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诗人--聂扶民先生

大李

<h3>  图/文/编辑--李岳建</h3> <h3>聂扶民,江西省莲花县六市乡探佳芳人,1945年11月(农历乙酉年十月)生。1968年9月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企业工作,先后在基层参加生产劳动三年,经济管理七年,从事机关政工和文秘三十年,2007年10月退休。高级政工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新余市作家协会会员,新余市诗词学会会员,渝水区诗词学会会员。</h3><div>其作品散见于内陸和港、台书、刊、报。2014年9月出版诗词集《爱在金秋》,《山缘》是他出版的第二本著作。</div> <h3>夏永奇,诗词界基尼斯纪录创造者,已创作新韵古词2万余首,出版专著30余卷。其《沁园春》被称为“独秀词坛的永奇模式”,名字和作品被铸在中华宝鼎上存放于联合国总部。</h3><h3>这是夏老特意为聂扶民先生填写的词。</h3> <h3>  沁园春·老骥伏枥</h3><div>——献给《爱在金秋》作者聂扶民</div><div><br></div><div> 夏 永 奇</div><div><br></div><div>足踏莲花,手捋胡须,目视赣江。颂家园秀秀,情情漫宇;生活美美,爱爱弥邦。墨墨凝魂,宣宣寄魄,日日年年劲劲忙。秋潮起,布诗坛景色,文苑风光!</div><div><br></div><div>推敲平仄喷香,酬梦幻,痴痴追陆郎。伴灰灯掠阵,关关纵扫;紫霞攀岭,壑壑横量。血染寒窗,泪滴热案,赤子身心托富强。诚如愿,捧铜琶山水,铁板沧桑!</div><div><br></div><div>2013年3月26日6时30分于陋梦斋</div> <h3>  沈立新,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邀书画家,《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第一、二卷编委会编委,新余市政协常委,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h3><h3>这是著名书法大家沈立新为聂扶民先生题的词</h3> <p>聂扶民先生的作品《爱在金秋》诗词集。</p> <p>聂扶民先生的作品《山缘》散文集。</p> <h3>  雄鸡颂</h3><div>公鸡五德世间雄,</div><div>武信文仁勇士风。</div><div>朱顶状元登大殿,</div><div>戎衣战将上高笼。</div><div>刘琨起舞鸣啼早,</div><div>孟相偷关呼应匆。</div><div>高唱三声星月落,</div><div>千村万镇太阳红。</div> <h3>  乡变  </h3><div>离家五秩恋家门,</div><div>几度回乡觅旧痕。</div><div>鸟径茅庐全不见,</div><div>只留老月照新村。</div> <h3>  春燕  </h3><div>亦歌亦舞庆春天,</div><div>柳绿桃红到眼前。</div><div>王谢燕来寻旧垒,</div><div>新楼满目落何椽。</div> <h3>  郁孤台 </h3><div>郁孤台下赣江头,</div><div>满目青山遍地楼。</div><div>千里波涛千里笑,</div><div>不闻昔日鹧鸪愁。</div> <h3>  高速公路</h3><div>连通南北贯西东,</div><div>高速千条一域中。</div><div>昨夜北京同煮酒,</div><div>今晨武汉又温盅。</div><div>穿山钻洞土行者,</div><div>过海飞天孙悟空。</div><div>万里足程何虑远,</div><div>朝行暮至快如风。</div> <h3>  </h3><div> 蝶恋花 · 恋乡</div><div>老树新花常问我,</div><div>何日归来、重启柴门锁。</div><div>依旧炊烟升屋垛,</div><div>鸡鸣狗吠牛羊夥。</div><div><br></div><div>乡梦醒来寻谷簸,</div><div>泪眼惺忪、似见风车磨。