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园里寻东坡

刘稚南

<h3>  小时候,为躲避“政治运动”的冲击,我曾连续两次(1967、1968)在常州亲戚家迎新年。那时,大人们告诉我,常州除了工厂和大片的农田,没啥可玩的。于是近些年每到常州,除了品尝美食,逛逛花市,也就参观过市立博物馆、瞿秋白纪念馆,游览春秋淹城、天宁寺、孟河及杨桥古镇等,剩下的时间就数喝茶聊天了。当地的“土豪”蒋总也从未提起还有啥可看、可品的去处。</h3> <h3>  直到这回,寻着盛开的牡丹,我们来到坐落于古运河边的东坡公园,在这里让我领略到一座不一样的龙城。</h3><h3> 提起苏东坡,如我辈不读书者(虽然多年前也曾拜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孤陋寡闻,仅知其曾出任过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知州),并在西湖上修了一条大堤,人称苏堤(东坡先生一生曾修过三条长堤,除杭州西湖外,还有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另外就是他擅写诗词,特点是诗词一体、以诗为词,人称苏词;还有他擅书法,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出丰腴跌宕、天真烂漫,堪称“宋朝第一”,人称苏体;再有就是他爱吃,最著名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饼,人称苏菜。其余就知之甚少了。</h3><h3> 说常州有个“东坡园”。</h3><h3> 初听我挺诧异,也很好奇。想来苏大官人好像并无在常州做官的经历,或许是后人为附风雅,杜撰的一个园林吧?</h3><h3> 带着疑问,我踏入此园……</h3> <h3>  常州的东坡园地处市区东部,大门为砖石结构,与明清时的大户人家没有啥区别,门首“东坡园”三个大字也不知出于何方神圣,抑或是哪儿“搬”来的,也不可知。</h3><h3> 看来我的判断没错,与广东惠州孤山西湖里的东坡园相比,这里要“大兴”得多。至少想当年,坡翁在惠州当过三年的从八品宁远军节度副使,而小他近30岁的爱姬王朝云又病死在当地。惠州既是东坡先生被贬黜之所,又是他本欲终老之地,他那句“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很好的例证。惠州留下了他晚年(59~61岁)的印记、悲苦、唏嘘,及160多首诗词,数十篇散文。</h3> <h3>  入得门里是一横廊,劈面一朵盛开的黄牡丹闯入眼帘,哦!这里正举办牡丹花展。</h3> <h3>  花,打断了我的思绪。</h3><h3> 扭头一看,左手边一个小小的庭院,石座上刻着“三苏苑”的字样。</h3><div> 原来这是为缅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而特意修建的。三块太湖石高矮不等,肥瘦不一,分不出哪块是父亲,哪俩是儿子。背景里的岁寒三友算是主题陪衬吧,感觉少了些新意与创意。</div><div> 我不由得又“伤感”起来,难道这就是东坡园的“浓缩”版?如果没有牡丹花展做衬托,这里除了晨练和跳广场舞的老人,还会有游客吗?</div> <h3>  绕过“三苏苑”就看见“雪浪”二字,却不见那著名的雪浪石。也许是因为东坡居士生前好这一口,园林设计者就牵强附会地给这一小景取名“雪浪”了。</h3> <h3>  其实,被誉为“中华第一石”的东坡雪浪石应是这样的(如图)。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黑石白脉”。</h3><div> 话说,当年东坡先生到定州出任知州。不久,就在自家菜园里发现了一块滚石。它纹理美妙,形体适中,就作为景观石搬至庭前。之后,他还亲自到曲阳去定做了石盆,将石置之其中。有闲时击水其上,只见雪浪滚滚,水珠跳跃,别是一番景象。这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于是雪浪石诗、雪浪石铭瞬间自诗人的笔下流出。诗铭传出,各方文人墨客纷纷响应,苏辙,张耒、秦观、李之仪、佛印等名流均以诗唱和,好不热闹。</div><div> 这块东坡雪浪石现存于定州东北部的一家医院里。这里是北宋名园众春园的旧址,现摆放形貌是经乾隆爷亲自设计的。在我国,有雪浪石之名的景观石共五件。</div><div> 查阅到这些资料后,我才释然,难怪这里只见“雪浪”不见石了。</div> <h3>  大片俏丽的牡丹园边是一座三孔石桥,它叫“广济桥”。据介绍,它俗称西仓桥,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改建,原在城西,横跨运河,后因运河扩建,于1985年迁移至此。</h3><h3> 原桥北有御座,乾隆皇帝曾在此为皇太后祝七十寿辰,常州地方官吏、士绅、文人学士都来祝寿。</h3> <h3>  过了桥,就是“半月岛”。首印眼帘的是群雕《情缘常州》。它取材于东坡先生与好友的典故。</h3><div> 相传1073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前往镇江赈灾。恰逢好友钱世雄的父亲,也是自己的同僚钱君倚去世,已过常州地界的东坡先生,特意折回吊唁,并应钱世雄的请求写下了这篇《钱君倚哀词》:</div><div> “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岂其土之不足食兮,将其人之难偶。非有食无人之为病兮,吾何适而不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br></div><div> 整座雕塑由东坡像、水系以及石雕碑文组成。<br></div><div> 至此,我才有了些许凭吊先人的感觉。</div> 群雕背侧是“楚颂亭”。晚年的苏轼于赴汝州途中,曾两次上表神宗,乞求能在常州定居。其书法兼随笔名作《楚颂帖》就是在此间写下的。<div>  帖中,他万般无奈地写道:“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楚颂”。</div> <h3>  舣舟亭始建于南宋,峙立于古运河北岸的小山冈上,前俯水流,后拥丛林,石基石栏石柱托起两层雕花饰彩的四角飞亭。</h3><h3> 据考证,东坡生前曾11次(一说是14次)入常,但在此系舟登岸仅两次。</h3><h3> 相传一次是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被派往常、润(今镇江)赈灾。除夕下午,船抵此处,苏东坡下令系舟野宿。船家不解,因毗陵(今常州)驿站仅距数里,完全可享受免费且高档的食宿。但东坡先生却不这样想,他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辰打扰地方官员,故坚持不上岸。为此,东坡先生写下《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诗,曰:“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h3><div> 而另一次是元符四年(1101年),他从海南归常后,住在顾塘桥头孙氏馆(即藤花旧馆),病中一日,天气闷热,他为图“快风活水”,一洗病中滞涩之郁,半夜泛舟运河东行至此系舟。