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不要再以“人性”为托辞

马特

<h3>“人性化”是人类生活中最温暖的阳光。这是真理,毋庸置疑,但也千万别忘了:“真理再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按照人类进化及社会治理规律来看,喊了这么多年的“人性化”“人文关怀”,应该会有那么一点“走过头”之嫌,也应该是有所反思与矫正的时候了。特别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被人们常说的“教育负担”压坏了(“教育负担”是一种问题,深层次原因很多,暂不是本文所述主题),而是被这所谓的“人性化”扰乱了。</h3> <h3><b>一、家庭教育的过度“人性”致溺爱成风</b></h3><h3>溯源历史,“人性化”一定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而产生的。所以,在众多人的思想意识当中,自然而然地就认为现在的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这样的水平了,享受“人性化”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随着中国社会向小康迈进,这种趋势将越来越严重。其实,“人性化”只是一个现代出现的名词而已,难道古代就不讲“人性”?只不过那时没有造出这个名词罢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讲“人性”的,每个社会阶段都应该是倡导“人性化”的,只不过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客观条件之下而有所不同罢了,千万不要只认为它是当代社会的专利。腰包里的钱挣得鼓鼓的,甚至是几辈子都花不完,让家人、孩子享受一下“人性化”何尝不可?是的,可以!但你也要知道,你的生活条件变了不错,但这自然宇宙演变的规律变了没有?这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变了没有?再往小里讲,这人生的成长规律变了没有?你不得不承认,这些“规律”似乎没有怎么变。那么我们是不是该静思一下:我是该就按照“小我”的认识来安排生活,还是该按照这“规律”来适应生活?我们中国现在可谓是“国富民强”了,国人普遍都沉静在这富裕生活的享受之中,这本无可厚非,但把我们老一辈那种不怕吃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弃之不顾,只一味地宠惯着下一代,这决是个忘了“初心”的行为,也更是舍本逐末的失智。我们不是说非要去过那种忍饥挨饿的生活才叫吃苦,不是说非要住在那四壁透风的寒舍里才叫锻炼,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哪个时代都应批判的,那种动不动就“耍大小姐”脾气的个性表现不论是哪个时代都不被认可的。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孩子,除了必要的人格尊重这种“人性化”更多彰显外,其余的都应“按规律办事”,按我们祖宗留下的“传统家风”来教育。国家现在倡导传统家风建设,真是必要的,及时的,我们的每个家庭、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好好自省一下,并认真践行之!</h3> <b>二、家庭教育的过度“人性”使家长心态畸变</b><div>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家长被孩子搞伤”了。这里面当然有养育孩子确实是件很辛苦的事之因。单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段漫漫长征路之艰辛,足可写出感动自己的故事。但这里面更多的却是家长管不住孩子,反而被孩子整得凄风苦雨似地生活着。凡是到这地步的家庭,肯定都是“问题家庭”,不仅自己很少得到本该得到的“家庭之乐”“亲情之悦”,而且还将会给这社会带来负面之因子,注入的也是负能量。究其原因,罪魁祸首不用说就是那过度人性化而导致的溺爱。这又必然会带来家长心态的波动,甚至会有些不正常。比如,易迁怒他人。自己的教育方法失当,但又不知失败之处,最后也就变得无知而不承认教育的失败。有的家长,就纯粹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也或许有些不情愿,也或许对孩子的这习性有点不乐意,但一旦孩子受到别人的指责,即或是老师的批评,那就立马变脸——典型的“护短”心理作祟。自己没本事教育,却还不让别人教育,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真是悲哀。也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重视,甚至自己也还自认为有高远的目标、高明的算计,但在对孩子的品行培养、积淀上严格要求时,总认为这些“传统”“老套”的做法,与他们自以为的高深而又前卫的思想不相符,转而埋怨起他人。也许在这类人看来,只要有知识、技能,将来在这个社会上能争到一个好职位,能挣到大钱就够了,管他什么品行不品行,还去讲那些旧三套,太迂腐可笑了!这样的自己自认为有本事,但又没有真本事,一样悲哀。比如,破罐子破摔。也还有一类家长,朴实的人,朴素的思想,也想让孩子好,也开始进行了一些努力,但孩子的教育是个长时间、系统性的工程,不是靠那三天的热情就够的,更不是都如自己理想化的。努力了一下没看到啥效果,就失去了耐心,进而也失去了策略,与孩子间形成了近乎恶性循环之中,导致正常的心态失衡,消极悲观,破罐破摔了。最后孩子不但知识、技能没学到,连人品也丢弃了,成了家庭的焦虑、社会的负担。综观教育的问题,至少家庭的问题占有一半。要想改变教育,如果只盯着学校而忽略了家庭,那将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要想改变家庭教育的不足,最重要的就是唤起、唤醒家长们的正确意识。</div> <h3><b>三、学校教育过度的“人性”使教育苍白</b></h3><h3>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可以说从古自今,从上到下,都在强调“育人”为第一要务。可是,从现在实际的教育形势发展来看,这一目标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或者可以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那就是学校教育显得很脆弱、很苍白——教师不敢管学生,再慢慢演变成教师不愿管学生。这样下去,“育人”目标如何实现?难道要靠中小学生的“自育自学”“内化于心”?教育需要赏识,这很对,但教育也决不只是靠动情“说教”就可。现在独生子女中的“小皇帝”“大小姐”现象很普遍,教育的难度只有比过去大而不会小的。而家长们的观念、思想又各不相同,溺爱,甚至片面、偏执思想的人还不在少数。 