</div><div>窗外霓虹千树火,</div><div>依稀布谷殷殷播。</div> <h3>  重任在肩</h3><div>复兴大业千年梦,</div><div>吐气扬眉寄我曹。</div><div>狮醒中华龙虎啸,</div><div>轩辕热血起狂涛。</div> <h3>  煤炭情 </h3><div>蓄热藏温愿作煤,</div><div>入炉吐焰化英魁。</div><div>阳和释尽春风荡,</div><div>挥洒光明照崔嵬。</div> <h3>  秋枫歌 </h3><div>满腔热血染秋山,</div><div>无悔青春未汗颜。</div><div>历尽风霜歌岁月,</div><div>犹留肝胆照人间。</div> <h3> 题红菡萏  </h3><div>朱笔高擎点状元,</div><div>王张李谢向谁圈?</div><div>荣登龙榜煌煌日,</div><div>治国平家执正言。</div> <h3>  残荷赞 </h3><div>一枝独放照残秋,</div><div>十月风流笑未休。</div><div>荷韵留声歌茂叔,</div><div>清廉有约复何求!</div> <h3>  菊 花</h3><div>蟹肥时节菊花黄,</div><div>百态千姿照柳郎。</div><div>吐蕊绽丝狂放态,</div><div>弯腰掩面浪漫妆。</div><div>餐风饮露添诗韵,</div><div>沐雨咽尘育赋章。</div><div>笑逐西风持硬骨,</div><div>冰心玉盏醉秋阳。</div> <h3>  返魂梅 </h3><div>返魂树上返魂花,</div><div>恋恋城东百姓家。</div><div>死后精神怀日月,</div><div>活来灵魂看云霞。</div><div>朱家席散无残酒,</div><div>满室龙离涸御茶。</div><div>借问老枝蕾着未?</div><div>乾坤再造正春芽。</div> <h3>  闹元宵</h3><div> (一)</div><div>客游闾巷看高跷,</div><div>万盏灯笼似火烧。</div><div>忽见人潮蜂踊处,</div><div>轰然焰炮炸云霄。</div><div> (二)</div><div>深巷汤圆贩满街,</div><div>灯笼高挂紫姑偕。</div><div>比肩接踵观烟火,</div><div>半夜人空拾钿钗。</div> <h3>  逍遥桥 </h3><div>逍遥桥下玉泉流,</div><div>一路轻歌日夜悠。</div><div>夏去冬来无故事,</div><div>花开叶落少烦愁。</div><div>鸟衔月色巢中梦,</div><div>客挽春光桥上留。</div><div>过往匆匆尘世路,</div><div>不如陶令赋三秋。</div> <h3>  送友 </h3><div>2003年6月6日,好友李岳建赵崇英夫妇离矿回沪,以此诗送之</div><div><br></div><div>挚友高飞我欲狂,</div><div>长亭酹酒唱铿锵。</div><div>送君直上凌霄殿,</div><div>一路鲜花一路香。</div> <p>这是2015年4月聂扶民先生赠送给大李的诗词集《爱在金秋》。</p> <h3>《山缘》散文集文章之一</h3> <h3> 源 头 那 棵 老 油 茶 </h3><div><br></div><div> 永新源头,天龙庵下,山路旁边,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油茶树。它像战火中的旗帜,广场上的纪念碑,庄严而肃穆。更像一位期颐老人,身躯佝偻,骨节崚嶒,青筋裸露。它没有迎风点头的软骨,鸟来则欢的媚笑,有的只是饱经沧桑的容颜,不管风吹雨打的淡定。</div><div> 生长速度极慢的油茶树,要长成它这般小桶的树干,二十多米高的身躯,几十平方米的树冠,起码得一二百年。树干呈古铜色,像是考古发掘的带有铜绿的西周青铜器。离地面不足一米处依次长出了五个大枝,枝枝都有碗口粗。其上又分生出几百上千条分枝,七拐八弯,旁逸交织,虬枝错节,铜勾铁爪,坚挺而苍劲,矍铄而顽强。那浓绿的、密密匝匝的树叶,却显示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莫非源头这个“八十岁以上的男人坐了五六桌”而“长寿女人比长寿男人还要多”(龙灿珠《乡居日记之六 · 长寿人的故事》)的长寿村,连树木也长寿?