都脱险了没有? 告诉孩子们: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慈母, 她老人家身患绝症, 临终前、临终前前来告别自己的长女, 那追求进步的稚气女儿, 却使她饱受了委屈。她在那、 她在那萧瑟的秋风里剪断裤腿, 含情脉脉地、含情脉脉地把对女儿的爱, 缝进了大家的破衣。 告诉孩子们: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一群生死兄弟, 战友牺牲了,头颅已被复燃的哑炮炸去, 父亲多么想、多么想最后再看一眼久未谋面的儿子哎, 为避免死者的父亲再受打击, 他们集体哭喊着: 要看就看看我们吧“我们都是你的儿子”。 然后,黑压压的、 黑压压的跪倒一地。 告诉孩子们: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同学, 他在突然爆炸的哑炮中残疾, 却终生、却终生忘不掉他那牺牲了的难友, 常去探望他们的父母, 常到他们的坟茔上礼祭, 并将自己那并不宽裕的收入, 用来接济他那生活上遇到困难的、 那曾经换过命的兄弟! 他时常对妻子说: 想想死去的战友, 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弃。 我们还有更多更多的战友, 像浴火重生的凤凰。 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从这里挺胸走进风风雨雨,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br></div><div> 今天我们,不是前来向孩子们诉苦, 而是要告诉同学们, 磨难也是一种财富。 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和老师, 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情愫。 要帮助自己身边遇到困难的人, 要胸怀大志,为国读书。 <br></div><div> 我们踏着青石铺就的宽阔台阶, 登上雨霁林荫的牛蹄岭。 我们在苍松翠柏间肃立,心情依旧、 心情依旧如当年掩埋战友时一般的沉重。 我们含着泪点燃香烛, 我们奠上烈酒,念叨着、 念叨着死难者的姓名。 我们点燃长长 的拖地长鞭, 让冲天的火光,弥漫的硝烟, 复原我们当年激烈残酷的工地场景。 我们唱《怀念战友》, 我们朗诵《不老的幽灵》, 我们高声哭喊:我想你们啊!战友! 让纵横的泪雨, 让呜咽的哭声, 来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哀情。 <br></div><div> 天苍苍,烟蒙蒙, 纸灰弥漫,啜泣雷鸣。 置身这悲壮肃穆的氛围里, 连那位端着相机采访的女记者, 也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滚动。 <br></div><div> 安息吧,战友! 我们明年还来看你, 年年岁岁,直至永恒! 我们在石阶两旁列队, 我们在欢送大哥哥一样的铁道兵, 这分别了三十七年后的重逢哎, 这相聚的时刻却是那么样的短暂, 场面却又是那样的恢弘。 心头是那样的复杂, 又是那样的激动和沉重。 联欢会上有令人陶醉的欢笑, 祭奠场上有令人伤心欲绝的悲痛, 此刻又增添了离别时的惆怅和即将到来的相思苦情。 我们相互把每个人的手握了再握, 仔细的看着,仔细的看着 努力的把对方的容颜摄入心镜。 再紧紧拥抱一下我们的大哥大姐, 像渐渐远去的人流挥手致敬。 祝大家一路平安, 祝你们一路保重, 愿我们早日重逢。 <br></div><div> 想起昨天晚会上闭幕时的旋律,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我望着你们其中那些白发苍苍的老首长, 我望着你们其中那些挂满军功章的老战友, 我真的盼啊,我真的盼啊 咱们还能再聚首! 想起这分离了三十七年才得一见的遥遥之期, 想起你们其中有人为了此行, 竟卖掉了家里的粮食和耕牛, 想起你们当年给于我们的关怀与照顾, 想起当年我们出生入死共筑襄渝路, 我真的忍不住了、我掩面流泪, 我真的止不住了、我放声大哭, 我的口里不停得喊着, 再见吧,大哥! 再见吧,铁道兵战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