老师对学生批评严厉了,有人会投诉;老师罚学生站了,也有投诉;催交拖拉作业急了,也会有投诉;学生之间闹矛盾没回家,学校、老师也会被闹腾得一夜不睡去寻找;放学在家、休息假日,学生出现了什么意外,也会与学校、老师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到了只要学生出了一点事,无论是在校还是不在校发生的,你这学校、老师就会有脱不了干系的地步——可能是你作业布置多了,导致心理压力大;可能是你的批评或者罚站,让孩子一时难受委屈;可能是屡教不改有一次你实在控制不住敲了敲手心,使学生一时想不开……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还怎么进行下去?就由着孩子的性子任其发展吗?教育就是一味地去“哄”吗?就看着孩子的不良品行视若无见吗?教育就只能一味地去“说”吗?此时,你会感觉到教育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对那些有经验的、有正义感的老教师,他们也许会冒着一点被指责、被投诉的风险,咬着牙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使自己的教育职责,尽可能坚守着育人这一块阵地;而对于那些经验尚缺、责任心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还愿意去承担这种风险,还敢、还愿去管学生?人都有一种“自保”的意识,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本能。现在在学校教育中还有一种现象让人有些不解,甚至还很无奈。比如,要求我们每天放学都要提醒孩子路上注意安全,甚至铃声都要设置这样的提示;无论大会小会都要讲安全,并且要记录在案;每次放假,无论是长假还是短节,都要印制致家长一封信,并且要所有家长签字后回收并保存。谁都不该否认安全很重要,要讲,但教育部门为何要闹到这样的地步?一个字,“怕”!——为怕追责而留下自保“证据”。教育主管部门“怕”家长为此而闹事,学校也“怕”家长闹事,同时还“怕”主管部门问责,所以老师更“怕”:既怕家长闹事,又怕主管部门问责,还怕学校处理。如果把一件事都当作一种“形式”来做时,还有多少效果呢?就比如父母每天在孩子出门时都会说一句“注意安全”,孩子也会随口答一句“好的”,但其实都是随便一说,实际会有多大效果?对于安全,学校自然应该承担它应该承担的教育及在校时安全监护的责任,但在外时,那该是家长及本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没有界线而不分问青红皂白。否则,无限追责会伤害人心的。说到这,又不能不说另一有相似命运的职业:医生。中国的“医闹”是一大突出的特色,致使医院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时候多了一份疑虑,也让更多的医生在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时多了一份忌惮。老人倒地路人不敢扶了,病者有伤医生不愿救了,难道都是路人、医生的过错吗?当医生不愿治病的时候,当教师不敢管学生,再到不愿教书的时候,那这个国家的前途也许就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了!</h3> <h3><b>四、社会环境过度的“人性”让公正失衡</b></h3><h3>假如说上面所说的教育还只是囿于“学校”“家庭”这样的狭隘的范畴内,那么,社会这个“大教育”的舞台就更复杂了。要为人民服务,但也不能助长戾气;坚决严惩贪官,但也不能培养刁民。社会是个大学校,它教育着、影响着更多的人,而且还是成人——有更多的自我思想与主张,他们会很明显地改变着这个社会。强调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意识是肯定对的,这是对人民的“人性化”,但在实际过程中也有些苗头值得注意。比如,那些“路怒族”的火暴之性,那种“教科书似的耍赖”之丑,还有可以不顾他人、不讲规则的“拦高铁门”之行,等等。这些曝光的看起来也许只是个体或者是偶然事件,但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不合法、合规的事应该比比皆是,有的很大,只不过未被曝光或被关注,有的很小也许只称得上“鸡毛蒜皮”,但它们都会对当事的人、目睹的人或者是了解的人产生思想上的撞击——不守法纪,不按规则,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要有矫正,这是人们最朴素的意识,也是人民渴望得到的一种社会公正。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发生的“拦动车门”事件被社会高度关注并质疑警察执法太软的原因。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公正、正义,我们要保护。假如不能做到这样,那么将会让这种朴素、善良的思想受到伤害,给人们带来的是不解,甚至是愤怒,层层累加,将会让人的“心冷”。对劣行让步一次,会抵消善行十次;纵容一个恶人,会伤害一百个好人。我们常感叹社会上的“冷漠”便就是这样慢慢滋生出来的。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渴望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习气,而是需要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天空。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逮到小偷会有绑起来示众,枪毙犯人时会有社会的“公审大会”,黑压压的人围观,那时所产生的心理“震慑”作用真是说不出的大。那种对“犯罪”的憎恶、对“法律”的敬畏,真是不可言表。那时候的人民,还不知道“人权”为何物,他们只是发自心底地认同与佩服这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安稳,他们的心理才是踏实的。想想那时候的社会,还真是风清气朗。即使现在,那些还未完全被西化了的人们,也一定还会认同这并不一定就过时的社会治理理念。放眼看看现在这世界,那些一直被标榜的“人权社会”,经济低靡,社会动荡,恐袭不断,还有资格“被学习”吗?无论是“人权”,还是这“人性”,都不应该被它所束缚,所绑架。</h3> <h3>公正,是社会的一杆秤,社会这个大学校,就要教育它的人民去守护好。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教育”,更何况孩子呢?理智的人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孩子是要管的道理。该需要吃的苦,是逃不过去的;该需要经历的曲折,是必须交给时间去历练的。这是人生成长的不二规律。既然我们逃脱不了自然规律,为何不坦然一点把孩子交给这“规律”去教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句话看似流行语,其实也正应了这一规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