</div><div> 无疑,它是一部自传,一部关于自己沧桑历史的传奇。</div><div> 曾几何时,一粒寻常的油茶籽从秋阳下的果壳中蹦出,落进了草丛枯叶。也许是一只偶然经过的山雀发现了,叼着它,作为向情人的献礼,飞过了山山坳坳,而在忘我高唱情歌的时候,一不小心从舌尖上滚落了下来。土拨鼠飞快地窜过来,想把它作为过冬的口粮藏进自己的粮仓,而在山猫的追逐中不得不放弃这赖以生存的裹腹物。于是,消融的雪水和春天的山洪,带着它从高高的山顶跌落谷底,一路蹒跚,跌跌撞撞,最后在这个长满荒草毫不起眼的乱石堆中落脚。从此,它萌芽、破壳、扎根、生长,在逼仄的石缝中开始了漫长的苦旅和无边的磨难。它原本可以像其他油茶树一样笔直地生长,可它命桀运乖。无穷无尽的狂风、暴雨、雷电,无情的寒霜、冻雪、山火,伴随了它的一生,将它萌发的嫩芽和枝条一次次摧毁,迫使它一次次改变生长定势,扭曲变形,关节肿大,粗细失衡,几乎找不到一米笔直和匀称的地方,最后长成了这副龙须般错乱、血管般扭曲的尊容。面对生命旅程中太多太多的意外和苦难,它没有哭泣,没有哀愁,没有埋怨,也没有屈服,选择的是顽强抗争和努力适应。正是因为有了副死不低头永不屈服的硬骨头,才使它逃过了一劫又一劫,挺过了一难又难,才有了白玉般纯洁的花朵年年灿烂,才有了油茶果和“液体黄金(茶油)”的岁岁奉献。这不由让我想起那些人生坎坷却不息奋斗的人,想起那些默默奉献、从不索取的人。</div><div> 同时,它又是源头的一部地方志、历史书。</div><div> 它像一部摄像机、录音机或电脑,把天龙山和源头近一二百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世事变幻,人事沉浮,是非曲直,点点滴滴储存在芯片中。它的年轮里,一定镌刻着天龙山春天无边的绿色,夏天清爽的山风,秋天血红的枫叶,冬天严酷的抗争,还有山野百合的芬芳和山梨的香甜,麂鹿的鸣叫和苍鹰的身影,也许,还有血与火的颜色。它的经络里,一定还铭记着天龙庵里团务训练班讲述的革命道理,记录着西北特委的人们走过它身旁坚定的脚步,更记得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称为“始于永新”的农民暴动队在天龙山里的茅棚和炊烟。它的叶脉里,回响着源头人翻身作主人的欢庆锣鼓,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劳动号子,文化大革命的标语口号,激荡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镌刻着源头人勤劳致富的脚印。天龙庵祭祀的香火明明灭灭,村庄里嫁娘的哭声断断续续,童稚们的追逐打闹起起落落,鸡啼狗吠的交响曲嘈嘈杂杂;还有山上斫木人的壮歌、火塘边文化人的故事,“鸭嘴不比鸡嘴尖,哥嘴不比妹嘴甜,若是娶得甜嘴妹,炒菜不用放油盐“(龙灿珠《履迹 · 源头7》)的情歌,也都一一记录在它的芯片里。哪家的房子建了又倒了,哪家的儿女生了又老了,哪里的沟渠挖了又填了,哪里的河套弯了又直了,哪年的雨水特别丰足,哪年的冬季特别寒冷,它都听见了,看见了,记下了,成了百姓生活和地方变迁的见证。它的枝枝叶叶,根根须须,都是历史的册页,那上面,书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烙印着生生不息的源头村民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div><div> 常听人说,老人是历史,胡子里有故事,皱纹里有艰辛。其实,老树又何尝不是历史。</div><div> 老油茶树默默无言。它的脚下,清徹的溪水依旧在流淌,繁茂的花草依旧在舞蹈。白露时分,满山的油茶花正含苞欲放,而这棵老油茶树的花苞历历可数。是的,它老了,老得不能再开出满树雪白的油茶花,结出累累的金黄油茶果。可它此生曾经开出的花是百万朵?千万朵?谁也数不清;结出的果堆成山?榨出的油流成河?谁也没记录。它毕生没有索取,只有奉献。而这贡献是多少,芯片中没有储存。</div><div> 我走近它的身旁,伫立良久,仰视良久,肃然的敬意油然而生,从脚底直达脑际。</div><div> 一群蝴蝶和蜜蜂飞来,环绕几匝后,落在了这棵并没有多少花朵的老油茶树上。