</div><h3> 常州人为纪念这位大文豪、书法家、画家、居士、医学家、气功师、美食家、酿酒师、农田水利专家,于南宋咸淳年间就在此筑亭纪念。后因战火不断,屡毁屡建。<br></h3> <h3>  迄今,舣舟亭的石柱上有两幅对联,外联是:“二月江南好风景,故人此日共清明。”这是取自清代常州诗人黄仲则的诗句。清明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由常州现代书法家钱小山书写;内联是:“舣舟亭畔喜迎东坡居士,洗砚池边昔驻西蜀诗人。”由常州现代书法家胡一飞书写。</h3> <h3>  绕过舣舟亭即是“洗砚池”。“东坡洗砚池”是其晚年洗涤笔砚之物。洗砚池长1.9米,宽1.1米,深0.5米,原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位于天宁区前北岸79号,据传为苏轼终殁之地)。清乾隆22年(1757年)移到此地。池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益之,容十五六石许。</h3> <h3>  洗砚池旁不远处是御碑廊,现今保存6块御碑,刻工精湛,笔画清晰,基本完好。其中有三块御碑是怀念、歌颂苏东坡的诗文。分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乾隆二下江南时所题;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乾隆三下江南所题;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乾隆皇帝四下江南所题。其中有:“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的赞誉。</h3> <h3>  仰苏阁位于半月岛最高处,仿宋代楼阁。1996年与2008年两次兴建。共三层,一层存放苏东坡生平文献资料和墨迹;二层收集了多幅精美的大型铜刻,内容描述苏东坡十一次来常州的情形;三层是公务楼层,不对外开放。</h3> <h3>  阁中悬挂有康乾二帝题写的“坡仙遗范”、“玉局风流”条幅复制品。</h3><h3>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在常州苏文忠公祠(原早科坊19号)题书“坡仙遗范”,以称颂先生的旷达襟怀和闲适情趣;</h3><h3>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携状元钱维城(武进人)南巡,途经江苏常州,对于古迹“苏东坡舣舟亭”颇感兴趣,遂命钱绘图以志。钱绘制的《舣舟亭图卷》博得乾隆赞誉,当场题诗:“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文笔传高躅,家乡世道真;亭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岸柳金摇曳,春波玉柏浮;吴门知不远,更有仰春楼。”其中“玉局”二字指东坡先生,苏轼曾任成都玉局观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苏轼。 </h3> <h3><font color="#010101">  回溯先生一生,少年得志,中年遭挫,晚年凄凉。21岁进士及第,英姿勃发,新作传遍京师;43岁遭“乌台”之难,几经贬黜(</font>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颠沛流离;65岁方获大赦,终于得以安顿江南,却于第二年客死他乡,终老于常州。</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代大文豪至此谢幕!令后人唏嘘惆怅。至于东坡先生为何独钟情于常州?史家分析原因有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为“鸡黍之约”。当年东坡先生入京赶考,结识一批江南才子,其中不乏常州籍才子,如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等,酒酣中定下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为“风光旖旎”。曾在江南为官的苏轼,应好友邀请,在常州游览了山秀芙蓉、溪明罨画、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诗人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满心憧憬这优美淳朴的田园生活。</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三为“置地宜兴</font>”。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委托好友在宜兴买田,遣其子落户耕种。</h3><h3> 四为“无处安身”。晚年的苏轼,祖籍已无亲人和田产;去杭州,生活成本高,但他没有积蓄;去颖昌(今许昌),虽可与弟弟团聚,但他又怕拖累苏辙,有违初心。</h3><h3> 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常州,在《乞常州居住表》中,他写道:“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h3><h3> 游览至此,我深领悟在常州建一东坡园意义非常。虽然这里未留下太多“东坡足迹”、“东坡遗物”,但那些“思想遗存”确也令人难忘,也不枉他给常州留下诗66首、词10首、散文103篇。</h3> <h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苏轼一首《赤壁怀古》道破人生沧桑事,真是“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难怪当年宋神宗要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h3><h3> 如今苏大官人离我们而去已有917年,作为后辈的我们,或许已记不清坡仙的音容笑貌,难辨坡仙墨宝的真伪,但却不应忘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和词赋,以及诗人的铁骨铮铮和飘逸洒脱。</h3><h3> 这次因时间仓促,未能在园内仔细揣摩,细细品味,仰苏阁也未进去参观,难免留下些许遗憾。不过,常州距上海不远,蒋总也一定会欢迎我再去叨扰。假以时日,我将再去常州,不仅要重访东坡园,也一定要去东坡纪念馆看看那里的“一像、两园、三绝、九景”。</h3><h3> 龙城,真不愧千年古城,运河重镇,非常值得一去再去,细细踏勘……</h3><h3><br></h3><h3><br></h3><h3><br></h3><h3> 刘稚南</h3><h3> 2018年4月29日</h3><h3><br></h3>