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

燎夏

<h3>  黎里是母亲的家乡,仅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h3> <h3>  黎里古镇地处江苏省吴江市东南部,距苏州市区40公里。唐末曾为黎花村,宋朝成为大集市,明朝时为一大镇。<br /></h3> <h3>  黎里古镇有柳亚子故居、端本园、周公傅祠,115条弄堂,依水而建的廊棚以及小桥流水人家。</h3> <h3>  黎里镇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清代黎里镇就排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每个姓都有庭院深深的住宅。</h3> <h3>  这里的古镇保存尚好,镇上的宅院,大都是明清两代的木结构两层楼房。街边铺面店堂相接,弄堂相连,其弄堂之多,结构之奇,为古镇一大特色。</h3> <h3>  江南古镇,水多桥也多,黎里是一个多桥的古镇。老话曾说"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黎里的古桥之多,河岸之美,是古镇的又一大特色。</h3><h3><br /></h3> <h3>  进登桥——明嘉靖七年重建,聪明的匠师在桥墩内侧各设了个泄水孔,减少了桥自重,又增大了过水流量,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延长了桥的寿命,两两对称的泄水孔,又增加了美观。</h3> <h3>  黎里古镇市河两岸搭建了廊棚,江南四季分明,黄梅时节多雨,夏季台风经常侵袭,盛夏太阳火热炙烤,冬天西北风挟着冰珠雪花。搭建廊棚,为过往行人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h3> <h3>  古镇的廊棚依河道而变化,走向逶迤,参差有致。廊棚是交通要道,也是居民邻里交往及休息娱乐的地方。</h3> <h3>  黎里天主教堂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文化大革命"期间天主教堂被占用,1982年整修后恢复。</h3> <h3>  沿河两岸是新装修的店铺。古镇尚在开发中,看到的是江南水乡居民平静的生活,傍晚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街坊邻居在廊棚里聊天,偶尔几家餐馆人也不多,周末也不用翻桌等座。国内许多古镇过度开发,极其商业化,到处是旅游团的小旗子,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而黎里则象少女待字闺中。</h3> <h3>  清晨当一缕春风吹过,粉墙黛瓦间,柳枝拂面,红花掩映,醉了倘佯在水乡的人们。</h3><h3><br /></h3> <h3>  进登桥也叫夏家桥,多么熟悉的名字,我一直想来桥边看看,到桥上走走,寻找母亲的足迹。 </h3><h3> 当年这里留下了母亲的足迹,今天也留下了我的足迹。我可以锁住我的心,却锁不住对父母深深的思念。</h3> <h3>  我对黎里的感情源于这里是母亲的故乡。小时候只知道母亲生在遥远的鱼米之乡,老人家94岁仙逝后,深深的思念之情促使我这次寻根之旅。母亲原姓蒯,上个世纪黎里的蒯家有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和南栅蒯家弄四条。现在只找到老蒯家弄和新蒯家弄。</h3> <h3>  在长长的一生里,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h3> <h3>  82年前,忧国忧民的母亲毅然离开家乡,辗转于北方抗战之中。人们常说:回不去的叫故乡,到不了的叫远方。这里就成为母亲永远的故乡。静坐在廊棚里,在小桥流水旁,往事如潮,仰望天空,和母亲有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夏家桥、家族老宅蒯家弄…,生命的生生不息,文明之薪火代代相传。</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