</div> <h3>《山缘》 散文集文章之二</h3> <h3> 老 树 憾 事 </h3><div><br></div><div> 探佳芳,我家世代 居住的那个小山村,原本显得很古老,古老得像本发黄的孤本书。这不仅是因为它有斑痕累累的祠堂、庙宇,残缺不全的石碑、坟茔,被赤脚板磨出了凹槽的石板路、门坎石,更是因为它有历尽沧桑、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数十棵老树。</div><div>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探佳芳还是原始的,封闭的,几乎被人遗忘的。这里,有青青的山,清清的水,青砖黛瓦,炊烟袅袅;这里,鸡鸣霜晨,狗吠月夜,鸟唱花开,鱼游虾戏,显得安静而祥和。村民们男耕妇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忙生计,与世无争。四面山岭如绿色锦被将村落包裹其中,呈十字交叉通过村子的两条小路上也少有行人。正是因为这种环境,田垅中,山坡上,房前屋后,安然地生长着惊世骇俗的二十多棵参天古树。它们中有油松、枫树、石精树和其他不知名的杂树,树龄都在千年上下,算来它们都是唐宋元明的遗老。虽然我与它们相处也不过十多年,但每一棵古树的生长位置,形象外貌,以及我与它们有关的童年故事,至今还可如数家珍。十多棵油松中有的笔直挺立,高入云端,伟岸,挺拔,优雅,俊秀;有的躯干扭曲,弯腰驼背,虬枝倒垂,如苍龙,似灵蛇。它们比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上的千年油松五色草还雄伟,比黄山玉屏楼侧倚狮石上800岁的迎客松还优雅。七八棵枫树都是身围十抱、巍然若虎的壮汉,遮天蔽云,俊逸飘洒,春夏绿荫如盖,秋时霜叶似火,冬来古干若龙。石精树也有好几棵,棵棵枝节横生,盘空绿云,青翠葱笼,生机勃发。一些苦槠和木荷则古干屈蟠,硬骨峻嶒,虬枝错节,坚挺苍劲。“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只可惜杜甫没有去过探佳芳,否则会写出更美妙的颂诗。</div><div> 这些古树就是这里的元老,就是这里的历史,见证着这里的变迁,记载着这里的文明。当我探寻这个村落的源头和兴衰时,我想向这些什么都看见过、经历过的数朝元老请教:谁是这里的开拓者,谁是这个村落命运的最大影响者,经过哪些战火,受过哪些天灾哪些人祸?附近山岭中的残垣断壁、碎砖破瓦中曾经有过怎样的繁华,房屋中都曾经住过谁,住了多久,他们的后人在哪里?藏在荒山野岭、碑石残缺的古墓里究竟长眠着谁,他是官还是民,他对这方土地和这方土地上的村民有过什么贡献?我想,除了这些古树,没有谁能回答我。</div><div> 这些千百年古树寸步不移、不屈不挠、竭尽忠诚地伴随着、守卫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成了探佳芳这个村庄的名片、地理座标和形象大使。记得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回家探亲的火车上遇见了一个年龄比我大的湖南人,我给没有座位的他让了座,由是套起了近乎。当我回答他的问话并提及那个生我养我的村名时,他显得异常兴奋,非常热情,立即站起来同我热烈地握了一阵手,说他对探佳芳很熟悉,并伸出拇指滔滔不绝地夸赞起来。他说,他十多年前去过那里,伐木,锯板,长达一个多月,对村子的模样和村中的古树至今仍记忆犹新,随即报出了一长串村里人的姓名。为了证实他所言不虚,接着又从行李包中掏出了笔和一本类似账簿式样的本子,不假思索地勾勒出了我家屋后山坡上那几棵苍劲的老油松。我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也把这张草图一直珍藏至今。我想,如果这些古树尚存,以它们为资源开发旅游,一定会像黄山的迎客松、黄帝陵的轩辕柏那样,强烈地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永久地留在游客的记忆里,探佳芳的大名也一定会因这些古树而出现在新的地名词典中,出现在新版牛津字典里,五大洲的白人黑人、红发碧眼们都会亲切地注视着它呼唤着它。当然,喜欢寻根究源的我也曾翻过村里的几本旧族谱,发现其中有几则在述及祖坟安葬地时,赫然标明着“葬于某某方位某某树下”。其中所指的起着标志性作用的树,无一不是上述所说的元老级古树。</div><div> 那些古树下曾经是我童年的天堂,记录了我的童稚岁月,收藏了我的欢声笑语和成长脚印。记得还是鼻涕虫的时候,我们几个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总喜欢到那些树下去玩耍,捡松果,堆枫叶,逗蚂蚁,斫松明,捉毛毛虫,有时候叫了七八个毛孩子手牵手地围着大树转圈做游戏。聂氏五峰公祠后那棵数人才可合围的石精树下,是我们最爱玩的地方,因为离地约一米高的石精树腰上生长着一支巨大的扇形黄白色灵芝,扇面长约两米,宽过一米,厚超二尺,比号称亚洲第一的巨型中华灵芝王、重达110公斤的江西萍乡武功山灵芝还要大两三倍。我们三五个小孩就曾经同时像扇骨一样匍匐在上面躲迷藏,头向下探着,窃笑那些玩伴们像山猫子一样东寻西找,怎么不仰起头看看。随后,我们渐渐长大了,这些树也相应增加了几圈年轮――我们就是伴着这些树长大的啊。</div><div> 令人心痛的是,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这些古树先后消亡了,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遗憾。</div><div> 最早失去生机的,是长在我家老屋后的那棵枫树。它矗立在老屋后五十多米远、二十多米高的小土山上,像一座春绿秋红色彩变化的宝塔,日夜守护着我的家我的家人。它是元老中的元老,是所有枫树中最高最大的一棵,树围近十米,高有三四十米。它最大的一根树枝从离地十来米的地方斜出,向东伸展了十多米,居高临下地把我家的老屋罩住,把老屋当成了它腋下需要保护的儿女。夏天,它是一把巨伞,为老屋遮阳挡雨;秋天,它把红叶黄叶洒满屋顶,给老屋着装。但是,它同时又是一只猛虎,时刻威胁着它腋下的老屋和老屋里的人。因为担心它年龄太大不堪重荷,又怕这树枝砍下来会砸毁房屋,就特地从外地请了据说有法术的人来砍掉这根树枝。不知是因为法术的作用呢,还是这枫树本来就有灵性,有保护儿女的慈善心肠,砍下来时它还真的改变了定势,乖乖地由东向南旋转了90度,轰然倒在了一块收割后的稻田中。这根树枝比啤酒桶还要粗,几个壮汉锯的锯砍的砍,收拾了好几天才完事。不知是因为丢失了“臂膀”伤心呢,还是伤筋动骨撼动了根本,次年春,这棵枫树已失去了生机,长出的新叶到夏天就逐渐枯萎了,凋谢了,本该摇曳婆娑的亮丽身影不见了,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枝桠,像一个青筋裸露的老人,悲哀地挺立在蓝天下,土山上,老屋后。它的生命从此画上了句号。它的恩泽却在延续。它死了也没有忘记村民们,没有忘记作出最后的奉献。第二年春天,从裸露地表的根部到树顶,从树杆到树枝,全身长满了像玉石、似瓷片的鲜嫩蘑菇,大的如瓦,小的似掌,厚过半寸,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足足有上千斤。也许是它担心还有哪个村民没有尝到哪个村民没有吃够吧,以后,蘑菇又连续生长了好几年。这种蘑菇味道极鲜极美,堪称菇中极品。全村十多户人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品尝了、饱餐了这种极品,享受了它的福泽。有些人家吃不完,将它摊在晒笪中晒干,留着过年、送礼。在以后几年的腐朽过程中,它上部的枝、干、皮,是慢慢地消失、掉落的,无一枝一片砸到老屋,伤及行人。也许是担心下部的粗干掉落会误伤子民,当它腐朽得尚剩十多米的时候,干脆让雷火击中,慢慢燃烧了半个多月,直到树蔸。“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棵生、死都不忘惠及村民的老枫树,不就是虽死犹生的伟人么?</div><div> 枫树老了,死了,自然规律,无可厚非。可是长在田垅中间一座小石山上的两棵古松,却是死得冤枉。这座小石山在村庄偏北的田垅中,上面生长着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两棵油松,其树龄也足有七八百年了。远远望去,那石山像是满满的一碗斋饭,两棵树就像插在饭上的两柱香。它们在祭拜谁?是在祭拜生它育它的天地,爱它护它的村民,还是……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而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给进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带来了惊疑,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成了炉灶中的柴火。说来也巧。石山之南百余米的地方,有一栋坐南朝北的房子,其大门正朝着这碗“斋饭”和两柱“香”。房子的主人还在很年轻时就死了,抛下了小足寡妇和孤儿。那孤儿长到十多二十岁的时候便得了风湿病,双膝肿大,靠扶着一条高高的板凳行走,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那个小足寡妇已六十多岁,身子单薄,苦不堪言,成了村里的五保户。粮食有村里供,不用愁,可菜得自己种,饭得自己做,水得自己挑,衣服得自己洗。有次我见她挑了满满一担近百斤的井水从我家门口经过,两只小脚撑着她高高的身子,颤颤微微,举步艰难。我便接过担子送到她家。坐下后她就对我说起屋对面像“斋饭”的石山,以及石山上的“两柱香”,怨风水不好,怨自己命苦。后来,儿子活到三十多岁,真的病死了。几年后,小足寡妇也死了,这个家从此灭了门。现在,还有门对“斋饭”的三两栋房子。那山上如“香”的松树早已不见了,不知那些屋中的男女老幼安好否?</div><div> 使村中老树遭到灭顶之灾的是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期间的1958至1960年。那时,炼铁要木炭木柴,食堂煮饭要柴火。饕餮大口吞食着周围的青山,魔爪不断地伸向了古老的树木。鸣呼!它们一棵接一棵前仆后继地倒下了,被锯断,被劈开,被投进了炼铁的高炉和大食堂的炉灶,原本生机蓬勃地站立着的千年历史千年遗物顿时灰飞烟灭了。最后剩下的是村口那株在十多棵油松中长得最高最直的伟丈夫。它的躯干有四五十米高,笔直卓立,昂首云端。风雨削去了树干下部的树枝,岁月磨去了掉落枝条后所留下的癜痕,浑身溜光,好像一柄倚天宝剑。到了顶部,它才留住了几根饱经风霜的虬枝,针形的叶子青翠而浓密,墨绿,油亮。长在它身旁,比它矮了近一半却也有好几百岁的“小弟弟”倒下后,它已形单影只,孓然孤立,谓然哀叹。在“向钱看”的年代里,这柄千金难买的千古“宝剑”,也被鼠目寸光的人们以一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它是咿咿呀呀地哭着、挣扎着倒下的,又是鎚心裂肺地怒吼着、哭喊着被肢解的,最后变成了黑心商人口袋里带血的钞票。至此,全村的数十棵古树全部消失了,只留下了至今尚存的巨大的树蔸。后来,人们在我家老屋后的山坡上积肥烧土木灰时,刨出了生长很慢的数百只茯苓,大的有三四十斤,小的也有七八斤。“千年松树生茯苓”,最次验证了这些油松们的高寿。面对这些千年精魂,面对千古元老们的最后奉献,人们是否有点遗憾、内疚、羞惭或悔恨?</div><div> 永别了,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千年古树!我永远怀念你们,你们的倩影,永远屹立在我的心里。</div> <p>图片摄影--聂扶民</p> <p> </p> <h3>97年6月聂先生与大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合影。</h3> <h3>聂先生和大李在贵州黄果树瀑布前合影</h3> <p>已经打印成美篇书</p> <p>百度截屏</p> <p>百度截屏</p> <p>百度截屏</p> <p>百度截屏</p> <p>百度截屏</p> <h3>编后语:与聂扶民先生相识有近三十年了,聂先生思维敏捷 ,才华横溢,脑海里满满的都是诗词和文章,为人低调,不经意间一下子出了两本书,并且连诗词泰斗夏永奇先生,书法大家沈立新先生,都为聂先生填词题词。今日我用聂先生的文章和图片编辑一个美篇,不足之处望指正。</h3><h3>---大李2018年4月于江西新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